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电视节目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与交融

2016-04-29 00:00:00张雪姣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1期

摘 要:一个时期的电视节目特征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行业不断吸收国外优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和创作理念,准确把握电视节目的民族特征和时代趋势,大胆尝试,佳作频出。本文将从电视文化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电视节目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节目 电视文化 民族性 现代性

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可以追溯到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的北京电视台,由于当时国内经济不发达、国民思想保守,电视节目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电视台更像是一个传声筒,受众透过电视屏幕看到的正面新闻和各条战线的专题报道主要担负宣传政治思想、传播知识信息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电视台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对被动接受者(受众)进行教育和灵魂塑造。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电视台迅速增多,电视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出。电视节目功能从政治宣传的工具逐步转变成教化、信息传递、娱乐的制造者,节目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融入到电视节目中,成了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我国电视节目重要的创作资源。时隔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号角时刻影响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民族与现代的交融让一档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呈现在荧屏上。

电视文化,顾名思义是电视媒体中传播的文化。一方面,它具有电视这种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上的诸多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受到传统文化、本国现代文化、外国现代文化包括外国电视文化和不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1}它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展开沟通互动的重要场域。在我国,这四种文化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生生不息地将电视节目推向前进。

一、1979——1993年,现代性首次触碰民族性

1978年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节目制作者在电视节目创作中不断探索,试图把电视节目打造成一个多功能媒介。同时,他们借鉴海外电视节目制作的有益经验,通过内容、形式、视听元素的变化演进,使电视节目形态日益丰富。1979年8月开始,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等国外电视台开始了一系列的合作,先后拍摄了《丝绸之路》和《话说长江》等大型电视专题篇,大胆进行了我国电视节目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些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国内电视人接触到了世界顶级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拍摄理念,对电视节目创作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理念、主题先行过渡到脚本先行,追寻着文字的脚步拍摄相应电视画面和制作节目,让这些专题片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赞誉。同样,这种模式也出现在当时的新闻、纪录片等电视节目中;另一方面,精英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的主导文化,文化精英是电视节目的引领者,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创作下,“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观念和80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被植入电视节目中,节目恪守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格和审美理念,特别是专题片、纪录片受文学传统影响很深。知识精英特有的文学情怀搭配优美的电视画面,呈现在荧屏上的是一幅幅祖国秀丽壮美的锦绣山河。电视节目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和碰撞也体现在综艺节目上。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是个里程碑,那年春晚首次邀请港台明星参加,一身中山装、戴着眼镜、相貌平平的香港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唤起了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神情凝重又铿锵有力的歌声立刻风靡了全国,更让全世界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刚刚开放不久的内地将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纽带,连接了失散多年的浓浓中华情。另外,1987年《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点燃了海内外华夏子女的血脉情,混血歌手费翔不仅将国外的时尚穿着和热辣舞步带到中国,歌曲创作也有一番论道,编曲由充满现代风格的改编自爱尔兰家庭乐队The Nolans的经典舞曲Sexy Music与台湾词作者庄奴先生的传统中国风独具匠心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传统词与现代曲中西合璧的大胆尝试,让受众记住了那年春晚、那首歌曲和那个外国小伙。时至今日,每当听到《冬天里的一把火》这首歌,仍会燃起60、70后的青春回忆。

二、1993——2000年,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融逐步形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行业经历了一次文化分化的现实,大众文化出现在文化构成中,与官方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成为我国主干性文化形态。这次变革加剧了电视节目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摩擦和渗透。张贴着现代性标签的大众文化改变了由传统文化精英掌舵的电视节目创作团队的创作意图,用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技术、模式和话语形态感染了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传统观念,也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的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1993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东方时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迈出了我国评论性节目的第一步。颇具现代感的节目板块、主持人话语和真诚面对观众、贴近民生的宗旨相对接,大众文化气息浓厚,时尚又不失民族特色。它的日播子栏目《东方时空金曲榜》第一次把欧美流行音乐电视融入传统电视节目中,让这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形式开始感染我国电视行业。

还是1993年,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的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MTV的蓬勃发展和成熟。它将中国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深远悠久的民族文化,同备受瞩目的“焦点”熔铸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中,呈现出一片主旋律性和民族性,如香港回归系列、民族风情系列、军营生活系列等。“本土化”MTV极具匠心的民族性探索,是一种现实感受与文化传统的融合,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与世界接轨后的独特魅力。它是有民族特色的,因为它与国外MTV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有迥然区别。

随着电视行业的市场化需求,电视的功能开始向受众本位转变,寻求努力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央电视台最先发现了大众需求和大众视野的不可逆转,从1993年起先后成立了新闻、经济、少儿等频道,多元化的节目内容和多样化的节目形式,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色彩。

三、2000年以后至今,现代性的主导趋势日渐明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变得明显,带来了不同文化逐步融合、相互接纳和吸收等巨大变化。乘着这股春风,我国电视文化开始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接纳不同海外国家的电视文化形态,使中国电视事业在2000年以后日益繁荣起来。与此同时,现代性主导的大众文化凭借其自身的语境、感召力和能迅速敏锐地把握时代变化等特征,以锐不可当的势头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创作。《感动中国》《百家讲坛》《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这些一流的电视节目若想长久立足,都必须做到在大众文化视野下对民族传统进行接纳与融合。

开办于2002年的《感动中国》是传统美德、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娱乐节目的包装手法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节目用评选的方式,选出一年内各行各业最撼动人心的人物,倡导一种善孝忠义的精神价值。徐本禹、袁隆平、吴菊萍、航天英雄等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播开来,节目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民族性与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现代性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2001年开播的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把知识搬到屏幕前,试图让精英文化感染部分受众的求知欲望。谁能想到,开播三年来节目收视率惨淡,直到2004年节目将艰涩难懂的精英话语重新定位后,才突然蹿红。受众观看电视节目通常是不需要思考的,在这个打着现代性烙印的大众文化异军突起的时代,对民族历史的诠释已经不再是一板一眼的教书,只有融合了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视听元素,将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意趣横生的故事,才是受众喜闻乐道的。

2005年,中国电视荧屏上最大的亮点就是《超级女声》,“超女”也一夜爆红成为焦点词,它的影响力从普通百姓波及到文化精英,成了男女老少茶余饭后的谈资。《超级女声》的成功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超级女声》引进了西方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但在参赛人员条件、赛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归功于它把话语权交给了普通受众,通过投票的方式将自己投身到一场直观的视觉运动中。这场2005年的焦点,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碰撞后擦出的一束耀眼火花,同时让被赋予现代标签且不断与时俱进的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

《中国好声音》在2012年的出现让收视率持续走低的选秀节目强势回归,这档大型音乐评论节目是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中国官方授权版本,浙江卫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照搬节目制作模式,直接获取制作经验,以音乐选秀为外壳呈现出一场大众文化主导的音乐盛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热播,显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下巨大的渗透力。然而,2013年《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收视率大幅下降,究其原因:首先,《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热播引发了一场选秀风暴,各大卫视纷纷效仿,同质化问题严重;其次,国内选秀节目缺乏自身定位,应该在学习和借鉴海外优秀节目的同时,采取继承和创新的方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只有这样,电视选秀节目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年,《中国好声音》全新改版,相信焕然一新的原创模式会带给观众别样的感受。

总之,我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必须全面地、科学地认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这有待一代代电视人持续深入地不断努力,只有如此,才能让国内电视节目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

{1} 莫林虎:《电视文化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