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童话中的巨人形象

2016-04-29 00:00:00柴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1期

摘 要:童话中的巨人形象起源于神话中的巨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巨人形象,他们逐渐由野性化变的人性化,单一的善与恶的性格特征变得生动、丰富,在作品中的功用也由衬托主角转为娱乐、教化的作用,不仅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类型,也体现了人类自身的挣扎与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童话 巨人 起源 类型 变化 投射

童话充满想象和幻想的特性使各种奇异形象成了其中的重要元素,这些形象主要包括仙女、精灵、魔鬼、妖怪、巫婆、巨人、拟人化的动物,等等,由它们来架构故事,并表达中心思想。巨人也是其中的一种常见形象,通常巨人被定义为形体庞大的人形生物,但童话中的巨人则是一种充满丰富性的形象,有的凶恶残暴,有的善良仗义,有的善恶兼具,有的胆小愚蠢。它们有时作为童话故事的主角,决定着故事的发展,有时只是作为配角出现。很具代表性的童话故事有格林《年轻的巨人》,卡尔维诺《独眼巨人》,王尔德《巨人的花园》,罗尔德·达尔《吹梦巨人》等。在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中,普通民间故事的子分类中就包括了笨食人魔、巨人、恶魔的故事。可见巨人形象在童话中是值得被注意的一类,本文主要从童话中巨人形象的起源、巨人形象的类型、巨人形象的变化、巨人形象的投射这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巨人形象的起源

神话是古老先民与天沟通的方式,是部落存在发展的依据,具有宗教性。童话则是一种娱乐儿童,启蒙儿童心灵的文学类型,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立足于神话土壤,神话产生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因而在本质上也是童话。在欧洲,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与希腊神话为古代两大主体神话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欧洲文化,对古今欧洲各国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文学中写巨人的传统可以由此追溯起。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其中旧神谱中记载了泰坦或提坦(Titans)是希腊神话中曾统治世界的古老的神族,地母盖亚与儿子天神乌拉诺斯生下了十二泰坦巨神,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人,这些子女高大而强壮。神的故事中还记载了其中最小的泰坦巨人克罗诺斯推翻父亲乌拉诺斯成为众神之王,为了防止也会被儿子推翻的预言应验,他把和瑞亚生的每个孩子都吃掉。从以上神的传说就可以看出后代童话作家们在塑造巨人的形态特征和爱吃人的习性上有对神话原型的继承。欧洲后代的文学家们也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特色鲜明又有意义的巨人形象,拉伯雷的《巨人传》中写了卡刚都亚和庞大固埃这样两个巨人,他们体魄强健,充满力量,作者通过写他们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先秦神话《山海经》中屡次提到有大人之国,并且,茅盾认为《山海经》的《大荒北经》中记载的夸父就是一个巨人,因为从那“‘饮于渭河,渭河不足’,反‘弃其杖,化为邓林’而观,夸父巨伟多力,也就和希腊的巨人族差不多”{1}。另外,尽管有些作品中没有明确指出“巨人”,但事实上人物具有巨人的功能和特征,比如《葫芦兄弟》中的葫芦娃,能喝干河水或能负山移海之类。从以上这些关于巨人的传说和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巨人文化的源远流长,巨人形象的书写是文学的一个古老传统,童话作家的创作则对其有继承,也有新的发展。童话作家们在创造巨人形象时一般都保留了巨人身躯庞大、孔武有力的特征,保留了巨人恶的特征和吃人的特征以及愚笨、迟钝的特征,同时又丰富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塑造出了一些善良,有智慧,有奇特魔力的巨人。

二、巨人形象分类

童话中的巨人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吃人的凶恶巨人、与人为善的好巨人、有魔力的巨人,还有一些形象比较复杂或难以琢磨并纳入分类的巨人。

较早的童话故事中,巨人大多是继承了传说中巨人“恶”的特征,他们恃强凌弱,见人就抓来吃掉,作为童话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为了赞扬故事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形成善恶的二元对立。这类的童话故事包括了朗格《杰克与豆茎》和卡尔维诺《独眼巨人》。《杰克与豆茎》中的巨人住在云端,走起路来脚步震动四周,而且嗅觉很好,他闻到杰克后就会大叫:“FeeFiFo Fum,我闻到了一个英国男人的血的味道!不管活的还是死的,我要磨碎他的骨头做面包!”{2},最后巨人摔死了,杰克获得了会下金蛋的母鸡和竖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独眼巨人》中的巨人住在山洞里,凶恶、狡猾,试图用各种办法抓住修道士吃掉。这两个故事中的巨人都不是主角,作家通过写杰克和修道士与巨人们的周旋,赞美了他们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特点。

与人为善的好巨人往往作为故事的主角出现,发挥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的作用。例如《年轻的巨人》中的那个年轻巨人本是个小不点,长大后的他不仅强壮有力,还懂得体贴父母,帮助穷苦人,他用自己的力量、勇敢和机智惩罚了狡诈的铁匠店老板和守财奴农场主。在《吹梦巨人》中,那个会给孩子们送去好梦的巨人,从来不吃人,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当他知道小女孩索菲是个孤儿,并过着悲惨的生活时,他竟然大叫道“这是我多少年来听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你让我比什么时候都更加难过!”{3}童话中有魔力的巨人仍然是以《吹梦巨人》中的那个好心巨人为代表,善良是他美好的内在品质,但他最神奇之处在于他会捕梦,然后在孩子们熟睡后把美梦吹给他们。有魔力的巨人会让童话故事变得曲折离奇,更加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

还有一些巨人的形象比较难纳入分类,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时侯并没有明确其性格特征,只是作为配角出现,例如格林《巨人和裁缝》和卡尔维诺《无谓的小乔万尼》中的巨人。还有另外一些巨人,作家在塑造的时候试图表达更深的主题,所以对巨人的性格刻画比较有层次感,形象更丰满,因此很难被划入某一类别。例如王尔德的名篇《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形象就相对丰满,王尔德细致地描绘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因花园被占而生气→想念春天→被小男孩感化,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开放花园,融入孩子们→学会爱→开始想念小男孩,这样的巨人形象并不离奇,而是更加立体化、人性化,比那些只有或善或恶一面的巨人更加让人难忘。

三、巨人形象的变化

巨人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对神话原型的完全继承,而是在一代代的童话作家笔下逐渐变化。主要有野性向人性化转变,单一形象向多元化的转变以及功能的转变。

较早的童话中的巨人更像是巨兽,而不是人,比如《杰克与豆茎》和《独眼巨人》中的巨人,他们没有人类的理智和情感,远离人类生存,抓到人就吃掉。作家塑造他们是用来陪衬主角。随着童话的发展,作家们也开始注意到巨人形象的可挖掘性,于是也写出了一些以巨人为主角的童话,这些形象开始变得人性化,像一个真正的人,比如《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虽然他自私,却也会期待春天,会感到冷清,会想念给了自己爱的人,会悲伤,还试着融入人类,这些都让他更像普通的人类,是由野性到人性化的转变。以前的作家塑造的巨人形象基本都是机械化、单一化的,要么是个坏巨人——凶恶、残暴,要么就是好巨人——能力无穷、助人为乐,或者就根本没有性格特征描写,到了《巨人的花园》《狮子、女巫、魔衣橱》《吹梦巨人》,形象明显丰富了,也有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例如《吹梦巨人》中的那个巨人,他除了会吹梦、善良、有同情心,还风趣幽默,做事认真,有耐心,有正义感。

巨人形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神话中的巨人形象是天地开创之初与神同时诞生于世界的人,并试图与神争权,扰乱世界,他们是先民们对难以控制的力量的形象化。而童话中的巨人最初大多也是恶的象征,是现实中坏人或统治者的代表,但后来逐渐有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巨人承担了代表力量和传播正义的作用,然后又变得更具趣味性,既有人性,又拥有特异能力,使童话故事生动而有趣。这种变化的出现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出现的,当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人类难以与自然抗争,因此,坏的巨人便是人类的假想敌,好的巨人则是人类假想出的帮手,直到人类有能力与自然抗争,巨人才转而被赋予使人轻松、快乐的功用。

四、巨人形象的投射

巨人形象的存在一方面折射了社会现实,一方面折射了作家隐秘的内心。作家将丑恶的社会现实投射到吃人的巨人身上,把拯救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善良的巨人身上。例如,格林兄弟在创作格林童话的时候处于封建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所以格林要在故事里设置一个年轻的善良巨人来帮助普通穷苦百姓解决问题,与强权和富人争斗,改变现状。童话也是作家对自我内心的表达,是对自我的投射,王尔德在《巨人的花园》中用巨人这一形象体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唯美主义追求,最后爱孩子的巨人死了,却不是一种残忍、可怖的死亡,而是巨人跟随上帝去了天堂,是爱的美好归宿。

这些巨人形象和童话中的巨人形象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的庞大的性格各异的巨人家族,是儿童文学中的一道奇异风景。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由神话中走出的巨人,在童话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形象不断人性化、丰满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实,表达了作家的内心,又是给人们带来愉悦阅读享受的独特形象。他们的存在是对童话人物形象的极大丰富,同时在巨人这一形象身上体现的也是人类自身的挣扎与发展的过程。

{1}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2} 安德鲁·朗格:《杰克与豆茎》,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版。

{3} 罗尔德·达尔:《吹梦巨人》,明天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