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的共生

2016-04-29 00:00:00佚名
阅读(高年级) 2016年7期

有一些动物不是你争我斗,而是和平共处。动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共生”,也就是“共同生存”之意。

欧洲的寄居蟹就是“共生”现象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寄居蟹的身体较为软弱,所以,它总是寻找一个坚硬的海螺壳作为“房子”住在里面。在海螺壳中,还有另一位无可奈何的“房客”——沙蚕,它一般是在寄居蟹搬来之前就被困在了海螺壳当中。寄居蟹会和沙蚕同居共食,成为非常好的邻居。

还有一位“房客”,寄生的海葵,也会搬过来凑个热闹,不过,它一般在海螺壳的外面过宿。当寄居蟹另外发现了较大的海螺壳搬走后,沙蚕和海葵又会和新搬来的寄居蟹同住。

奇怪的是,寄居蟹既不会吃掉沙蚕,也不会赶走海葵。据说,这是因为海葵能起到“保护”作用。海葵的触须尖锐,能赶走前来袭击的敌人,保证同屋“房客”的生命安全。

另一种和平共处的海洋动物,是与鲨鱼共同生活的热带鲫。热带鲫用头部吸附在鲨鱼身上,专门帮鲨鱼捕捉它皮肤上的寄生虫,鲨鱼对此当然十分满意。有时,鲨鱼会将自己吃剩的食物碎屑“赏赐”给热带鲫。很难想象,性情暴躁的鲨鱼竟能和其他动物如此友好地共处。

在欧洲和亚洲的河流里,傻僇(lù)和贻贝的关系也很好。每年4月,雌傻僇准备产卵时,雄傻僇便会把它领到一只贻贝前,让雌鱼将卵产在贻贝的吸管里,卵就在贻贝的壳中慢慢孵化。

在傻僇产卵时,贻贝也排出幼虫,附在傻僇的尾巴或鳍上。傻僇会用皮慢慢将这些“小客人”盖住。3个月后,幼虫就会完全发育成贻贝了。看来,傻僇与贻贝的合作基础是为了相互协作养育下一代。

许多鸟类都喜欢骑在别的动物身上,这对双方都有好处。红蜂虎通常骑在南非的鸨鸟背上,穿越非洲热带稀树草原的高原区。鸨鸟身高3英尺多,急行时会惊起苍蝇和其他昆虫,红蜂虎就伺机出动捕食。

同样,爱站立在水牛、羚羊、斑马或犀牛背上的牛背鹭,也利用这些大动物捕捉被惊起的昆虫。这样既能使牛背鹭经常获得食物,又使水牛等动物免遭毒虫的骚扰。

除此之外,牛背鹭还有另一项重要服务。当有危险动物接近它们,威胁到动物们的安全时,牛背鹭会展翅飞向天空,拼命扇动双翼,以此向自己寄宿的朋友发出警报信号。

最奇特的共存实例,大概是行鸟与非洲鳄之间的合作了。非洲鳄是一种极其凶恶的爬行动物,鳄嘴所及之处,一切生物都难以逃脱。但行鸟却担任了非洲鳄的“牙医”工作,它把长嘴探入到鳄的巨口内,替鳄清理塞在牙缝中的食物屑。

以上大部分动物之间的合作,实际上都是为了彼此的方便,但蚂蚁与蚜狮之间却不同。蚜狮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在吸取汁液的时候,它会留下一种叫蜜露的黏性物质,这种黏性物质是蚂蚁最爱吃的一种美食。

为了让蚜狮多产一些蜜露,蚂蚁就像牛奶场的农夫一样,不停地用触须轻拂蚜狮,这种舒服的感觉会令蚜狮产出更多蜜露。

到了秋天,蚂蚁开始收集蚜狮的卵,放在蚁穴中细心加以照料。等到春天来临,蚜狮孵出后,蚂蚁会把它们送到地面,让它们继续生产自己所需的食物。

动物之间的和平共处,其实就是互助、互惠、互赢。

感悟

动物之间的共生,也教给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纵使是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的人,若不善于跟周围的人沟通、协作,就无法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多远,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学会合作,让他人因你而温暖,你也会因他人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