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更需要王阳明?

2016-04-29 00:00:00独渚
醒狮国学 2016年12期

董平,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中国佛教哲学等方面研究。

2010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王阳明”,同名书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初次结识董平教授是2010年央视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当时,他正在录制“传奇王阳明”,对王阳明的生活事迹及主要思想进行了通俗化、故事化的呈现,颇受观众好评。

某种程度上讲,王阳明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缘于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的热播。

作为国内研究阳明心学的权威专家,董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原本是个“杂家”,关注阳明心学比较偶然。

1986年硕士毕业后,他去了浙江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

工作没多久,当时的院长沈善洪先生就提出要整理《王阳明全集》,董平参与其中,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王阳明。

近30年来,尽管他研究领域广涉儒道佛诸家,但阳明心学始终是他重点关注的方向。

记者 :您在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王阳明》 备受好评,近十年的阳明心学热您应该最有感触。您认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重视王阳明心学的原因是什么?

董平:从1978年到现在38年了,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本身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种变化的本质其实是工商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资料日益丰富,市场不断融入全球经济格局。紧密的经济联系让中国成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正在形成。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面貌融入世界,在不同民族之间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对话,并以一种关切人类共同命运的宏大视野去体现人类生存的公共价值。改革开放38年来,尽管我们从没放弃“两个文明一起抓”,但事实上,人们更看重的毫无疑问是经济的发展,我们向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就社会的当前状况而言,的确出现了物质与精神在价值世界的相互割裂。要对治这种割裂之病,物质和精神亟需归于平衡。习近平主席正是在这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下才提出“文化自信”的。而所谓“文化自信”,自然需要建立在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

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尽管有曲折,但是它支撑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指引着我们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华文明。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文化仍然可以支撑起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想这是阳明心学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话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您说的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失衡,是否也恰恰是现代社会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

董平:你说的对。人的身心一旦不平衡就要生病,社会、国家也一样。今天许多社会弊病,比如人们常说的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不讲诚信、食品安全等等,根源都在这里。我们太看重物质,太轻视精神,只看重一头,忽略了另外一头,丧失了两者之间的价值平衡。

我们现在重建文化自信,提倡复兴传统文化,就是试图回归这种平衡。

我们需要以一种文化自信的态度去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重建文化自信、回归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已经是一个迫切的时代主题,甚至也应当是一个国家战略。

记者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为什么王阳明的心学备受关注?

董平: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形态,儒、释、道、法、墨等都很了不起,但从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社会实践看,儒家思想最能够支撑起社会的公共生活。所以,我们仍然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和核心来重新建构我们今天的文化。王阳明在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容纳了道家、佛家等思想精髓,完成了心学思想的体系化建构,同时,他也结合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重新发展了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有较高的历史相关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确能对治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毛病。不论是一般意义上讲的社会诚信欠缺、人情冷漠,还是官员贪腐等问题,如果让人人晓得心中原有天理,行事时有所忌惮,那么实际情形或许就会好一些。

所以,许嘉璐先生讲到阳明心学是“可以治疗现代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这个提法非常好。在文化主体回归、精神价值重建的过程中,阳明心学应该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孔孟、程朱儒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当时的各种学说而成。能不能简单地谈一下,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思想,分别从道家和儒家思想当中吸收了哪些东西?

董平:从学理上是可以这样去分析的,但我个人不大主张这样去分析王阳明的思想,这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弊病。王阳明是千辛万苦,根据自己的广泛阅读、深入理解、心领神悟以及广阔的亲身社会生活实践,百死千难,才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思想中当然可以分析出道家、佛教等方面的思想成素,但是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把王阳明的思想体系解构掉了。我认为阳明先生呈现给我们的思想本身就是体系化的,他的思想本身就是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不需要再去进一步解构。

记者:“知良知”、“知行合一”本身就是原点,您刚才提到王阳明的心学是离我们最近的,未来会不会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有一些新的生发,或者说我们今天需要给王阳明心学体系补充一些什么东西?

董平:这就是现代解释的问题了。我们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所处的时代和整个世界格局是王阳明想不到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自己在他所处的时代经过亲身实践,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成就的思想。但时代不同,我们今天需要对古代文化进行重新理解与诠释,重新阐发其思想意义,实现其价值的当代转换,最终还要回归到当下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对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及“知行合一”思想,也应当这样。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恰当地、尽可能完整和准确地理解阳明先生的思想,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更需要结合时代语境,重新阐释其思想所包含着的内在价值,使其落实于人们的当代生活之中。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机构、企业和个人在传播和实践阳明心学,许多机构在积极将阳明心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对于这些探索您有什么建议?

董平:这种结合和探索我觉得非常好,我们也非常鼓励企业家、社会机构,包括我们普通人去践行阳明心学,把“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开创我们自己的生活,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至于建议,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尽量实实在在地去解读王阳明和他的思想。很多人把王阳明玄虚化、神秘化,把王阳明心学看成是无所不能的东西,这同样也是一种虚夸的倾向。

第二,在了解、理解、领会阳明思想的同时要不断去实践,即知即行。学习阳明心学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了解了、理解了、领会了,如果不去做,那也不是真正的了解和理解。

最后,对阳明心学的解读,我觉得要避免一些原本不具有相关性的理论之间的牵强附会,比如把心学和心理学、心理分析,甚至“读心术”之类比附到一起,这种牵强附会实际上并不有利于阳明学的真正传播。

记者:我在您博客上看到您谈阳明心学与管理学的关系,现在很多王阳明的“粉丝”都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他们而言,王阳明心学价值在哪里?

董平:尽管我是管理学的外行,但每一项管理,最终都应是人的管理。因此管理的概念实际上很宽泛。比如说,自我身心是不是需要管理?如果是需要的,那么王阳明心学就是管理自我身心最好的“管理学”。任何企业和组织都是由人所构成的,如果人人都懂得自我的身心管理,能够由内而外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知道自己的职责在哪里,并且在现实工作中能够“致良知”、“知行合一”,把自己的完善人格体现出来,恰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他就完成了自我的身心管理,而就企业而言,同时也就实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

我想这就是阳明心学和现代企业管理之间一个最直接的关系。

记者:从程朱理学的观点看,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天理和人欲的关系,王阳明心学对天理和人欲的理解有何突破?

董平:其实王阳明也曾谈“存天理,去人欲”,但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把天理表现和实现出来;所谓人欲,不是不让你吃饭、穿衣,也不是说你有好衣服不许穿,穿了就是人欲,没这回事。王阳明所谓的“天理”、“人欲”,就理论上说,这两者本体是一致的。我们做事失去公正公平之心,有私心夹杂,就是“人欲”;而做事公正,没有私心杂念,合乎事情本身的真实状态,就是“存天理”,就是“致良知”。他和朱熹最大的分别在于,朱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看,而王阳明则认为“人欲”体现得恰到好处,不失其中正,就是“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