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 1989,湖南湘乡人,黄埔第6期学员】
她是曾国藩九弟、任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的玄孙女;她是将半生心血倾注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精英。她是谁?她就是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曾宪植。
名门之后进黄埔
曾宪植,湖南省湘乡荷叶镇(今属双峰县)人,1910年1月23日出生在长沙府后街曾昭正家,是曾国藩九弟、任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的玄孙女。她6岁进入长沙著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师附小,13岁升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师。
曾宪植自幼聪敏好学,开朗活泼,多才多艺。不仅读过中国许多古典名著,也看过诸如《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籍。
初中时,篮球运动初在中国时兴,曾宪植因身材修长、身手灵活,是湖南一女师校队著名的篮球投手。
上学时,像曾宪植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勤奋学习、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关心起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来。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湖南后,沿途进行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宣传。各地工农奋起,工会、农会、妇协先后建立,像曾宪植那一代的热血青年更是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决定在武汉招收女兵的消息传出,湖南一女师的学生纷纷报名投考。曾宪植也瞒着家人,到共产党人领导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报名,参加了湖南的初试,然后随初试录取学生,一起到武汉参加军校组织的复试。复试通过后,曾宪植被录取了。刚满17岁的她,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在正规军事院校进行正规学习和训练的第一批女兵。
入军校后,曾宪植不像许多富贵人家的小姐那样娇贵,很快适应了军校女兵紧张的生活。她年纪虽小,但因为读了3年师范,学的知识比较系统,又受过徐特立校长等革命前辈的教育和熏陶,所以进步很快。不仅如此,曾宪植的身体素质不错,又有运动基础,所以军事训练也总走在其他女兵前面。
之后,军校师生改编为中央独立师,为保卫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在讨伐杨森、夏斗寅的战斗中,曾宪植从武昌纸坊、咸宁、蒲圻、嘉鱼到新堤、沔阳、沙洋、荆沙,沿途抢救伤员,宣传群众,协助恢复、建立、整顿各地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受到了血与火的考验,人也渐渐地成熟起来。
与叶剑英生下唯一的孩子叶选宁
广州起义失败后,曾宪植跟随叶剑英转移到香港,她在香港的党组织从事了一段地下活动。
1928年春,曾宪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刚满18岁的她与叶剑英结了婚。婚后,组织上本来计划让她随叶剑英赴苏联留学,后因人数超额,她主动把名额让给了别人。接着,她被派往上海工作,同时就读于华南大学。
1929年5月,因参加反对国民政府的示威游行和张贴标语,曾宪植被逮捕入狱。经地下党营救出狱后,受党派遣只身前往日本留学。恰逢日本政府清查中国革命党人,不幸再次被捕。日本人在得知了她显赫的家世、知道她是曾国藩后人后,遂将其放走。
1931年回国后,曾宪植与叶剑英见面,并奉党中央之命,双双前往中央苏区。但成行之前,考虑到她“天生丽质,美若天仙”,长得实在太漂亮,无论怎样乔装打扮,还是惹人注目,难以通过国民党设置的封锁线,夫妻只得再次分手。叶剑英一人去了苏区,她则去香港,伺机前往苏区。
抗战爆发后,曾宪植奉调到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和新华日报社工作,叶剑英也从南京调来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夫妻分别多年后再次重逢。
日军攻陷武汉前夕,曾宪植从武汉到香港,于10月生下了她这一生中唯一的孩子叶选宁。次年,她奉调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将未满周岁的叶选宁送湖南湘乡老家荷叶镇。叶剑英在湖南南岳游击训练班任教官时,曾下山到湘乡荷叶镇看望过儿子。
叶选宁前后在湘乡荷叶镇住了11年,受到曾氏家族的良好教育,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对外联络部部长。
1941年,曾宪植赴延安,进入马列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敌工部工作。
生命中的一半时间留给了“妇联”
新中国成立后,曾宪植在全国妇联一直主管机关党、政、人、财,同时兼管国际国内的妇女统战工作。全国妇联历次召开的国际国内重大会议,组织工作和行政工作,以及干部的调遣,均由她主持筹备。
会议期间,在后台坐镇指挥的曾宪植,工作如同男子汉性格,泼辣果断、胆大心细、雷厉风行。她始终保持着解放前那种工作不分上班下班、白天黑夜、不知疲劳的习惯。
在曾宪植主管财政期间,她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每一笔财政开支,她都严格把关。凡能不花钱又能做到的事,她秉着能节约一分钱就决不多花一分钱的原则去做;能因陋就简的事,她也绝不花钱购置。所以,这一时期上上下下自觉形成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
在主管干部工作中,曾宪植对于300多名干部的情况和问题了如指掌。特别在对老党员、老干部的问题上,曾宪植在批评时从不讲情面,也不打官腔,而是对他们直言不讳,尤其是对书记和各部门领导,约束很严。除了几位大姐配备秘书和轿车外,其他书记和各部门负责人包括曾宪植在内,上下班均不允许接送,和一般干部没有两样。但是,如果干部们遇到任何困难,曾宪植又会热情帮助他们。
由于曾宪植正直无私,宽厚仁慈,又敢于负责,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信任和爱戴。不管是书记,还是一般职工,凡是心里有什么疙瘩,包括个人和家庭的隐私问题,都愿意找曾宪植倾诉衷肠,把她看成最可靠的当家人。
曾宪植在全国妇联将近40年,身为妇联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的她,在“文革”结束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但人们在报纸上,看不到她的名字;在电视上没有她的形象;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没有她的足迹;出国访问,她也总是将机会留给给别人。她把一切荣誉和方便都给了别人,一切困难留给自己,她自始至终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住在普通宿舍,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直到蚕丝吐尽、蜡炬成灰。
“志比泰山胸若沧海,情同白玉气贯长虹”
“文化大革命”中,曾宪植被诬为“混进革命阵营的阶级异己分子”和“牛鬼蛇神的黑保护伞”,受尽了磨难。后又被送到河北衡水县疙瘩头村全国妇联“五七干校”,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到非人的待遇,还被作为专政对象假枪毙过。
其子叶选宁,因得罪了中央文革的某些大人物,以“反革命罪”坐了两年牢。后被发配到渤海湾边一所农场劳改,在一次往粉碎机里送料时,不幸被粉碎机轧断右臂,落下终身残疾。
1974年,叶选宁从北京去衡水看望曾宪植。看到妈妈疾病缠身、憔悴不堪,叶选宁万分难过。回到北京后,他饱含着对母亲的爱,用左手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长信,请求批准母亲回京治病。
两天后,毛泽东收到这封信,当即批示:“同意他的请求,请恩来同志予以安排。”
当晚,在周恩来亲自安排下,一辆轿车载着军代表驶向衡水。次日,曾宪植被接回北京,住进阜外医院。
“四人帮”倒台后,曾宪植才被彻底平反。1978年9月,在全国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并再次担任妇联党组副书记。她拥护党中央批判“两个凡是”,赞同“拨乱反正”,推行改革开放。对执行过错误路线,批斗过她的同志,不计较个人恩怨,一视同仁。她的高风亮节,赢得党内外的崇敬和爱戴。
1989年10月11日,曾宪植病逝,享年79岁。20日,她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举行。
曾宪植逝世后,党和国家的几位领导人都送了花圈。一副挽联,更表达了党和人民对她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这副挽联写道:“为党想,为人想,把荣誉推出去,把责任揽过来,斥骂赞许不顾,志比泰山胸若沧海;不计得,不计失,为真理拼命干,有意见当面提,上下亲疏弗论,情同白玉气贯长虹。”
抛开意识形态不论,单纯从家庭门第、坎坷经历和个人品行评价,曾宪植应该是黄埔女兵中最富传奇色彩,同时也最具人品和道德感召力的一位。
(摘自《武汉黄埔女兵》,袁继成、吴明堂著,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