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1997年任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后兼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2001.4- 2009.4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新加坡有500亿美元的储备。”1992年9月30日,江苏省苏州市,一场午宴过后,时任苏州市长章新胜把来访的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李光耀拉到一边,用英语说。随后他向李光耀建议道:“你为什么不把其中的十分之一投资在苏州?我保证给你特殊待遇,你的投资必将成功。”
章新胜引起李光耀的注意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向邻邦科威特发动全面入侵,并直接威胁沙特阿拉伯与其他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安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紧急出动,开赴海湾,进驻沙特阿拉伯。随后,伊拉克军队溃败在美军手里。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时任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立于不败之地。
而此时,中国改革过程困难重重,但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不懈。他在“南方谈话”时,发出了“改革开放,志在必行”的明确信号。南巡时,邓小平对新加坡的发展模式表示赞许:“我们要赶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
1992年9月下旬,李光耀访华。他在北京与江泽民进行了会谈,并提出要到江苏的无锡和苏州看看。李光耀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到新加坡访问的中国官员太多了,接待不了,不如干脆把新加坡的模式搬一个过来。江泽民听后表示同意。
李光耀一行在无锡和苏州的安排非常紧促,加起来还不足两天时间,让李光耀惊讶的是,时任苏州市长章新胜讲得一口流利英语,和他交流起来非常流畅,根本不需要别人在一旁翻译。
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的章新胜是江苏本地人,不但说起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如数家珍,而且对新加坡的历史和现状也都了如指掌。章新胜大学毕业后,曾在江苏省外办国旅南京分社任英语翻译,198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学学工商管理专业,回国后担任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面对李光耀接连不断的尖锐提问,章新胜胸有成竹,一一作答。
李光耀对章新胜的推销心动
“新加坡有500亿美元的储备。”1992年9月30日,一场午宴过后,章新胜把李光耀拉到一边,用英语说。
“谁告诉你的?”李光耀有些疑惑。
章新胜回答,这个数字来源于世界银行的报告。随后,他向李建议道:“你为什么不把其中的十分之一投资在苏州?我保证给你特殊待遇,你的投资必将成功。”
“从经济改革的角度来看,中国确实从新加坡借鉴了很多。在打造工业园区方面,中新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项目更多,从最早合办的苏州工业园区,到后来的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各地不断有工业园项目落地。”多年以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到处都可以找到新加坡的影子。”
在2000年出版的回忆录《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新加坡的故事》中,李光耀对章新胜的推销记忆犹新。“我的继任人可能会带给你一些麻烦,但是不久他就会意识到,除了走你和我定下的路线他别无选择。”章新胜当时向李光耀保证,“苏州人民想要他们在电视上和报纸上看到的新加坡———工作、住房和花园城市。”
对于章新胜的推销,李光耀并没有表示这个建议是否可行,他只是回答说:“你没有权力让我们建造一座小新加坡城。你需要中央政府的许可。”
不过显然,这一可能性对李光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苏州虽然号称中国的威尼斯,但是运河都是肮脏和污染不堪的。不过,把苏州重新塑造成一个花园城市的想法,还是打动了我。”
访问结束,章新胜等人送李光耀到火车站,路上一直继续交流。列车进站,李光耀夫妇登上列车。突然,已经踏进列车过道的李光耀又回转身来,走出列车,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苏州有国际机场吗?”面对这个问题,章新胜从容应答:“苏州以东90公里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李光耀若有所思地走回了车厢。
1992年12月,章新胜率领苏州市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并带来了中央政府的消息。
“(章新胜)告诉我,他和邓小平办公室取得了联系。他和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关系接近。章新胜建议我们将此建议付诸计划。”李光耀在回忆录里写道,“第二年初,邓朴方访问新加坡,我向他出示了这份计划,他很兴奋。他在邓办给这份计划给予了推动……当新加坡政府过后把合作计划书提给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时,邓朴方显然已经把合作构想告诉了邓小平,因此很快就获江泽民的批准,由此启动了新中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计划。”
令章新胜感到意外的是,李光耀将新中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选在了苏州市区东边的金鸡湖。此前,章新胜曾在苏州地图上圈圈画画划出了4块地方。第一块是刚建的苏州高新区西边的那一块,理由是这里已经确定为新市区的工业开发区;第二块是吴县的黄埭一带,是离市区最近的郊区;第三块是苏州火车站北边,这里交通方便(那时苏州的高速公路还很少,只有东边的沪宁高速);这三块都是市西的丘岭与山区,开发成本低。
第四块是市区东边的金鸡湖一带———这里湖多水密,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划船扬不了帆,走路5分钟就要拐弯”。开发的话投入成本太大,但新加坡方面偏偏看中这样一块地。
1993年5月,李光耀应邀再次访问苏州。在这里,他和时任江苏省长陈焕友经过会谈,以新加坡劳工基金(国际)公司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名义签订了原则协议书,确定投资约200亿美元,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当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在1∶8,等于是1600多亿人民币!
会谈中,双方都叮嘱记者不要把投资一事传出去。陈焕友想到1988年一个开发项目引起的社会争论:当时,海南省政府划出40平方公里土地为开发区,由一家香港公司独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并负责对外招商。那是1949年后第一次引进外资开发成片土地,被舆论与旧日的“租界”联系起来,受到很多批评,几近流产。考虑到前例,陈焕友希望减少政治上的干扰。不过这个消息还是被记者发布了,并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面对争议10年再造一个新苏州
1993年,对苏州市委、市政府来说,为了工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要与新加坡方面讨价还价,一方面要跟国内来自多方的不理解与反对声进行解释甚至是斗争,正可谓内外夹攻、左右挤压。但市委、市政府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始终没有动摇过。苏州工业园区得到了诸多高层领导人支持,于1994年正式建立。在随后10年不到的时间里,园区经济总量达到了开发前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10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最让我深切感受新加坡‘软件’理念精神的是,他们提出要让园区7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能够达到对百年不遇洪涝的防淹能力。也就是说,要把整个70平方公里的园区填起70厘米高。当时填一方土是8美元,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就是4亿美元!4亿美元,等于30多亿人民币。什么都不干,光平整地面,就一下花30多亿元人民币。”一位知情者谈起当时的情形,感触很深,“当填土大战开始后,整个苏州市周围的道路上不分日夜地有几百辆拉土车子在跑,满城尘土飞扬,对大家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新中苏州工业园区确立后,章新胜兼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面对新加坡的“软件”精神理念,章新胜感到十分震撼。1998年至2000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成绩优异,获设计学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章新胜历任教育部部长助理(2000- 2001年)、教育部副部长(2001.4- 2009.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2005- 2007年)。2012年9月15日,章新胜就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
苏州市民的牺牲精神换来了园区的美丽。当年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的填土工程顺利完成。苏州工业园区后来开发的70平方公里面积,都按这个模式,将原本低洼烂湖之地,填得高高的。
1998年,江南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当时常州、无锡等苏南一带几乎全都成了一片汪洋。江泽民在飞机上往下看时,突然发现汪洋之中有一片绿地,问随行人员那是什么地方?当有人回答说那是新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时,江泽民十分欣喜。
有一年,李光耀与德国总理一起到苏州工业园区,他非常自豪地对德国朋友说:“我在中国最大的成功,就是我在这里留下这个‘园区’,这是我在中国的最大一笔‘遗产’。”
(摘自《看天下》2015年第8期,《作家文摘》201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