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周恩来如何推动毛泽东走向领袖地位

2016-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6年23期

1934年12月12日,周恩来力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转移的行军方向,这就是通道会议。会上,博古、李德坚持前往湘鄂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而毛泽东等人否定原定计划。由于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此后,周恩来多次支持毛泽东意见,为毛泽东的崛起之路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据理力争,力保毛泽东随军长征

1934年长征之初,中央高级干部的去留,均由博古、李德决定。张闻天作为政治局常委,也只能依照他们的通知行事,对瞿秋白想参加长征的愿望他都爱莫能助,其他人的作用更是可想而知了。毛泽东是博古、李德排挤、打击的对象,所以不在参加长征人员之列。

能劝动博古改变主意的,自然只有周恩来。他说,毛泽东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有很高威望,怎能不带呢?博古无奈之下才答应下来。据说,后来李德怨怪他书生意气、优柔寡断,指责“这是一个后果严重的错误”。这就是说,是周恩来据理力争,毛泽东才得以参加长征的。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是毛泽东自己想留在中央苏区。这源自博古后人的回忆,金一南《浴血荣光》中也有相应的介绍。是周恩来连夜赶去劝说,毛泽东才同意参加长征。分析起来,这一说法也有可信之处。一是中央苏区是毛泽东亲手领导创建的,感情深,不愿走或走得不甘心;二是受博古、李德长期排挤,他的正确意见得不到采纳,想留下来继续开展游击斗争,把根据地再搞出个样子来。还有一点,毛泽东看不上博古、李德的瞎指挥。但大多人认为这是野史,因为在目前可见的文献中无据可查。

无论哪种说法,都印证一个不争的事实,毛泽东是经过周恩来努力才随军长征的。试想,如果毛泽东留下了,在异常严峻的困境中他的命运会如何?中央红军和党的命运又会如何?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断定,如果毛泽东没有参加长征,“中国革命不知道要推迟多久。”单从这一点讲,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居功至伟的。

决策转兵,摆脱了红军陷入绝境的危险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日,周恩来力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转移的行军方向,这就是通道会议。围绕是否要到湘鄂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会上争得非常激烈,毛泽东等人否定原定计划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博古、李德则坚持西进会合。这次临时会议时间短促,虽然未能扭转博古、李德的主张,但正确意见已开始在中央领导层占了上风,实现了“通道改向”,部队西进黔东而不是立即北上湘西。更为重要的是,这是自宁都会议后的两年来,由于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

12月15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18日由周恩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继续讨论红军今后的战略方向问题。博古、李德坚持折入黔东,然后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势必会陷入敌人的罗网。周恩来果断决定采纳毛泽东等人的意见,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放弃原定计划,西进贵州遵义。黎平转兵,是重大的战略转变的开始,在风雨中拨正了党和红军的前进方向。李德见自己的意见被否决,当场发了“洋脾气”。从此,周恩来与李德的关系开始疏远。博古服从会议决定,还劝慰周恩来“不要理他”。第二天,周恩来做出执行会议决议的部署。

1935年1月1日,周恩来又在瓮安的猴场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决定抢渡乌江,攻占遵义。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地区根据地,然后再向川南发展。这次会议,实际上取消了李德对红军独断专行的指挥权。周恩来主持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实现了红军转移的战略转变,摆脱了陷入绝境的危险,也为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错误打下了基础。

全力举荐,促成了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前的三次会议可以视为是遵义会议的前奏,为毛泽东的崛起之路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处在特殊位置上的周恩来,顺势而为,有力推动了这个过程的演变,在遵义会上更是发挥了他人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经过三天的讨论,会议最后做出如下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议结束后,中央常委分工,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遵义会议是王稼祥同毛泽东商议后由王出面提议,并得到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支持召开的。周恩来是这次会议的主要筹备者、关键组织者和领导者。

毛泽东说过:“那时争取到周恩来的支持很重要,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遵义会议的召集,是基于通道会议的各种争论而由政治局会议所决定的。黎平会议时,周恩来就主持做出了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定。自通道会议后,不断的斗争,就是排除李德指挥作战,改变战略方针。召开遵义会议意味着什么,扩大到军团一级意味着什么,博古、李德应该是有察觉的,最初不同意让军团主要领导参加。周恩来不仅支持,而且还积极进行筹备和组织。红军进入遵义后,他立即布置参谋人员准备会场,对一、五、九军团的行动和会议期间的任务做出细致周密的安排。他亲自电报通知军团负责人与会,当年发给刘少奇、李卓然的那份电报,不仅成为后来研究判断遵义会议召开时间的文献资料,而且也成为周恩来组织筹备会议的有力证据。

毛泽东还说过:“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恩来同志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对周恩来影响会议进程的客观评价。周恩来“严肃而认真”准备的副报告,现身说法,进行自我批评。一方面以很强的说服力,让大家认识军事领导上的严重错误,使不愿承认错误的博古、李德陷入被动;一方面给后来张闻天的“反报告”和毛泽东的长篇发言以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随后打破僵局,提出撤销自己的职务,举荐毛泽东出来指挥作战作了铺垫。

杨尚昆说,“恩来同志不计个人得失,以他的地位和声望,全力推举毛泽东参与领导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对形成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此后相继召开的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起到了夯实基础、巩固成果的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的召开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从通道到会理,中央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犹如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转折和前进,而每个环节都贯穿着周恩来的关键性努力和作用,否则这个历史链条就有脱节的可能。尽管当时党内军内对军事上的瞎指挥有争论、有怨气,尽管毛泽东的思想智慧和军事才能广为人们认可,但如果没有周恩来促成和主导这一系列会议召开,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就没有机会被采纳,他的领导地位也就难以形成。就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既不是党内总负责,也不是最高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赞赏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把他推让到统帅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周恩来为党和中国革命推举了自己的领袖。

(摘自《党史博采》,尹广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