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柔弱胜刚强(中)

2016-04-29 00:00:00
醒狮国学 2016年11期

“为后世阴谋者法”

从老子的“不争”到“柔弱胜刚强”,是否像朱熹批评的那样,不争是为了争,以不争为争,骨子里是要使劲和你争,彻底和你争呢?好像有这个意思。既然是柔弱胜刚强,还是要胜嘛!

老子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些老谋深算。例如他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意思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行都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凡事不当头、不扛旗、不抢先,反而能赢得爱戴。碰到利益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这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其私吗?

老子又说: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因此圣人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其大。

但历史的事实是,很多利欲熏心、不学无术、热衷钻营的无耻小人却青云直上,很多光明磊落、胸怀韬略、无私敬业的正直君子却终身不得志。老子的高调,能够抚平历史的不公吗?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子又很有道理,甚至很有境界。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挖空心思地争名逐利,上蹿下跳,丑态百出,疯狂炒作,拼命作秀,甚至出卖灵魂,献出肉体,最后也许除了露怯,跌份子,什么也得不到。相反,你虚怀若谷,宠辱不惊,谦卑低调,心态平衡,或许就能得到你该得到的。

那么,这是不是以退为进,吃小亏占大便宜,或者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呢?有人更由此认为老子是阴谋家,鲁迅的老师、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就说老子“为后世阴谋者法” ,老子成了后世阴谋家的老祖宗。

如果再恶搞一下老子,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或者说不争哲学,说得好听,是君子大度,谦卑礼让,虚怀若谷,说得难听,就是装孙子,以求一逞。春秋有孙子兵法,还有孙子哲学。老子的哲学就是孙子哲学。不过是装孙子。

祸莫大于不知足

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仅仅把老子的不争哲学或者“柔弱胜刚强”理解为装孙子,是以退为进的狡诈伎俩,甚至是某种阴谋,就抹煞了老子智慧的文化深度,就是把老子妖魔化了。如果是在今天,老子就可以告你诽谤。那么老子的深度何在?

老子当过周朝的守藏史,官名又叫柱下史。因为这个官儿上朝时站立的位置是大殿的一根柱子旁,因此被称为柱下史。这个官儿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文物局局长。总之,是最有文化的官儿,最懂历史的官儿。

老子既然是搞历史的,对历史的经验自然十分注意。历史的经验就是“成败、存亡、祸福”。他最清楚历史的无情、诡诈、血腥、黑暗和防不胜防的阴谋。就拿历史中最得意的君王阶层来说,他们往往是最悲惨的历史牺牲,所谓刀光血影帝王家。你从春秋战国一路看过去,一直看到明清帝国,哪一个王朝不是在杀戮的循环中血腥登场。改朝换代不用说,就是在任何一个王朝内,君臣相害,父子相残,亲骨肉互相算计,不正是王朝新闻的永不厌倦的主题吗?不正是宫廷内的日常生活吗?因此,苏东坡说:“高处不胜寒。” 真实的历史,真的比电影还电影,比电视剧还电视剧。老黑格尔曾说:东方专制国家只有一个人有自由。这个人的自由也不能是真自由,因为他生活在猜忌,虚伪、仇视和恐怖中,他不仅遭到来自政敌的挑战,而且还遭到来自亲人的暗算。

生活在表面尊荣富贵,暗里四伏杀机的恐怖环境中,很多皇帝都神经质,变了态,甚至丧失了人性。例如汉武帝晚年最宠爱妃子钩弋夫人,还立了钩弋夫人生的孩子当太子。但也就是因为立了钩弋夫人生的孩子当太子,汉武帝却杀害了无辜的钩弋夫人。他为什么这样做?您瞧他的理由:自古以来,国家之所以发生动乱,大多是由于帝王幼小,母后干政。如今我垂垂老矣,将不久于人世,这太子年纪小小就要当皇帝,到那时他的母后如果干政,岂不要危及大汉江山?就这么一个理由,就杀了自己心爱的妃子。

再拿曹操为例。曹操为什么害死荀彧?这个荀彧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他看曹操能成大事,才离开袁绍投靠了曹操。一生为曹操出了很多好主意,差不多成了曹操的参谋总长。曹操本来对他也很信任,很器重,称他是自己的张子房,像刘邦尊重张良那样尊重他。但就因为荀彧不赞成曹操封国公,享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待遇,还给曹操讲了一番忠于汉室的大道理,曹操就不露痕迹地害死了他。手段是赠他一个食盒,装食物的盒子。荀彧打开盒子一看,里面什么也没有。他立刻就明白了,这是断了自己的活路啊!于是吃毒药自尽。荀彧看来是明白得晚了点,他没有想到,早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怎么可能屈居汉室之臣?在攫取最高权力的道路上,一切反对者,不管他是谁,他曾经是你什么样的亲人,他曾经对你如何有恩,如何重要,如何有贡献,都只能除之而后快。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就称了魏公。但他称了魏公又怎么样呢?你看到了曹氏家族怎样篡夺了汉的政权,怎样欺负汉代的刘姓皇帝,你就看到了司马氏家族怎样推翻了魏的政权,怎样欺负魏国的曹姓皇帝,你会感到司马氏绝对是克隆了曹氏的凶残和冷酷,真的好像苍天有眼,报应不爽,它简直是一丝不苟的报应,其实这就是历史的规律,历史就是这样不断重演。

为什么历史会如此可怕?为什么人对人会如此凶残?老子认为祸根就是人的贪得无厌的欲望。

因此,他警告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恶就是贪得无厌。

老子由此劝告我们:“少则得,多则惑。”

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陷入迷惑。

我常常想,老子如果生当今日,炒股票准能发大财。他不贪,知足常乐,见好就收,这样肯定套不住。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股民不懂得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经常是在利令智昏的时候被牢牢套住,成了强势大户的炮灰。我建议股民们只需要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每天背一背“祸莫大于不知足”,“少则得,多则惑”就行了。

然而上面的话只能是炒股票的策略。从根本上说,人的贪欲毕竟是股票市场成立的前提。面对人的贪欲,老子的劝告似乎有些软弱无力。欲望的本性似乎就是贪得无厌。政治的贪欲是如此,金钱的贪欲也是如此。瞧人对金钱的贪欲有多大!

我们都听过那个吕洞宾度人的笑话吧!吕洞宾下山传道,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想办法考验。一次碰到一个人,吕洞宾随手一指,点石成金,送给那个人,那个人说不要。吕洞宾又点了较大的一块石头,送给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要。吕洞宾暗暗高兴,心想这个人不贪,是个成仙的好材料。他又最后一次点了更大的一块石头,送给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要。吕洞宾于是觉得可以谈谈了。便问他:“这么大块的金子为什么不要?”心想这人一定回答一心向道,不贪恋人间财物。没想到这个人回答说:“我不想要金子,我想要你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吕洞宾听了,只有赶紧腾云驾雾,开溜!

这就是人的贪欲。

然而,贪欲的后果是什么呢?老子从人的感性欲求的角度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本来是视觉享受,但是光怪陆离的色彩把人的眼睛都晃瞎了。

五音本来是听觉享受,但是强烈刺激的音响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

五味本来是味觉享受,但是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已经令人舌不知味。

老子说的太有道理了,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人做出的最深刻的文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