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接受标准

2016-04-29 00:00:00杨慧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1期

摘 要:作为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规范和依据,艺术接受标准是发展变化的。基于消费文化视域,从艺术接受者的角度,探寻当今艺术接受标准的变化,笔者认为消遣娱乐、当下及时和时尚张扬已作为主要标准在艺术接受者的接受实践中凸显出来。

关键词:消费文化 视域 艺术接受标准

艺术接受标准是指在艺术接受实践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形成的有关艺术接受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艺术规范和艺术依据。它在传统中通常体现为艺术的认识标准、表现标准,以及实现认识与表现的形式标准。一般而言,它会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时下,我们进入消费社会,消费成为社会生活与生产的主导性动力和目标,消费文化成为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新的文化语境,艺术接受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个物质丰盛、生产过剩的消费时代,买方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按照商品消费的运行逻辑,接受主体(即读者、观众、听众等)对于艺术品价值的能否实现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本文是从艺术接受主体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接受标准的变化问题。基于消费文化视域,笔者认为消遣娱乐、当下及时和时尚张扬成为今天人们的艺术接受标准。

一、消遣娱乐

消遣娱乐的标准是指接受者追求感官快适的艺术享受,以作品能否给自己带来愉悦消遣休闲为依据选择相应的艺术作品,而不再是以深邃的意义求索、严肃的道德说教、崇高的灵魂净化等为接受标准来选择作品。这种接受标准的产生是与当下的消费文化语境不可分离的。

消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活动所形成的不仅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更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即消费形成阶层区分,因为“消费即是地位和身份的有序编码,这种编码同时就是阶层区划”{1}。鲍德里亚发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者的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和意义”{2}。当人们面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彼此之间是平等的,而面对商品的符号价值时,平等在彼此之间则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等级被符号消费的差异性所制造出来。为了消除等级差异,人们积极地进行符号价值消费,以彰显自身处于高等级,从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过度的竞争。这样,每日面对按部就班且单调乏味的快速运转、符号价值消费的等级差异,人们感受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窒息和压力。他们急需工作之余的放松休闲、精神解压,所以他们的艺术接受行为并不追求对作品的深层意蕴的长久品味探寻,而是愈来愈关注作品带来的快速震撼的感官刺激,滞留于视觉影像的消费层面,艺术接受成为一种消除紧张工作压力、恢复为工作所消耗掉的脑力和体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的感性缺失、在消费文化影像所营造的仿真世界中获得情感快乐、精神慰藉、梦想和欲望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消费大众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艺术接受标准指向消遣娱乐。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繁荣、消费文化的兴起和盛行,人们从长期束缚大众的道德理性和政治理性中挣脱出来,寻求人的正常感性欢愉的审美享受。“在一个物质相对贫困而心灵悠闲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渴求的是物质的丰裕,而一个物质相对丰裕而内心不安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渴求的是心灵的悠闲。这时,娱乐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缓解心理压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3}因此,消遣娱乐自然而然地成为大众的艺术接受标准。这一标准的选择,让接受者从以往的文本意义的积极求索的思考者,变为陶醉于感性视听的轻松畅快的享受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接受者的一种解放,使其由屈从于作者或文本的被动者变为任意选择作者或作品的消费者。也就是说,在消费文化境遇中,消遣娱乐标准的确立使得艺术接受者在获得欢愉之时,其自身的主体地位也得以提升,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接受者在感性的愉悦中获得一种整体性的生存意义。

二、当下及时

当下及时主要是指艺术接受标准在消费中的短暂、易变。这与接受者时尚性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关系,但消费社会的内在具备、自身固有的运行逻辑是隐匿其后的深层原因所在。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曾指出:消费的社会已经取代生产的社会,当今的“消费主人公”已经代替原来的“生产主人公”,制造着新的传奇。在如此的现实社会中,“人们知道生产秩序的存在,是以这种所有商品的灭绝、永久性的预有安排‘自杀’为代价的。这项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的基础之上的。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其唯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4}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社会的内在运行逻辑。基于消费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这一原则,鲍德里亚指出现今生产与消费处于一种被颠倒的关系之中。商品生产已被预先设定为商品的灭绝、死亡。也就是说,“今天,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5}这是促进资本不断增值的内在手段,因为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源于商品的快速死亡。商品的生产是以所制造出的商品的早日死亡为目的,这无疑颠倒了传统固有的商品生产塑形的性质。也就是说,生产塑形是以商品在消费中的灭绝为宗旨,而不再是以获取商品功能性的实用价值为目的。所以,“时尚的逻辑,就在于一场针对消费对象的‘指导性废弃’的游戏。”{6}它突显了当下及时、快速易变的消费需求取向,并以此为标准引领人们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消费潮流。广告则以其令人炫目的视听享受、让人沉迷的影像符号等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奇迹。

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7}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消费社会,生产为消费所替代,消费成为生产。如同物质性商品早日死亡一样,非物质性商品的必死性也是自然的。所以,让·鲍德里亚又指出,“艺术变得昙花一现,这倒不是为了影射生命的短暂性,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暂性。”{8}基于消费社会的内在运行逻辑,市场的短暂性既催生了艺术的快速易变,也促成了人们艺术接受标准的当下及时。就美术而言,从架上绘画到多媒介复合艺术的跳跃游移;就电影而言,从恶俗搞笑、文艺清新到谍海魅影、武林功夫的随意捡拾;就电视剧而言,从家庭琐碎、白领高冷到历史穿越、情爱缠绵的随性观看;就文学而言,从传统纸质文学到新兴网络文学的心情选取……这些都体现了消费时代大众艺术接受标准的短暂性。在今天实用设计艺术中,这种当下及时的接受标准更为突出。设计者要时刻考虑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兴趣爱好,制造满足大众即时需求的产品,如服装设计中衣服长短、纽扣数量、色彩流行等的时尚之变,工业设计中汽车的外观流线造型、内饰的安全舒适、方向盘的细微触感等的需求之变,等等,都是人们的当下及时的艺术接受标准的充分运用。

三、时尚张扬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其传统消费观念都以节俭为要,都以实用为准,各种奢华消费无论在用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采用点缀的样式。这种消费传统在欧洲的街巷、咖啡店、传统建筑中都还完好地保留,这在中国则被看作是老一代的风格。当下,这种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时尚追求与自我张扬效果的追求。齐美尔在他专论时尚的著名论文中,把时尚作为一种具有引领效应、追随效应、自我炫耀效应的消费文化现象去予以分析,认为在时尚消费中物的使用价值已被其形式价值取代。人们购买一套服装、一双皮鞋,不是因为它们合于人的美感,而是因为它们让人看起来不同于他人并且不同于众人。“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求;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9}时尚的更换是快捷的,甚至是偶然的,任何令人关注的人和事,只要这人和事能充分地令更多人关注,这类人和事中的某些因素便都可能成为时尚的因素。张扬效应是自我突显效应,即与众不同。固然,张扬者哪个时代都有,可在那些时代都未成气候,但到了消费时代,张扬成为时尚。在职场中、在社会中、在往来应酬中,张扬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善于交往的品格。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星”,都既是张扬的标准,也是张扬的追求。

时尚与张扬成为消费文化中令人注目的接受标准。它不仅不断地唤起人们的消费需求,而且不断地激发与衡量人们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的时代群体特征。

{1}{5}{6}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代译序》,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第20页,第21页。

{2} [美]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3} 陈占彪:《当代中国娱乐文化的三大新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7}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008年版,第26页,第60页。

{8} [法]让·鲍德里亚:《冷记忆(2)》,张新木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9} 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