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2016-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6年8期

2016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作为全国政协1983年以来的第14位新闻发言人王国庆首次亮相。不到70分钟的发布会,从“十三五”规划、政协委员履职,到雾霾、反腐,王国庆马不停蹄回答了17个问题。

力推新闻发言人制度

2015年12月22日,经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主席会议确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为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现年64岁的王国庆,有着20余年新闻工作经验,从政后长期作为新闻部门官员和媒体打交道。谈到初任政协发言人的感想,王国庆用“诚惶诚恐”来形容。“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做好这份工作不容易。”他的两名前任———赵启正、吕新华,都因个性化语言给媒体留下深刻印象。

在2000年11月任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之前,王国庆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20余年,曾担任该台驻美国华盛顿首席记者,可以说,是位采访经验极为丰富的媒体人。

1952年10月,王国庆生于江苏无锡。他在黑龙江做过知青,197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两年。1978年4月后,王国庆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编辑、副组长、组长、英语部副主任、驻美国华盛顿首席记者、台长助理(曾先后兼英语部主任、人事处处长)、副台长、分党组成员。

“无论是新闻发言人,还是做新闻发布工作的同志,有点新闻从业的背景对做好工作很有帮助。”王国庆曾说,新闻发言人有媒体从业经验,会很清楚发布的信息有哪些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是记者会感兴趣的。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把王国庆视为自己的恩师之一:“王国庆副主任不仅是一位老新闻,也是一位现代意识颇强的领导,他经常用手机给我发信息,还经常点评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他从个人角度对我们工作的提醒,如‘不要给记者讲课,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他们不是你的部下’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在王国庆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13年里,推动和见证了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完善。2003年之后几年,每逢一些重大事件发生,部长们被请到国新办开新闻发布会,王国庆都是发布会主持人。

“坦率地说,发生‘非典’疫情之前,推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难度很高。”2005年,王国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原来要请一个部委的负责同志来开发布会,打电话、去函,有的时候甚至是求。2003年“非典”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主动要求我们开发布会。

2004年,国新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区市政府三个层次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2009年,党委新闻发言人开始设立。2013年,军事单位新闻发言人也陆续出炉。

对王国庆来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不断增多的新发言人做培训。多年来,他前往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吉林、河南、湖南等地,讲解突发事件处置、舆情研判以及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技巧,为各地新闻发言人答疑解惑。

现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国庆在努力推进新闻发言人专职化。他认为,新闻发言人兼职化是制约中国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的最大制约,建议把新闻发言人作为一个新设专业技术岗位,增列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业技术岗位序列里。

“新闻发言人首先要诚实”

“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首要素质是诚实,此外还要懂政策、懂业务、懂新闻规律。”对于新闻发言人该有怎样的“风范”,王国庆有自己的理解。

他曾举例说,2010年3月,山西疫苗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当地虽然积极回应召开新闻发布会,但面对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不专业、不能解惑答疑。“如果工作做得好,政策吃得透,事实了解得清楚,就必然有底气应对媒体。”

王国庆经常强调,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记者应是合作伙伴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有的新闻发言人只是把头衔印在名片上,并不‘发言’。”王国庆曾对记者指出,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面对记者。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时,最能挑战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能力。

在王国庆看来,新闻发言人万万不能做“花瓶”,得“内晓国情、外晓世界”。

被记者追问难题,有些新闻发言人会“怕”,希望不被提问、不被刁难。王国庆认为,新闻发言人水平的提高,需要来自媒体记者的挑战和压力。

“如果新闻发言人能经常被那些思想敏锐、熟悉情况、提问尖锐的‘刺头’记者逼得‘走投无路’,那他们的能力水平肯定会大幅度提高。”王国庆认为,如果在发布会上,记者经常不提问或提问水平不高,那么和他们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的水平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做足功课,一个月收集1400多个问题

2016年3月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显得异常热闹。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这里举行。王国庆是全国政协大会的第14位新闻发言人,这也是他作为新闻发言人的首次亮相。

下午两点刚过,人民大会堂一楼的新闻发布厅,就已经被媒体记者和各种采访设备围的水泄不通,就连发布席前面的空地,也被席地而坐的两排记者填满。

下午三点,在一阵快门声中,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进入了发布厅。政协新闻发布会,是每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重大活动,历来备受关注。曾有政协新闻发言人开玩笑说,这是他“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

与往年不同,2016年政协新闻发布会的是采用同传而不是交传,这对于发言人来说意味着更多挑战:一、同样的发布会时长里,将会回答更多的问题;二、没有翻译的时间,可供用来反应如何回答问题。不过,此刻台上的王国庆,虽然一半头发已经斑白,却显得格外信心饱满。

被问到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2016年我国是否能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时,王国庆用他洪亮有力的声音说了两个字“肯定”。他说,“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中高速增长,我给出的答案就两个字‘肯定’。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放在全球这个坐标系上看,可能用‘鹤立鸡群’很恰当,而且总体‘气质’仍然很好。尽管面对异常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对中国经济是充满信心的。”

关于雾霾,有记者问道,许多百姓没有感受到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对此,王国庆说,“空气污染问题的本质我想是个发展问题,所以说铁腕治污,既要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更要有‘积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因为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见成效。”

不到70分钟的发布会,从“十三五”规划、政协委员履职,到雾霾、反腐,王国庆马不停蹄回答了17个问题。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在休息室再见到王国庆的时候,他的嘴唇已经干燥起皮。为了这场发布会,他已准备一个多月,收集了1400多个问题。但问起他如何评价今天的表现,王国庆说:“及格吧。这场发布会确实大家很关注,很遗憾的是我们准备的还有很多内容来不及讲出去了。”

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因为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王国庆一直在思考,要怎么用国际语言来表达中国故事。

在这一场新闻发布会里,他就先后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我想起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很少人知道东亚系的前身其实是由一名华人劳工建议并且捐款建立的……”,“说到这儿我又要讲故事。不知道是否各位听说过‘包虫病’?这是一种在我国部分高寒、干旱、少雨农牧区比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王国庆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演绎中国故事。中国人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个中国人都是这本书当中的生动一页:“可能今天很多外国记者,我今天讲的他也未必全懂。因为我们很多方面还是固有的话语体系。所以这方面,要用国际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出去,这也不容易。我们很习惯的叙述方式,西方不是这样的,另一种文化我们要研究,然后把话语体系转变好。”

有媒体评价王国庆:他就像“故事大王”,“睿智、谨慎、有亮点”。

(摘自人民网2016年3月2日,《京华时报》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