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李中权将军一家九口的长征之路

2016-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6年9期

李中权的家庭是一个地道的红色家庭,全家九口都参加过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时,这个九口之家,仅有李中权、李中柏、李中衡、李中秋4兄妹幸存。后来,上将迟浩田亲笔为他家题写了一副对联,赞誉:“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

九口之家,满门革命赤子

李中权的家庭是一个地道的红色家庭。李中权的父母,共生育了5个儿子、3个女儿。虽然最小的女儿幼时夭折,但他家仍是一个有9口人的大家庭。仅有的一点土地,只够维持全家四分之一的吃用。

求学中的李中权在老师张爱萍和周聚住、江竹平、黎时忠等共产党员的影响和教育下,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李中权参加了红军游击军。1933年5月,经杨克明、黎时忠介绍批准,李中权由团转党。后来李中权来到蒲家场任红军游击队一大队政委。1933年,李中权率300多人的队伍打回家乡时,还能看到反动当局悬赏通缉自己的告示。

回到家乡的李中权带领红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在成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他的家人热情高涨,积极参加。父亲李惠荣,母亲王理诗带领李中权年幼的弟妹们积极参加农会,秘密发动群众,扩大农会组织,组织乡亲为红军带路、筹粮、做饭、洗衣、照顾伤病员。

在铲除恶霸的斗争中,李惠荣奔走在革命最前沿,亲手砍死了当地土豪劣绅石秀如。大哥李中泮被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五妹李中珍被选为妇女主席。担任乡苏维埃主席的大哥李中泮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二哥李中池和四弟李中柏为红军筹粮,五妹带领妇女队为红军抢救伤员,父母也抛弃了家中的一切,为红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李中权一家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父亲跳崖掩护红军,长兄被“左倾”路线杀害

1933年2月12日,四川军阀田颂尧开始了对川陕苏区的“三路围攻”,企图消灭、驱逐红军,恢复其在通、南、巴地区的统治。红四方面军开始了反“三路围攻”战役。红军采取收紧阵地、集中兵力、适时反攻、重点突破、迂回包围和穷追猛打的作战方针,历时4月,取得胜利。

1933年秋,“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对红军发动新的围攻。李中权家除妻、嫂和一幼子外,父母、兄弟、妹妹均积极参加红军,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在反刘湘“六路围攻”战役中,东线红军分别撤离宣汉、达县两城,收紧阵地。随后红军开始长征,李中权的父母、4个弟兄及两个妹妹共9口人均先后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他们誓言:“宁死要跟红军走,绝不回家受敌辱!”

在革命信念的支撑下,李中权一家9口义无反顾地离乡背井,紧紧跟随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走上了中国革命的大道。

当年末,李中权的父亲李惠荣跟随红军离开家乡后,来到四川通江县肖口梁。为使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吃上一口热饭,李惠荣和红军战士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柴。突然,敌人侦察兵出现,为了掩护红军通讯员,李惠荣把红军通讯员的帽子抢过来戴在头上,把敌人引向自己。在与敌人的搏斗中,李惠荣手刃两个敌人,然后跳下悬崖。身负重伤后,由于缺医少药,李惠荣不久离开人世。

1934年,曾任碑牌河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红33军赤卫团政委的长兄李中泮,被人诬告曾经当过国民党的团防队长。在张国焘“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李中泮被杀害。

红军到达延安后,批判了张国焘的“左倾”错误,李中泮得到平反昭雪,被列入红四方面军牺牲的团级干部名单之中。1980年代初,李中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母亲用“三寸金莲”“丈量”雪山草地

跟随红军长征时,李中权的母亲王理诗已经53岁。受封建礼教摧残,她从小就被裹脚,是一双“三寸金莲”。这位坚强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几个年龄稍大一点的红军儿子,挪动着小脚带着年幼的李中衡、李中秋,夹在奔波的红军家属和群众中,从川东走到川西。由于长途奔波,她的两条腿肿胀得十分厉害,一双小脚分外疼痛。左小腹又长了毒疮,缺医少药只得硬挺着。即使这样,有次在行军途中遭遇敌人,她还机智巧妙地把敌人引到了红军的伏击圈。

在一年多时间里,她领着儿女过嘉陵江、涪江、渠江和岷江,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行程成千上万里。

1936年7月,当队伍走到四川炉霍县冬古喇嘛寺附近时,王理诗倒下了,小腹上的毒疮有碗口大,流着黑黄的脓水。7月7日那天,王理诗生命垂危,只有8岁的李中秋扒开她的眼皮,哭着连声呼喊:“娘……娘!”垂危之际的老人用微弱但异常坚定的口气说:“妈儿们(当地对孩子们的称呼)……跟红军……走!”

幼小的兄妹就地掩埋了老人,牢记老人的遗言“跟红军走”。他们拄着老人留下的那根木棍,一直走到陕北。

李中权回忆,在长征途中,他曾经三次遇见母亲和弟妹们,令他终生难忘。

第一次是1934年春天,正在红四方面军反刘湘“六路围攻”的紧张战斗之际,李中权被省委派往前方支前作战。他路过通江县肖口梁时,先到父亲埋葬地痛哭一场,然后继续前进。在去往毛峪镇的路上,他意外地见到了蹒跚前行的母亲。当时他和母亲均已得知父亲的死讯,但都在向对方刻意隐瞒。

第二次和母亲见面是在1936年3月,地点是今天的四川省宝兴县城。时任中共天全县委书记的李中权刚到警卫员为他准备的房间住下,一扇小窗正对着宝兴城那条唯一的小街。因天气闷热,当他推开小窗准备换气时,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她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后面还跟着三个孩子。当时,李中权心跳加速,定睛一看,果然是母亲和弟弟中柏、中衡和妹妹中秋。那时他母亲生病,拄着拐棍走路。他十分担心母亲能否再翻过夹金山、党岭山等大雪山。当夜,李中权和母亲、中柏、中衡、中秋彻夜长谈。第二天,一家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李中权最难忘的是第三次与母亲见面。那是1936年6月的一天,红四方面军要第三次过雪山草地。时任大金川独立第二师政委的李中权,带领独立师的一个排到丹巴之边耳西执行任务。在行军道路上巧遇母亲和三个幼小的弟妹们,那时他妹妹才8岁。当时红军正准备翻越党岭山大雪山。弟妹们和他说:“三哥,娘腿肿了,走不动了,怎么办?”李中权说:“长征要北上,母亲身体不好,但就地安置是不行的。回家去也不行,我们家早就没有了。”母亲一句话不讲,只是看着李中权。母亲和儿女们心里都明白,知道第三次翻雪山过草地,她过不去了,他们彼此心照不宣。

李中权心如刀割。他给红一团的张政委写了一封信,请求给母亲、弟弟、妹妹找点粮食。张政委说:“好多人要粮食,我哪儿有那么多,老首长跟我要粮食我都没有。”张政委给了李中权一块银元。当时李中权身上有点粮食,还有一匹战马,他留给母亲和弟弟妹妹了。弟弟问他:“三哥,你怎么办?”他说:“不用管,我有办法。”警卫员说:“首长,我留下来照顾大娘。”这时候母亲开口说话了,她说:“不行,你们北上的战士一个不能留,你们北上。”李中权的警卫员说:“首长快走吧,部队都走光了。”李中权骑上另外一匹马,头也没回就和警卫员走了。他不忍心再看母亲和弟弟妹妹一眼。这次见面,竟是与母亲永别。

1936年9月,李中权走过草地来到甘南。一天,李中权正在行军,忽然一个红军战士追来,他一看是四弟李中柏。李中柏告诉哥哥李中权,娘已经死了。弟弟塞给李中权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他母亲死去的地点与时间。可惜的是,这张纸条在后来的长征路上丢失了。

二哥、大妹、妹夫血洒长征路

李中权的二哥李中池作战英勇,在长征到达四川阿坝的理番(今理县)后的一次战斗中冲锋在前,光荣战死;曾担任川陕苏区碑牌河乡苏维埃妇女委员的大妹李中珍在长征途中病死于草地,大妹夫石映昌任红31军连长,也在一次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时,这个全家9口参加长征的家庭,仅有李中权、李中柏、李中衡、李中秋4兄妹幸存。遗憾的是,五弟李中衡,后来在359旅任译电员时病故。至全国解放时,仅幸存李中权、李中柏和李中秋。

李中权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一家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长征之歌。

后来,上将迟浩田亲笔为他家题写了一副对联,赞誉:“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

(摘自《中国老区建设》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