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女子审美浅析

2016-04-29 00:00:00猗猗
醒狮国学 2016年11期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在古代的审美理念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为了符合男性的眼光,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即使“女为悦己者容”,也是为了男性。但女性审美文化,又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还占有很大比重。

健康之美

讲起审美,就不能不提《诗经》。男性主导审美,在《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中已露端倪,只是远没有后代严重。礼教的相对松弛,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使《诗经》时代的女性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在《国风·关雎》中开篇明义地提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一词,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古人兼指内心与外貌两方面而言。“德美”与“形美”是当时人评价女性需兼顾的两个方面。德行之美在其善,这与多数朝代并无区别,但是在形美之上,却有不同。周朝对女性形体美的关注以高大、丰硕为美。程俊英先生指出:“ 古代不论男女,皆以高大修长为美。”《卫风·硕人》中描写贵族美人庄姜,首章起句便是“硕人其硕”,末章起句仍赞叹的是“硕人敖敖”,就连庄美的陪嫁姑娘也是“庶姜孽孽”。这里“硕”“敖敖”“孽孽”都是身材高大的样子。以高大丰硕为美,原因有二,一则与远古生殖崇拜的遗风有关。认为女性巨大、厚实的身体旺盛生育力的象征,关注的是女性强大的创造生命的内在力量。二则也与当时极为低下社会生产条件有关,人人都需直接从事社会劳动或家庭劳动,就需要不仅男子而且女子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尽管此时,社会提倡女性以“柔”为美,但这种柔美在周代还主要指的是女性贞顺的品德,而非体质上“弱”。

柔弱之美

在后来经历了春秋战国及先秦的变化,体质上的“弱”逐渐占了上风,发生在汉文化之中。刘邦是楚人,所以汉代对楚代的文化与审美继承比较多。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刘邦爱楚歌楚舞。刘邦所作楚歌《大风歌》《鸿鹄歌》皆气度不凡,流传至今。他常与宠姬戚夫人以楚歌、楚舞自娱或排解郁闷。对女性,楚人的审美标准与中国父系氏族时期对女性高挑、苗条、细腰的“葫芦”体态的审美标准几乎是一脉相承的,具体而言,就是“丰肉微骨”“小腰秀颈”。文字上来看,楚词与汉赋中描写,如傅毅在《舞赋》中对“郑卫之乐”中郑女的描写:“绰约闲靡,机迅体轻”“体如游龙,袖如素虫儿”;如曹植在《洛神赋》中对神女宓妃的描写:“翩若惊鹄,婉如游龙”;又如张衡《舞赋》中的“搦纤腰而互折”“裾似飞燕,袖如回雪”。这些所描写何其相似,通脱、轻曼、窈窕、纤细、飘逸、如仙似风。

先秦和汉代的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而又直观的形象依据。出土的楚汉两代的玉舞人细腰长裙、长袖而舞、飘飘欲仙的造型如出一辙;出土的汉代河南画像砖石中的长袖舞女腰细如线、仙姿飘忽,其画像虽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恰好让人联想到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民谚: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对这一句最好的诠释就是赵飞燕的故事吧,出身低微而又身怀高超舞技的赵飞燕,《汉书》载:“赵后腰骨尤纤细,善龋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能学也。”在那时的审美情况下,赵飞燕正好具备了这一至美的形体特征,腰肢纤细、体态轻盈,因此也很自然的被汉成帝所宠爱,而汉成帝对赵飞燕的个人审美趣味已经上升到共通性的趣味体验,个人趣味已经上升到社会趣味,已经具有了广泛认同性的审美判断,因而,赵飞燕的纤细、轻盈的体态之美也就不再仅仅是她个人的体态之美,而是已具备了代表当时整个社会审美时尚的社会功能。因此,赵飞燕成为当时朝野贵贱女性审美时尚的标准和代表而备受仰慕和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样也是后世的人们以她的个人体态特征代表整个汉代的女性形体审美特征,以她的名字和体态特征——“燕瘦”指代汉代女性审美文化特征的原因。

飘逸之美

汉朝的安稳让一种审美独行天下,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解放、最热情、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折点之一。随着两汉经学崩溃,人们个性得到解放,佛教开始盛行,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开始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突出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个性美、自然美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

华贵之美

如果说吃胖是自然之事的话,那唐朝审美大概也是崇尚了个性美、自然美。由于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宽额圆脸、有着丰腴肉感、雍容高贵的身形、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服装在延续了南北朝时代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服装颜色鲜艳、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唐代女性上身着袄衫,下身穿长裙,面料以纱为主,轻、薄、透,流行带刺绣的服装,喜欢鲜艳的长裙、红裙,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血色罗裙翻酒污”的诗句。唐代女性盛行披帛(披在肩背上的类似丝巾的薄纱,始于秦汉,盛于唐代,极具装饰性)、缦衫(多见于女子乐舞时罩在上装外面的小衫,造型见于供养仕女像)。唐代女子可以像男人一样狩猎春游,为了便于出游,唐代女性喜欢男子装束,女扮男装,并喜穿胡服,出土的唐三彩和绘画作品中就有很多女子骑马的形象,这在其他朝代不多见。

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绢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纤瘦之美

唐代多以丰满肥腴为美,宋代则恰恰相反。宋人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女性美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多尚瘦削,虽有超逸之气,难免雕琢拘束。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崇尚瘦削,与当时社会心理的变化有关。作为社会强势群体的文人仕宦,养尊处优,不再尚武,体质下降,喜欢柔弱、纤巧的女子,从而也改变了女性的审美观。娇小瘦弱被视为美,身材高大的女子常常遭到讥讪。传说,有一次苏轼到一富豪家饮酒。主人有一舞妓,容貌尚可,但身材高大。主人向苏轼要求为该舞妓作诗。苏轼戏作四句:“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窘得那舞妓满脸羞红,怏怏离去。

宋词中所描写的女子形象也是以纤弱为美,如晏几道的《鹧鸪天》:“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圆双蕊髻中开。”秦观的《满江红》:“绝尘标致,倾城颜色,翠绾垂螺双髻小,柳柔花媚娇无力。”《生查子》:“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等表现女子纤柔瘦弱之美。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愁”结缘,闺怨、忧愁的贵族妇女似乎有无限愁。可见,宋词中的美女形象都是娇小瘦弱、杨柳细腰、慵懒无力、哀怨愁闲。这就是宋代人欣赏的女性美态。女性的心灵和外貌,都染上时代病态的忧郁症。

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种叫“花冠”的装饰品,这种花冠制作精细考究,为这一时代的女性增添了妩媚的气质。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到了元朝时期,虽然中国的社会并不是由汉人统治,但外族也没有对汉民族在审美以及尚美方面产生太大的影响。

妩媚之美

明代时候中国已经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的审美情趣开始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女性美的标准仍然和前朝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有增无减,表现在女性的发饰、服饰等方面。明朝女性的发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紧,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可谓将女性之美裹了个严严实实。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渐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时,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清朝文人张潮在其著作《幽梦影》中,也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透过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心中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

后来的满族入关,建立了清朝,又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候开始。其实想来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清朝的服饰装扮大概是最熟悉的,因为从《还珠格格》开始,无数的清宫戏在上映播放。她们都穿着不分衣裳的长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旗袍”的前身。满清的“旗袍”袖口平直较大、圆领、领头较低、大襟、袍长掩足。较低的圆领后来渐渐加高,如果不用领头的话,则在颈间围上一条小领巾。满族贵妇穿着袍装十分贵气,常常用绣饰团龙、团蟒,而且丝绣花纹。此外,袍装的领口、衣袖、衣裾、衣襟都镶滚华丽的装饰,而且花边发展的越来越繁复,以至有了“十八镶”的繁饰。

满族妇女除了在服饰上与汉族女子不同,在发饰和鞋子方面也有其特色。《旧京琐一记》云:“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装则珠翠为饰,名曰锢子。”这种两把头一般是姑娘或者已婚妇女所梳,因为是将头发梳于头顶,然后左右横竖两个平髻,像燕尾式的横二角于脑后而所以也叫“一字头”。之后这种发髻渐渐变为“牌楼式”的固定装饰,上面装点有繁复的花饰。一般正前面镶有大红花,侧面垂有流苏,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即可,这就是满清女子极为特色的“大拉翅”发式。

满族妇女素有“金头天足”的美誉,所以在足饰上也十分典型。鞋子底极高,四五寸之高,因其鞋底上宽下圆形似一花盆而俗称“花盆底”。而且木制的鞋底中部被凿成了马蹄式,踩踏地面时印痕像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帮往往镶有彩边图案或者串珠流苏等饰物。一般少女成长至十三四岁才开始穿着,年老者仅穿平木制作的“平底”鞋。这种“花盆鞋”可以增加其身高以显示修长,行走也平添摇曳婀娜之态。

几番审美看下来,千年来的审美大概是,结实健康——细腻柔弱——自然飘逸——雍容华贵——纤瘦妩媚,美人各有其美。中国古人在某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里的,因为我们的国力日盛,开放兼容,审美也在不断的趋于多元,比如由大眼睛锥子脸的为美,向各具风格的美转变,美人辈出,亦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