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对程咬金形象的蒙古化塑造

2016-04-29 00:00:00李晨冉李树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1期

摘 要:蒙古族曲艺胡仁乌力格尔是最受蒙古族人民欢迎的民间艺术,布仁巴雅尔的《隋唐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程咬金形象塑造得尤为丰富,他体现了布仁巴雅尔蒙古化的叙事特色,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艺术的深厚魅力。

关键词:布仁巴雅尔 《隋唐演义》 《说唐全传》 程咬金 人物形象 蒙古化

汉文小说《说唐全传》成书于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在“说唐”系列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通过对《说唐全传》的加工与再创造,使其成为重要的具有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特色的口头文学作品。秦叔宝、程咬金、罗成、尉迟恭等隋唐英雄好汉的群像被塑造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其中程咬金的莽撞形象尤其生动,他丑陋的外表、粗鲁的性格、莽撞的行事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充满喜剧色彩。

纵观唐宋以来的史传、文人笔记、话本演义,可以发现,程咬金这个人物形象经历了一个长积层累的过程。史传中关于程咬金形象的记载,较早可追溯至《旧唐书》《新唐书》。史书中的程知节是一个忠心对主、行事果敢、有勇有谋的猛将,他为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至蒙元时期,《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已经赋予程咬金滑稽鲁莽的性格,而且首次描写了他丑陋的面貌。明清时期,程咬金的形象在汉文小说中得到了丰富和升华。《隋唐两朝志传》增加了“斧劈老君堂”的情节,《大唐秦王词话》刻画出程咬金相貌狰狞、行动鲁莽的特点,《隋史遗文》虚构了程咬金的卑贱出身及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隋唐演义》和《说唐全传》,程咬金完成了由单一到复杂、由勇猛果敢到粗鲁莽撞的演化,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莽汉形象。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在因袭汉文小说《说唐全传》的基础上,对程咬金形象的塑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蒙古化。

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形象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粗鲁莽撞,布仁巴雅尔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使这个莽汉形象活灵活现。他夸大了程咬金的丑陋,描绘他“长相奇特,红红的毛从他的头盔下边冒出来,四颗猪牙长得参差不齐,往上长的牙齿像要割破嘴唇一样”{1}。而且一描述到程咬金的外貌,布仁巴雅尔就用“长着四颗猪牙”来形容。丑陋相貌搭配莽撞大汉符合民间审美心理,一般来讲,人的外貌和性格都是对应的,正所谓“相由心生”。因此丑陋面相凸显了程咬金莽撞粗鲁的性格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了民众对程咬金鲁莽性格的标签性认知。

程咬金的行为处事也处处流露着粗鲁直爽、莽撞率真的特点。在打劫皇杠时,程咬金既不探清情况,也不考量双方实力,一个人冲向阵前,劫了皇杠。之后他又不假思索地报出自己的姓名和同伙:“你们以为我没名字?我是小孤山长叶林拦截道路的程咬金,我的合作伙伴叫尤俊达。”在群雄向秦琼母亲拜寿时,樊虎说到秦琼因为抓不到劫皇杠的程达、尤金而被重打,众人愤慨不已,大骂劫匪,尤俊达几次暗示程咬金沉住气,不要招认,但程咬金却毫不理会,在群雄面前大声喊皇杠是自己劫的,而且喊出来还觉得不过瘾,从位子上跳了起来,两手叉腰,像有打架斗殴的架势,非常生气地说着:“喂,众兄弟们听着,抢了皇杠的人就是我程咬金。”凸显出了程咬金处理事情不善思虑,鲁莽率真,想做便做。如果换作一般劫匪,逃避追捕还来不及,程咬金却能敢作敢当,虽有些冒失,却也正是他性格中可爱的一面,很符合民众对于草莽英雄式人物的民间想象。秦琼和程咬金从王世充处转投秦王时,正值唐军与尉迟恭对峙。程咬金深夜带着秦王去敌营白壁观看风景,正巧被尉迟敬德拦截,程咬金竟毫不避讳地喊道:“这就是我们的秦王李世民,你想怎样?”他莽撞好斗,不思量自身实力就与人对打,致使秦王被擒;又胆大心粗,脱身之时未思虑周全,就将秦王独自留下。再次加深表现了程咬金的鲁莽特质。

人的性格常常是复杂多样的,布仁巴雅尔在塑造程咬金形象时并不是进行单一刻画,还描绘了其狡黠滑稽、粗中有细、孝顺重情的性格特点,使程咬金这个人物形象丰腴饱满,充满趣味。

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出场十分精彩。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贩卖私盐被捕入狱的程咬金也被赦免,然而他却担心出去之后没有饱饭,赖在狱中不走。狱卒们只好凑了钱买来酒肉,然而程咬金吃饱喝足后,却又改变主意,不肯离开。狱卒又开始百般劝说,程咬金还继续耍赖:“看我衣服,破烂不堪,堂堂七尺男儿,光着身子出去?”最终狱卒找来一件葬服送给程咬金,他才答应离开。从中可以看出程咬金泼皮无赖的游民特质,明明自己该出狱回家,却凭着撒泼耍赖的本事,讹来一顿酒肉、一身衣服,惹得狱卒一阵麻烦。虽是粗鲁大汉,却也有他自己的生存智慧,狡黠可爱。此外,再从程咬金挑拨罗成和单雄信打斗、三截粮草、戏弄尉迟恭等情节来看,布仁巴雅尔对程咬金泼皮狡黠的性格并不反感,他在描绘时反而流露着一丝喜爱之情,这些情节读来趣味十足,是程咬金形象的出彩之处。

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又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他与王世充和谈的情节于细微之处展现了他的智慧:酒宴开始时他表现得谦逊有礼,极具分寸,使王世充心中大悦,立即同意和解。接着,程咬金却故意暴露粗鲁本性:“放碗时候的声音明显大了,吃菜的时候也不用筷子了,他不管有没有油腻就直接用手抓着食物放进嘴里。”还用抓过菜的手抓王世充的绸缎衣服,惹得王世充心生厌恶,不想让程咬金多作停留。程咬金出城时为了支走送行的单雄信,又用脏手去抓单雄信的衣服,还喷了一口口水,气走了单雄信。随后,他佯装醉酒迷路,支开众人绕进城中,成功劝得罗成降唐。布仁巴雅尔让人物在场景中充分表现,使程咬金心细机敏又粗鲁滑稽的性格特点展露无余,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活。另外,布仁巴雅尔还突出表现了程咬金的孝顺重情。程咬金出狱前撒泼耍赖、刁难狱卒,而当狱卒提到他家中老母时,程咬金心中却变得十分难过:“他立刻改变主意,飞快跑回家中。”尤俊达赏识程咬金力大无穷,邀请他去家中以酒肉相待,希望他能留下合作,程咬金却提出要将母亲接来,体现了对母亲的惦念与重视。对比他对外人的蛮横无理,这份孝心愈发显得动人,充满铁汉柔情。布仁巴雅尔对表现程咬金的孝进行了丰富化处理,挖掘到了程咬金性灵中的闪光之处,使其形象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同时也体现着蒙古族人民尊敬长辈、重情重义的美好品格。

蒙古民族英勇善战,有着崇尚勇武之力的审美心理。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重视对程咬金武功力量的展现,对其武功进行了夸大化描写。劫皇杠时程咬金使一把八卦宣花斧,十分威风,斧头砍过“如卷风”“如山塌”,“罗成用尽全力好不容易顶住斧头,两眼冒火,后背颈椎骨如断了般疼,震彻五脏六腑,如早饭上吐,昨晚的饭下泻似的。”这足显程咬金的力大威猛;夺取瓦岗寨时程咬金勇猛无敌、威武异常,使马三保三兄弟“腰椎折断、脑浆迸裂、肠肚翻出”,逐一惨遭砍杀;“带病三打王龙”更加精彩,程咬金肚子不舒服,却遇到王龙的挑战,他还是坚持去了战场,第一斧砍得王龙脑袋震动、心脏颤抖,饭都吐了出来。王龙转身欲逃,程咬金又以迅猛之势接连砍下两斧,到第三斧王龙已经脊骨发响,上吐下泻。后来王龙逃走,程咬金去树下解手,遭遇偷袭,他还来不及系好衣裤,左手提着裤子右手举着斧子就将王龙连人带马砍下首级,凶猛无比。

蒙古民族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喜好酒肉、豪迈不羁,尤其是蒙古族的酒文化,独具特色。这样的风俗充分体现在了程咬金身上,他经常大口大口吃肉,大碗大碗喝酒,还常常大呼酒水不够,酒量惊人。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对程咬金喝酒情节的着重描写,既展现了程咬金直爽的性格特点,又是对其形象的蒙古化。布仁巴雅尔第一次描写程咬金喝酒是遇赦出狱时,狱卒凑钱买了肉和大缸的酒,抬到狱中,然而程咬金却说这么点酒还不够他“塞牙缝”,别人都叫他“五灌酒”。这里布仁巴雅尔两次使用“大把大把吃肉、大口大口喝酒”这个程式,凸显了程咬金的酒量。第二次表现程咬金酒量惊人是程咬金卖完柴耙子后,去酒楼喝酒,酒楼夫妇拿多少他就喝多少,最后喝了二十多斤,相当于三十个人的量,让人惊骇。第三次描写程咬金喝酒是小山贼毛三邀请他去自己寨中,并设宴款待,席间程咬金说:“这喝酒啊,是不能细细品尝的,把肉都大块大块地拿过来,酒也用坛子给我端过来。”又一次提到了程咬金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表现出程咬金对酒的痴迷。

综上所述,布仁巴雅尔从蒙古族的视角出发,以本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汉文小说《说唐全传》进行因袭、改造与加工,成功地塑造了贴近民众、生动丰满的程咬金形象,他极具民间文学的魅力,符合蒙古族审美文化心理及风俗习惯。

{1} 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内部资料),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翻译编印,2013年版。本文所引胡仁乌力格尔《隋唐演义》的文段皆出于此,下文不另注。

参考文献:

[1] (清)佚名.说唐全传[M].周树德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 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晓杰.明清小说中的程咬金形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