2016年5月10日下午,视河南为故乡的刘源来到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史来贺纪念馆,向“故乡”刘庄捐赠了自己的上将军服。这是刘源退居二线后,又一次故地“寻根”。众所周知,刘源当过河南副省长,这里也是他步入政坛的起点。那么,与此次捐赠军服有关的刘庄和史来贺,又与刘源有何渊源呢?
刘源毕业后下基层到新乡县七里营
1982年,刘源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下基层,先由国家分配到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任管委会副主任,第一站就在刘庄见习,拜史来贺老书记为师。正如刘源所言:“从戎离豫20余载,一直自认是河南人并以此为荣,无以回报,唯有为故乡人民争光,谨赠献珍爱的、象征着使命、光荣、奉献的军服,并敬致崇高的军礼!”
1983年3月到4月间,《北京日报》连续两次在头版刊发了刘源下农村的报道,一篇名为《做人民的儿子———刘源同志给老师的一封信》,另一篇名为《俺村来了北京的大学生———访刘源》。这两篇报道生动记录了刘源扎根河南农村的故事,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色和家国情怀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谈及为什么选择河南,刘源在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中写道:“河南,在全国是人口第二多的省,但经济底子很薄。抗战初期,我父亲曾任中原局书记,与河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他老人家受害惨死河南。他作为人民的儿子,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作为人民和他的儿子,也要像他那样,为人民献出自己,完成父亲的遗志。”
当时,刘源是带着户口来到农村的。有人对他这种与某些“时尚”相悖的举动并不理解,有人还说他是来“镀金”的。后来知道他是“高干子弟”以后,一些人又说他是来“搞调查的”。
对于这样的议论,刘源用行动作出了回应。他每天除了睡觉,几乎90%以上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学习上。他绷紧了劲干10多个小时,管10多个企业,每天还必须保证两个小时的夜间学习,这样只有五六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按他自己的话说:“好在我是一沾枕头就着,直到清晨挣扎着爬起来,连个梦都不做。”
在农村,刘源的生活很简朴,据当地干部们说,他有时早晨买个馒头,喝口开水,就算一顿饭;下乡时也不吃招待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刘源当时每月工资加补贴是六七十元,但他从不乱花。他下农村后,一年积攒了300元钱,分别寄给了广东灾区人民和雁北的农民(刘源曾在风沙弥漫的雁北农村插过7年队)。
史来贺成为刘庄的恩人
说到史来贺,中原大地几乎无人不知。1950年代初,他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是他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让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刘庄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南10多公里处,历史上,狂傲不羁的黄河在这块低洼的土地上肆意横流,多次改道,使这里的乡亲们饱受灾难。史来贺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一首心酸的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
1948年,刘庄解放了。在庆祝穷人翻身作主人的锣鼓声中,工作队队长找到了史来贺,向他详细地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最终奋斗目标以及党在全国解放以后要做的工作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工作队长的话语,在青年史来贺的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他决心跟着共产党走,在刘庄为劳苦大众开创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一起过好日子的新天地。不久,史来贺就担任了8个村的民兵联防队队长。由于表现积极,1949年底,史来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21岁的史来贺又被推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史来贺认准了一个理:“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史来贺绝不做群众看不起的、“没本事”的共产党员,所以在他的带领下,即使在1960年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刘庄村的农业依然取得了大丰收———亩产皮棉160斤,粮食亩产1000斤以上。到1960年代中期,刘庄的大部分群众都先后住上了大瓦房。在史来贺的带领下,他们仅用了10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已挖掉了“穷根”,解决了世代困扰的温饱问题。
自1956年开始,史来贺就已经是“国家干部”身份,从新乡县委领工资。从那时起,他就对自己实行了“弹性工资制”。当村民的平均工资低于县里给他的工资时,他就把工资交到村里,按村民的平均标准领工分;当村民的平均收入高于他的工资时,他又交回工分拿起了工资。
1976年,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第一代楼房,木料不足,史来贺想到了自己宅子上的6棵大榆树。老伴原本想留下一棵卖钱给闺女做嫁妆,但史来贺没答应。他说:“我是支书,我不带头谁带头?”最后,价值3000多元的榆树他以1500元的低价全给了集体。
史来贺有两个儿子,先后读到了高中毕业。当时,流行推荐上大学。乡亲们都认为两个孩子是老史带出的好后生,劝他到上面“活动”一下,好让刘庄也出个大学生。史来贺却说:“活动个啥?当农民照样为人民服务。”
1977年底,当时的新乡地委按照省委要求,动员史来贺把家搬到新乡市,还把家人的户口全部“农转非”。史来贺不仅不照办,几年后,在村里办药厂缺技术人员时,他还把恢复高考后考上医科大学的长子给动员回村了。
当史来贺的功劳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声望越来越大之时,他召集家人,定下了“一不比群众特殊,二不占公家便宜,三不收礼送礼”的家规。
史来贺力荐刘源当副省长
1988年1月,河南省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大新闻:36岁的刘源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
一位《解放日报》记者回忆当年采访刘源的经历时,描述了刘源当选副省长的前后:“据新乡县的同志介绍,刘庄的党委书记史来贺十分了解刘源,也是竭力推荐刘源当副省长的人大代表之一。”
刘源当选后,驾着车一溜烟穿过铁路越过黄河,径直朝豫北平原的刘庄奔去找史来贺。史来贺回忆说,当时我不在刘庄,也没去开会,因病住进了医院。从电视新闻里知道刘源当上了副省长,夜里偷偷从医院里溜了出来上刘源家去,结果两人途中相遇。“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刘源说,“脑子里装的全是郑州的城建工作。”
“选中就干呗!”史来贺鼓励他,“没经验就学。这些年,你还不是这样闯过来的吗?想想你爹,想想你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的罪,想想百姓对你的期望,你只有一条理:干好!”
河南人都说史来贺对人从不轻易表态,也从不轻易夸奖人,可他认为刘源是个人才、是个栋梁,破例称赞他。他说:“刘源是高干子弟不假,可都说他不像高干子弟。他当郑州市副市长3年,管城建。如今的市长不好当,管城建的尤其难。可你到郑州街头转一转,刘源的口碑好着呢!”
(摘自《北京日报》、《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