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军的将星序列里,向守志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他参加战役战斗无数,九死一生,屡立战功,是我国导弹部队创建的见证者。1960年,国家要成立战略导弹部队,急需建设者,面对部队调整改革的关键时刻,向守志决定放弃即将上任的军区参谋长一职,改行平调当院长。
上甘岭战役,为邱少云牺牲而痛哭
向守志,1917年生,四川省宣汉县人。他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曾任军长、院长、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战役是豫北、豫东、郑州、洛阳、淮海、渡江、上甘岭等重大战役;他建设的最辉煌的劲旅是44师,在朝鲜战场上曾有最优秀的表现;他培养的最伟大的英雄是邱少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在广泛听取各方人士意见后,慎重决定抗美援朝。1951年2月12日,正在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的向守志和军长秦基伟接到军委命令,要提前离校,率部队第二批入朝作战。向守志被调回15军第44师师长原岗位,火速赶到了高邑。他和新任师政委朱业奎密切配合,紧张有序地进行战前的一切准备。
3月13日,第44师举行出国作战誓师大会。3月16日,经过精心的准备,向守志和政委朱业奎率第44师,随同15军经安东市东渡鸭绿江。
朝鲜战争期间,15军军长秦基伟主张积极防御,认为适时主动出击是积极防御的重要表现。向守志与秦基伟同在一支雄师劲旅中战斗和工作,配合默契,夺取上佳山、381高地的战斗和夺取391高地的战斗,都成为志愿军的典型战例。
1951年冬,向守志在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头部受伤,后任第15军参谋长。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战场炮火的密度创历史空前,弹药的消耗量也十分惊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两个小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最多的一天高达30万发炮弹,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炮弹。阵地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山头的岩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战场上空,昏天黑地,硝烟缭绕。随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与此相联系的是兵员的伤亡,血肉横飞的场面司空见惯。
在惨烈的战役中,志愿军参战部队发扬了高度的团结战斗精神。坑道作战是最艰苦的阶段,坑道里的条件恶劣到了极点。敌人对坑道进行封锁、轰炸、爆破、焚烧、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掷毒气弹、硫磺弹。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坑道里缺粮、缺弹药,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战士头脑发晕;缺水,战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头上的潮气。志愿军战士全靠顽强的意志坚持着。尤其是伤员备受煎熬,有些时候,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只好任凭伤口发炎、溃烂。为了不影响战友,伤员都自觉强忍剧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拿不下来。
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1952年10月12日晚,当向守志得知配属自己指挥的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邱少云在391高地执行潜伏任务,严守战场纪律被烈火烧身英勇牺牲时,他不禁失声痛哭。其实邱少云的身后就是一条小水沟,只要滚下去,身上的火就会被扑灭,但这样会暴露目标。为了大局,邱少云宁愿牺牲自己……
上甘岭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开始,11月25日结束,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最终守住了阵地。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15万余人。此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
不当大军区参谋长,改行平调当院长
1957年8月,向守志离职到高等军事学院深造。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他系统接受了军事理论教育,并初步学习和熟悉了导弹、火箭和核武器的相关知识。
1960年6月,当时距离毕业不足1个月,正当向守志准备回老部队大展身手的时候,却接到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命令:任命陆军第15军军长向守志为西安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对于这个任命,不仅向守志感到十分意外,就连其老领导,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和政委谭甫仁也感到突然。
当时,军区党委正准备推荐向守志任军区参谋长,组织上还派人来了解过他的情况。突然得知向守志要调去西安的消息,陈再道司令员十分地惋惜,他觉得向守志是个带兵打仗的人,去院校实在是有点可惜,一个劲儿地劝他再考虑考虑。政委谭甫仁也劝向守志说:“你是陆军出身,又受过院校专门培训,还是留在自己熟悉的部队好,更能发挥你的所学。”
两位老领导的信任令向守志十分感激。说句实在话,一边是提职当大军区的参谋长,一边是正军级平职调动白手起家当院长,孰重孰轻,他心中不是没有考虑过。
一些在院校共同学习的战友也劝向守志还是回老部队去带兵,他们说:“论资历,你1934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反‘六路围攻’作战,长征时三过雪山草地,一人救起10多位战友。论战功,你在抗战时期从连长干到团长。神头岭一役,亲自指挥6挺马克沁重机枪,打得鬼子尸横遍野。论名气,你担任过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率部参加过赫赫有名的上甘岭战役,一场伏击战只用18分钟就解决战斗,麾下涌现出邱少云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此外,你还受过高等院校培训,对老部队熟悉……”
话虽如此,可是国家要成立战略导弹部队,急需建设者,面对部队调整改革的关键时刻,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前途发展,更要心中有大局。“治军先治校”,向守志想来想去,那就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愿意去当这个开路者和垫脚石!
3天后,向守志谢绝了军区首长的挽留,告别了15军的战友,来到西安炮兵学校任校长。学校初创时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三材”匮乏。这所中国军队的重要学府竟然没有一名教授。在向守志和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靠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个培养高精尖导弹武器人才的摇篮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此时,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来学校观看导弹操作表演。表演十分成功,罗总长非常满意。1963年2月1日,总参谋部下发文件,将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向守志任院长兼学院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第二、教员队伍建设问题,向守志拟制了一份“拔青苗计划”,想从全国名牌大学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和三好学生,选拔到该校进行一至两年的专业训练,然后再留校当教员。不久,罗总长从北京打来电话:“总理同意‘拔青苗计划’,并专门嘱咐高教部,要挑最好的人才给你们。”
“好!有了总理给的政策做尚方宝剑,我们就什么事都好办了。”向守志喜上眉梢,吩咐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魏震和训练部副部长黄迪菲:“咱们的‘拔青苗计划’马上启动。从全国10多所大学“拔青苗”拔来的17位教授讲师,以及200多名从全国名牌大学选拔的大学生到校。
1963年10月25日黄昏时分,历史记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由武威1营率先将中国导弹族里的第一代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升空。时隔9天之后,仍然是大漠上的日暮黄昏。浅绿色的“东风一号”地地导弹屹立在导弹发射基座上。向守志从西安赶到发射基地,亲自参加了导弹2营的这次发射。在西部那片瀚漠上,地地导弹2营的官兵准确地将国产“东风一号”地地导弹送上了苍穹。回到部队下榻的驻地,向守志给2营官兵发射成功的最高奖赏是每个官兵2个煮熟的土豆。
离休了,为人民服务不能停止
1982年,向守志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990年5月,从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下来的向守志,与老伴张玲定居在六朝古都南京,他们生有4个子女。
离休后,向守志做了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他认为,慈善事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了困难者,为政府排忧,为百姓解愁,对稳定社会、安定团结会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他会尽力,把我们的慈善事业干好。
1998年夏秋之际,三江流域洪水成灾,看到这些,向守志很着急,马上响应慈善总会的号召,向灾区捐钱捐物。当他听说四川宣汉老家兴建铁路、拓宽公路、建设水电站和水库资金短缺时,觉得自己应该为家乡做点贡献。向守志说:“人离休了,为人民服务不能停止啊。人不能为了钱活着,不能为了享受活着,那是要出问题的,曾经有不少大企业请我去当董事长、当顾问,我都婉言谢绝了。做董事长,我宁愿去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传播精神文明,为社会奉献余热。”
(摘自《解放军报》2014年9月9日,《解放军报》2016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