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别的、作用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彻夜的友好长谈,有过激烈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中针锋相对的吵骂……
“梁先生,我们早就见面了”
1938年1月,梁漱溟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只身奔赴延安进行访问。
下午6点钟,天已擦黑,本在延安城郊住窑洞的毛泽东,特意把会见安排在城内一间瓦屋房里进行。屋里点亮了灯,已经站在房中间“恭候”的毛泽东见梁漱溟进来,便伸出双手,连声表示:“欢迎,欢迎!”梁漱溟坐下后,便自报家门说:“毛先生,敝人叫梁漱溟……”
毛泽东不等梁说完,从座椅上一欠身,左手一挥:“不用介绍,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了!您还记得吗,民国7年(1918)在北京大学,那时您是大学哲学讲师,我是图书馆小小管理员;您常来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先生家串门,总是我开的大门。”
经毛泽东提起,梁漱溟便想了起来,他感慨道:“真想不到,您就是为杨先生开门的湖南青年!”
在毛、梁见面谈话的友好气氛中,梁漱溟开门见山地向毛泽东提出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他说:“毛先生,抗战以来,中共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并且终于成为现实,对此,我深感佩服。据我观察,抗战初期我方的失败,问题不在外面而在内部,不在军事而在政治,例如平津失陷,根本问题误于政治,而非军事,因为军事不统一,还有前方后方未能配合,军民未能合作等都是自败之因,都是政治问题……”
毛泽东仔细听了梁漱溟的话,然后微笑着说:“看来梁先生在加强政治力量这方面和我们想到一起来了。”
梁漱溟继续说:“‘八·一三’失利后,日军长驱直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战场上节节败退,对此,我个人心中也十分悲观,中国的前途将如何?中华民族会灭亡吗?”他说话的声音低沉,略带嘶哑,停一会儿,又说,“毛先生,我这次来延安,就是专程向您请教啊!”他把“请教”二字说得很重。
毛泽东耐心地听完梁漱溟的叙述,肯定地说:“梁先生,您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大体都是事实,所分析的,也略有理由。但我的看法,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不但如此,还应该非常乐观。中国是不会灭亡的,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抗日战争坚持下去,最终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毛泽东的话,语气坚定,态度坚决,完全出乎梁漱溟的意料之外。接着,毛泽东十分详尽、有声有色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及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毛泽东讲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梁漱溟心悦诚服。
这次访问延安,梁漱溟和毛泽东谈话共八次,其中两次是通宵达旦的。事后,梁漱溟每想到与毛泽东这些难忘的谈话,总是赞不绝口,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颂扬毛泽东“绝伦逸群”。
从座上宾到激烈争论
1950年1月,梁漱溟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进京。梁漱溟进京后深得毛泽东的重视,一时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客。毛泽东经常就国事问题征询他的意见。但后来两人常常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
1953年9月8日,梁漱溟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听了周恩来总理作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在第二天下午的小组会上,梁漱溟发言表示对总路线的拥护。散会时,毛泽东和周恩来走过梁漱溟的座位,向他致意,希望他明天继续发言,梁接受了毛、周的重托。
9月11日下午,梁漱溟作了长篇发言,他以在京见闻,说城市工人生活为乡下农民羡慕,即使当临时工,每天也可得工资一元至一元二角,因此农民纷纷拥向城市,而城市政府又把他们推送回去,可见工农生活之差,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天之下。
9月12日,毛泽东发表了谈话,其中不指名地对梁漱溟前一天的发言进行了批评,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行仁政的意思吧……
梁漱溟听了之后,知道毛泽东是在批评他,当晚写一封信向毛申辩。13日,毛泽东邀梁漱溟去怀仁堂看文艺演出。开演前,梁漱溟要求毛泽东解除误会,而毛泽东则表示梁漱溟的言论是反对经济建设和总路线,只是不愿承认而已。开演前,梁漱溟随毛泽东入座,中途退场回家。
在16日的大会上,梁漱溟征得毛泽东的同意,重复了以前在大会小会上的发言,借此表明并不反对总路线,希望毛泽东能谅解。可是在次日的大会上,毛泽东措词尖刻地说:“梁漱溟提出所谓‘九天九地’,‘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天之下’,‘工人有工会可靠,农会却靠不住,党、团、妇联也靠不住,质量都不行,比工商联还差,因此无信心’,这是‘赞成总路线’吗?否!完全的彻底的反动思想,这是反动化建议”,“梁漱溟是野心家,是伪君子”……至此,梁漱溟感到问题严重,毛泽东动气了,说话的语气、调子不同了,他怀着毛泽东能谅解的心情,请求发言作答,毛泽东同意了。
18日,梁漱溟作好了充分准备,在下午的会议上兴致勃勃地上台发言,他说话时气势甚盛,毛泽东听了很是生气,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他说:“你这是冒充‘农民代表’!”梁漱溟正要分辩时,毛泽东又说:“梁漱溟是反对建设总路线的人,只是不得自明和不承认而已。和他这个人打交道,是不能认真的,和他是永远谈不清任何一个问题的,他没有逻辑,只会胡扯……”
梁漱溟素有“傲人”之称,按他自己解释,即为“自视太高”,毛泽东这一盆冷水泼在他身上,不仅没让他清醒,反而更加傲慢起来,他立即站起来,指着毛泽东说:“你说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我没有这个意思,你说得不对,请你收回这个话,我要看你有没有这个雅量,我要的这个雅量,就是你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之后,能点点头说‘好,你原来没有恶意,误会了’。”
毛泽东听了梁漱溟强词夺理的“雅量”之说,立即动怒起来,手拍桌子,厉声说道:“不用看,我没有‘雅量’!”
会场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顶撞,你一言我一语,会开不下去了。梁漱溟迫不得已走下台,一场僵局至此结束。
梁漱溟说“毛泽东逝世,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梁漱溟被“轰”下台后,会议以举手方式表决,把他的问题交付政协全国委员会讨论处理。之后,梁即向政协请假,闭门思过。此后,政协方面没有给梁漱溟什么处分,但对他的思想批判,却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友谊,并未因此而结束,相反还在持续。
1953年以后,梁漱溟销声匿迹达二三十年之久,政协委员照当,工资照发;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没有摊上“右派”的政治帽子;“文革”中,他也没有被送到乡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改造”,也没有进牛棚挨批斗。
毛泽东逝世,梁闻讯后即驱车赴会,并参加追悼会,之后暗自为毛诵经。梁漱溟在89岁时曾著文说,毛泽东主席是我亲切结识的并世人物而衷心折服者三个人之一。其他二人,一为周恩来,一为陶行知。1986年,时年93岁的梁漱溟在毛泽东逝世10周年时说,他故世10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摘自《文史月刊》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