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 史册永垂颂英名 怀念彭德怀元帅

2016-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6年18期

彭德怀元帅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永垂不朽的历史功勋,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怀念和爱戴。

彭德怀的人生悲剧是国人尽知的: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因为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而沦为囚徒,一位开国元勋被活活折磨了15年后悲惨死去。无尽唏嘘!所幸,历史从来都是公正的,“四人帮”被粉碎后,在众多亲人朋友的奔走努力之下,彭德怀元帅终于得以平反昭雪,青史留名!

泪洒人民大会堂

1976年10月,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之后结束了,古老的神州大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中国的党政军高层领导人,到湘潭群山里的普通农民,人们同时在心里想念一个人———彭德怀。19年的大批判,8年的残酷囚禁,4年的徙骨灭名,终究没有能够把彭德怀这三个大字从中国现代史上抹掉。随着为祸十年的“文革”被彻底否定,人们对错误的“左”倾路线认识日益深刻,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的犯颜直言也再次在亿万人的心扉中叩响。中国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重新发现、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彭德怀。

在“两个凡是”成为当时中央领导人不可逾越的思维藩篱的时候,为彭德怀平反昭雪的民意宛若寒霜下的报春花。彭家子弟不能无所作为,他们要为伯伯的冤案讨个说法。

1977年到1978年,彭德怀侄女彭梅魁不断地登门拜访伯伯的老战友。她通过黄克诚的堂弟找到了黄克诚,后来又找到杨尚昆,请他们向中央反映意见,复查伯伯的案子。

1978年夏秋,在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彭德怀小侄女彭钢写了一封申诉信,据实说明强加给伯伯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和诬陷是不实之词。她通过关系,把信交给了王震。王震认真地看完申诉信后连声说好,并亲笔做了一些修改,叮嘱彭钢再抄一遍,由他面交邓小平。邓小平在两次会见外宾时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彭德怀大概和我差不多。他有缺点、有错误,但功绩还是比错误多。”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

陈云率先发言,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6个问题请中央考虑,其中之一就是彭德怀的问题。他说,彭德怀是担负过党和军队重要工作的共产党员,对党贡献很大,现在已经去世了。过去说他犯过错误,但我没有听说过把他开除出党。既然没有开除出党,他的骨灰应该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一石激起千重浪,陈云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纠正“文革”的错误、全面拨乱反正的呼声成为大会的主旋律。

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决定正式平反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其中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所做的错误结论,重新肯定了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12月24日为彭德怀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要开追悼大会了,可彭德怀的骨灰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中央领导指示:“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彭德怀的骨灰,并安全送到北京!”

就在大会筹备人员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彭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浦安修从原四川省领导人李大章夫人那里听说,彭德怀的骨灰存放在成都。

一架中央军委特批的飞机紧急起飞,直航成都。四川省委紧急行动,终于在荒郊一间陋室的阴暗角落里找到了273号骨灰盒。

彭德怀警卫参谋景希珍和秘书綦魁英因为受彭案株连,早就被分别处理到资阳县和中江县人武部工作。成都军区派车,把他们两家火速接到成都。12月22日上午,景希珍和綦魁英在省委大院看到了裹着大红绸子的骨灰盒。当得知真相后,他们猛扑上去,紧紧抱住骨灰盒,放声大哭。时间紧迫,景希珍和綦魁英满脸泪痕,在四川省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带领下,急奔双流机场。

一架民航客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腾空而起。机组负责人走到綦魁英和景希珍的座位旁,轻声说:“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你们,因为派专机来不及了,这架客机到首都机场后,你们不要下飞机,等其他旅客下完以后,飞机马上起飞,作为接彭总骨灰的专机,到西苑机场降落。军委首长在那里迎接彭总的骨灰。”

綦魁英和景希珍是由中央军委点名前来护送彭老总骨灰的。彭德怀的这两位老部下历尽坎坷,两鬓染霜,此时他们轮流捧着六尺红绸包裹着的骨灰盒,默默地向老总倾诉衷肠。

下午6时,飞机着陆,彭德怀的老秘书、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的王承光疾步走上飞机,与綦魁英和景希珍见面。三个老战友久别重逢,不胜唏嘘。王承光说:“等一会儿飞机要绕北京上空一周,到西苑机场后举行迎接彭总骨灰的仪式。”

夜幕降临,北京城灯火辉煌,十里长街如人间银河,照耀着彭德怀的英灵归来。当飞机在西苑机场停稳后,随着机舱门开启,迎接骨灰的队伍里传出一片哭声。綦魁英强忍住悲痛,双手捧着彭老总的骨灰盒,出现在机舱门口。

浦安修、彭梅魁、彭钢、彭正祥、彭康白、左太北,以及彭德怀的老秘书孟云增等人沿着舷梯走上飞机。他们终于等到云开日出这一天了,大家围着骨灰盒,泪雨纷飞,放声痛哭。彭钢从綦魁英手中接过伯伯的骨灰,紧贴在胸口,滚烫的泪水滴在骨灰盒上。

迎灵的中央军委领导和党政军各大机关代表们肃立两行,向伟大的民族英雄、开国元勋彭德怀元帅致敬。

綦魁英和景希珍从成都机场登机的时候,长沙机场也有一架飞机准备起飞。中央要为彭德怀平反昭雪的消息传到乌石,家乡的人民一片欢腾。彭家围子挤满了人,彭秀兰正跟堂哥彭鹏和二弟彭康志商量怎么能尽快赶到北京参加伯伯的追悼大会。此时大门外响起汽车的喇叭声,原来是湖南省委派来的小轿车到了。听说省委将安排他们乘飞机赴京,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彭秀兰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小轿车一直把他们三个人送到长沙机场,与焦急不安的彭爱兰夫妇会合。而在武汉杀猪卖肉的彭起超早一天就抱着伯伯的一张放大的照片,挤上了北上的火车。

12月24日下午,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第二天,为彭德怀和陶铸平反昭雪的追悼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真是石破天惊,神州大地为之一震。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庄严肃穆,哀乐低徊,彭德怀和陶铸的遗像下摆放着他们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排列在会场两侧。

邓小平首先为彭德怀致悼词,接着陈云为陶铸致悼词。他们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公正地评价了彭德怀和陶铸的光辉的一生,为这两位含冤去世的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公开恢复名誉。

在彭德怀遗像的右侧,站立着浦安修和彭家的8个侄儿侄女,以及堂侄彭鹏。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同志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陈云、邓颖超等;彭德怀的生前老战友黄克诚、杨尚昆、王震、习仲勋等,都一一和彭家人亲切握手,表示慰问。参加追悼大会的还有一大批跟随彭德怀南征北战的或者受其冤案株连的老将军、老干部。李志强一家人和黄岁新、左太北等烈士遗孤也以彭德怀亲人的身份参加了大会。在邓小平念悼词的时候,人们低头饮泣,哀思如潮,凝重悲痛的气氛笼罩在人民大会堂里。

四年前的那个冬日,彭德怀在人民的沉默中孤身一人走了;四年后的这个冬日,他又在亿万人民的呼唤和泪水中回来了。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说:“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苍天有眼,山河有情,历史至公,彭公当可含笑于九泉矣。

手稿交给了胡耀邦

秘密保存在彭梅魁家中的彭德怀手稿和它的主人一样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北京城里一片狼藉,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防震棚,人们在惶惶不安中度日如年。彭梅魁一家也搬到防震棚里躲地震。她背着一个旧书包,昼夜不离身,睡觉的时候就把书包带缠在手腕子上。她的丈夫张春一知道,那里面有妻子视为命根子一样宝贵的东西———伯伯的手稿。

1978年春天,彭梅魁从报纸上看到黄克诚复出的消息,欣喜莫名。与伯伯一起蒙难的黄伯伯是她最信任的长辈,所以一得知他复出,彭梅魁就马上去找他。几经周折,她在医院找到了黄克诚。

黄克诚感慨万端:“1974年我因病住进301,和你伯伯住的是一个医院。彭总因癌症逝世,我竟完全不知情!他们多会封锁消息啊!后来我听说,你伯伯因为剧痛难忍,把被子都咬烂了。一代英雄啊,如此萧然辞世!虽说死生是常事,苦乐也是常情,但彭总这样死,实在令人痛惜!”

彭梅魁把伯伯住院后的情况和临终前说的话,详细地告诉了黄克诚。她说,伯伯在弥留之际,说话已经十分艰难,但还断断续续嘱咐我,要我代他看望黄伯伯,并将他遗留的书籍,“送给我的好友黄克诚”。

黄克诚说:“我也很想念彭老总。粉碎‘四人帮’恢复工作以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做梦同他在一起。”黄克诚拿起笔,抄下他写的一首词,送给彭梅魁。那是他1965年被贬到山西后,遥念远在四川成都的彭德怀而写的。

忆彭德怀(调寄江城子)

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阻隔,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顶,峨眉岗。

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

彭梅魁读罢,爱不释手,再三感谢黄伯伯。她想,如果伯伯当年能看到这首词,该会多高兴啊!

谈过许多往事之后,彭梅魁才说到主题,告诉黄伯伯关于秘藏伯伯部分书稿的来龙去脉。黄克诚感叹不已,称赞彭梅魁姐弟有勇有谋,做了一件大好事。

彭梅魁问:“这些手稿是上交中央,还是自己保存?”黄克诚说:“自己保存难,容易损坏,我看还是上交党中央好。现在中央很忙,以后找个适当的机会再交吧!”

彭德怀平反昭雪以后,黄克诚认为上交手稿的时机成熟了。1979年1月3日,彭梅魁给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写了一封短信,附在伯伯那包手稿里,请黄伯伯交给胡耀邦。

翌日,黄克诚神情肃穆地缓步走进胡耀邦的办公室,手里捧着一个纸包。

“黄老,这是什么?”胡耀邦站起身来,接过纸包,看着黄克诚。

“你先打开看看。”黄克诚坐到沙发上,接过秘书端过来的茶杯。

胡耀邦轻轻打开包在外面的60年代的旧报纸,看到了笔记本和泛黄的稿纸。那上面的笔迹苍劲有力,原来是彭德怀元帅的手迹!他伏在办公桌上,急切地浏览起来。

……庐山会议时左的现象虽然纠正了一些,但浮夸、虚报、对群众的强迫命令,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发展,蒙蔽着真相,使一世英明伟大的毛主席也难以洞察。这一下不仅在政治上要打死一些人,而且会打出一个大马鞍形……

读罢彭德怀1960年4月写的这段话,胡耀邦不禁拍案叫好:“说得多么透彻,多么准确!”读着读着,胡耀邦疑惑起来:彭老总逝世后,除了“罪证”,一切带有他笔迹的书籍纸张都难逃火劫,这些笔记手稿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黄克诚笑道:“这是彭德怀同志的侄女彭梅魁在母亲和两个弟弟的帮助下,冒险保存下来的!算来有17个年头了,不容易啊!本来在你主持中组部工作的时候就想交给你,彭梅魁同志怕你忙,让我在方便的时候再交给你。她只要求你给她写一张收条就行了。”

“好,我这就写。”胡耀邦边说边铺开纸,写下了一张收条。

代表伯伯去看望萧克将军

彭德怀的冤案平反以后,受该案株连的无法计数的大大小小冤假错案也在清理平反之中。然而,“左”祸横行多年,“阶级斗争为纲”的歪理邪念渗透到人们骨髓里,平反之路可不是平川大道,整惯了人的人明里暗里抵制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方针政策。

彭家人里要数同属空军系统的彭起超和彭正祥的平反最难。

因为是“彭德怀的孝子贤孙”而被清理出部队,彭起超杀猪卖肉多年,全家人跟着他受尽凌辱。彭起超找武汉空军原部队,要求落实政策,但是他遇到了推不动的“大象屁股”。

多次申诉无效后,彭起超只好向伯伯生前的那些老部下们求助。他们说,你来北京吧,找空司上访。

彭起超来到北京,给空军司令部的政治部门打电话,说明自己多年的冤情。没有想到,电话里传来粗暴的声音:“谁让你来的?你不知道不让上访吗?回武汉去,在当地解决!”隔了一天再打电话,电话里说:“你怎么还没有走?我们要让武空来人押你回去!”彭起超愤怒了。他来到空军司令部的总收发室,门卫不准进,打电话又不接待,他当夜就在收发室的长木椅上睡了一觉。第二天,彭起超把电话打进去,对蛮横的政工干部说:“我要到中央军委去告你们,你们空军对中央为彭德怀平反心怀不满!”

彭起超走出老远后,两个骑自行车的空军干部从后面追上来,大声喊:“你就是彭起超同志吧,我们领导请你到办公室谈。”在余秋里、王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彭起超的冤案终于平反了。他重新穿上空军军装,走上了专业工作岗位。

彭正祥的落实政策整整用了10年。1976年初,“暂时回京”的彭正祥明白了“暂时”的含意———空二所决定清理和彭德怀划不清界线的“彭小坏”,要把他转业到河北省某个县里去。彭正祥是在北京参军的,这样处理明显违反政策。空二所的领导绞尽脑汁,也没有压服彭正祥,问题就这样一直拖了下来。“四人帮”被捕后,彭正祥的处境并没有好转,空二所的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按既定方针办”。1978年8月,他们把彭正祥赶出部队。彭正祥离开空二所的那一天,在所政委的主持下,所里专门召开一个“声讨彭德怀反党罪行”的批判大会,作为他们“欢送”彭正祥并显示他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一次公开表演。

彭正祥被安排在北京市一轻总公司下属工厂劳动。四口之家要在岳父家里暂栖身,年过40的彭正祥向新单位申请住房,受到领导一顿奚落:“你是部队淘汰出来的,我们还不想要你呢!分房子?没门儿!”

4个月后,中央为彭德怀平反昭雪。看到妹妹彭钢和大哥彭起超相继落实了政策,彭正祥也向总政和空军领导写信,申诉自己在“文革”中挨整和被错误处理的情况。然而,空二所领导的抵制能量也相当厉害,他们销毁了当年批斗彭正祥并立案审查的全部文字材料,说“无反可平”,顶住不办。彭正祥只好去找伯伯当年的老战友孙毅将军和李聚奎将军。这些老将军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有关方面反映意见。经过许多曲折,直至1988年,彭正祥才返回空二所。一个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哈军工毕业生,就这样白白耗掉了20年的青春岁月。

彭起超没有忘记伯伯生前的嘱托,平反之后,他在北京找到老首长余秋里,请他帮忙联系到萧克将军,以完成伯伯交给自己的任务。余秋里给萧克打了电话,萧克说,我派车去接起超同志。

一见到萧克叔叔,彭起超就说:“我是代表我伯伯彭德怀向您登门道歉来的。1962年夏天,我伯伯让我一定要找到您,他说,1958年的事让你们受苦了,对不起同志们哪!”

萧克高兴地拉住彭起超的手说:“我对彭总早就没有意见了,再说,当年那场反教条主义的运动,主要责任也不在彭总的身上嘛!他在蒙难的时候还想到了我,彭总这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精神令人感动啊!这也说明彭总对党内斗争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太多的惨痛教训啊!”

后来,彭起超又带着彭正祥和彭钢去看望了萧克老将军。

正气之歌———《彭德怀自述》感动了中国

1982年3月,以彭德怀“八万言书”和囚禁中所写的交代材料为基础整理编辑的《彭德怀自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13万册运到各地书店,不到半个月就被抢购一空。没有买到书的读者有的几次跑书店询问,有的整夜排队等候,大家纷纷写信、打电话向出版社和书店索书。人民出版社紧急决定,日夜开机,加印200万册。5月,加印的新书刚投放市场,全国各地再次出现《彭德怀自述》的热销场面。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更没有动用公款去报销,所有读者购书均为自费,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图书市场上极为罕见的现象。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人们无法不惊叹,作为“首号钦犯”的老元帅,在专案组的威逼声中,趴伏在阴暗龌龊的囚室里,是如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一字一句写出一部我军数十年的征战史,写出一部从深山的贫农之子成为开国元勋的奋斗史。

读者们在给报纸杂志的来信中说:“彭老总丹心照日月,刚正垂千秋,他至死都惦记着人民,人民永远缅怀他。”“《自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正气歌,是我们做人的一面镜子。”“《自述》好就好在真实,真实的东西最感人。它使人沉思,使人振奋。”

彭德怀的老战友杨尚昆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言,代表了万千与彭德怀共同战斗过的老同志的心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不会磨灭彭德怀同志的功绩。彭德怀同志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深受人民爱戴的、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

1959年以后,虽然他的公开消息不多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民却越来越怀念他。《自述》是德怀同志蒙冤中的严正申辩,他不顾加于他的骇人罪名,从容写下自己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历史,这种凛然正气,正是德怀同志的一贯精神。他为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和他的传奇似的革命生涯,为我们的历史增添了光辉。他对敌人的雷霆之威,对党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我们永远敬重他、怀念他。他的伟大风范将长留于天地间。当然,他不是没有缺点,比如他严格、耿直又难免操之于急躁,但他勇于自责,“过则勿惮改”。我想无论是和他共同战斗过的老同志,还是我们的青年一代,以至于我们的后人,都可以从德怀同志的历史足迹中吸取教益和力量。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彭德怀在生命的最后年代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深深感动了中国人。人们读罢《彭德怀自述》,在掩卷沉思的时候,一位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彭老总,一位为真理赴汤蹈火、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彭老总,就会从书中向人们走来。

“吹尽黄沙始见金”,中国人民心中的彭老总形象不仅没有因为20年蒙尘而污损,反而变得愈加辉煌高大。

魂归乌石

彭德怀沉冤昭雪后,家乡的人民欢喜若狂,奔走相告。喜炮声、锣鼓声数日不绝于耳,人们自发地结队游行,昼夜庆祝胜利,多年来受到牵连和遭到迫害的干部群众激动得热泪滚滚。随即,湘潭地区掀起平反昭雪的高潮,无数受彭案株连的人们获得了解放,拨云见日,湘潭大地一派盎然生机。

1979年5月,浦安修在彭起超和彭钢的陪同下,第一次回到乌石,瞻仰故居,会见乡亲。

家乡的人民热情地欢迎彭老总的亲人返里省亲,共同瞻仰彭总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一起回忆彭总的丰功伟绩。浦安修对乌石的乡亲们说:“我这次回来,是要履行彭总的遗愿。1961年,彭总回来调查时,对生产队说过,他是回来当社员的,要生产队安排他出工,不安排的话,他就邀集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他还说,从那年起,他每年回来参加劳动100天,如果不能回来,就投资100元,交队上做公益金、公积金。就这样,他在生产队立了社员的户头。回到北京后,他连续三年向生产队投了资。后来因为‘文革’来了,他惨遭迫害,投资就中断了。我这次把1964年到1974这10年的投资共计1000元补交给生产队。”

1982年,湘潭县文化部门的干部向邓小平写信,请他为彭德怀故居题字。是年9月,邓小平寄来他亲笔书写的“彭德怀同志故居”7个大字。翌年夏,彭德怀故居整修完毕,正堂大门的门楣上嵌进了邓小平的题字金匾。故居的右横屋开辟一间辅助陈列室,迎面墙壁上高悬着陈云专为陈列室书写的题词:“彭德怀同志是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英勇战士。”离故居右侧百米处的山坡上,彭德怀两位弟弟的合葬墓也得以修复立碑,由王震为烈士墓碑题字。

多年来,每年的清明节及彭德怀的忌辰,彭家子弟和彭总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要一起去八宝山,请出彭总的骨灰盒,缅怀他老人家。

1998年10月,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在纪念彭德怀百年诞辰活动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彭总的老战友、老部下相继发表了许多怀念他的文章,热情歌颂了彭总为国为民不计个人生死荣辱的伟大品格。

其中,中国国防科技的领军主将张爱萍老将军的《一个真正的人》一文,影响深远。该文结尾说: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的人。他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的党、国家、军队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我们留下了世世代代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为中国改革开放立下大功的习仲勋老人撰写长篇回忆文章《彭总在西北战场》,缅怀他敬重的兄长彭老总。文章的最后,他写道:回忆彭总,我思潮汹涌,不能自已。1948年6月,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在黄龙山麓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我们敬爱的林伯渠同志说过:“彭德怀同志是有德可怀啊!”现在当盖棺论定的时候,我想,他之所以有德可怀,那是因为他无私无畏;他之所以无私无畏,那是因为他像我们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满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啊!在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德。

话分两头。1996年12月17日,彭德怀的7位侄儿侄女联名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江泽民主席写信,请求“遵照伯伯的最后的遗愿,在1998年10月彭德怀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时,将他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湖南湘潭故里,与他的两个烈士弟弟葬在一起。”翌年5月,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签阅同意,并指示:“在时间上,可与百周年纪念活动错开。”

1998年12月28日,乌石峰下,北风呜咽,万木肃然,中央军委和中组部有关领导和彭总的亲属彭梅魁、彭钢等人,以及彭总身边工作人员景希珍、刘祥等护送着彭总的骨灰回归故里。在新建的墓地前,身着少将军服的彭钢手捧伯伯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骨灰盒,彭康白手捧伯伯身着元帅礼服的彩色大照片,彭梅魁、彭起超、彭爱兰、彭康志、彭正祥及黄岁新等人紧随在后。已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侄儿侄女们,在伯伯离开这个世界的25年之后,终于实现了伯伯的最后遗愿,送他老人家在生他养他的湘潭大地上安息。

元帅忠魂回故乡,故乡的父老乡亲奔走相告,亦喜亦悲,百感交集。

青山有幸埋忠骨,史册永垂颂英名。

彭德怀以永恒的人格魅力,始终堂堂正正地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天幕上,他是一颗不灭的巨星,将永远为后世所景仰,为人民所传颂。

(摘自《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滕叙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