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光环闪耀的背后

2016-04-29 00:00:00
科学导报 2016年28期

(上接A1版)王立所在的分厂新开发221阀套Q系列产品,客户订单达到10万件/年,该零件的工艺加工手段关键之一专用设备“数控挠槽机”是否能够满足批量加工要求成为挡手问题。当时的数控挠槽机是淮海集团公司购买的澳大利亚BISHOP公司的设备,该设备是专门在阀套零件内孔壁上加工轴向月牙槽的设备,购买时只选购了6槽自动加工和自动装卸料。而新开发的221阀套的内槽是8槽,向设备厂家购买8槽加工功能以及配套的装卸料程序需要半年时间。客户订单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于是分厂领导把解决该困难的任务交给了王立。

接到任务后,王立仔细研究了该设备的所有软硬件功能,由于该设备加工过程与通用设备不一样,同时参与工作的轴数达到6个,还要实现自动装卸料。设备配备了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和西门子S7-300PLC编程控制器,国内也没几台,设备的改造开发更是无从参考,只有几本全英文的说明书,而且厂家给予的支持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一点一点得琢磨。王立在查阅了西门子840D系统中英文对照后,仔细翻译了操作、编程、技术和维修手册,在深入了解机床性能后,利用自己扎实的数控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经过科学计算,重新编制设备驱动程序和PLC关联程序,在原有加工版面上增加8槽自动加工和自动调用程序模块,并能够共有6槽自动上下料加工用到的PLC信号点。重新设定了工艺程序,逐个排除了障碍,最终完成了挠槽机功能和自动上下料的开发,突破了自动加工和自动装卸料连接技术,满足了零件的加工要求和生产进度,为公司节约了必须由国外设备制造商改造设备的费用2万澳元,并掌握了软件核心技术,为公司开发新产品打通关键道路。

“通过一年来不断完善相关程序,设备如今可以稳定正常运转。该成果还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成果评比二等奖。”王立说,脸上绽放着自豪的笑容。

注重细节 功成细节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而一个人的素质也是从细节中体现出来的。

王立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细致”。

王立曾接到过一个批量较大的零件生产任务,该零件内孔余量大,生产效率低,任务进度非常急。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他利用所学的知识,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分析零件加工效率低的原因,经过几天的通宵达旦、刻苦钻研,他发现,可以把减少切削力作为突破口,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设计出一种磨钻头的方法,结合钻头分屑槽原理和扁钻的排屑尺寸特性,将分屑槽磨得很宽,并且两肩错开,左边切削部位对应右边不切削,右边切削部位对应左边不切削,这样使钻头的切削面积减少一半,切削力也同比下降,加工时扁钻可以直接打入零件,加工效率提高了60%。“王立就神了,改变钻头切削力,也只有他能想出这招儿。”王立的同事说,“他钻研技术的心,比女人持家还仔细。”

解决了这一零件加工效率低的问题,王立又瞅上了另一个零件的加工误差问题。这是一种形状复杂零件,内孔断面较深的环形槽,直径在50毫米,深度是30毫米,材料又硬又粘,由于形状是新产品、新设计,没有可参考或可使用的刀具、夹具,致使现有刀具不耐用,干不了一个零件就得换2~3次刀,又由于存在对刀误差,生产效率极低。王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主动请缨,先是改制了一种刀具,随后又经过请教技术工程师、参考刀夹具资料等方法,设计出了一种快速换刀、精度高的刀夹,避免了对刀误差,提高了换刀速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该产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据不完全统计,王立在工作中打破传统的工艺方法,大胆创新改进刀具、夹具几十余项,并努力将各种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获得淮海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第一名;长治市数控技能大赛中获第一名,被长治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山西省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第二名,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三晋技术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被共青团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授予 “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产研结合 自主创新

作为一名班组长、一名年轻的技师,王立时刻不忘为小组分忧解难,只要有技术、设备问题,即使再麻烦、再复杂,他都会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解决,对于困难从不避让,完成了众多高难度、高精度的零件加工,为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记得有一次接到一个汽车零部件的攻关任务,该零件因直径较大,达到φ180,是薄壁零件,易变形,国内几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也没有合适工艺,不能完全稳定生产,一般都是从德国进口。”王力回忆说,“该问题成为工厂加工的瓶颈。”短短两个月,王立与分厂技术主管从细微的加工参数到整个零件的工艺编程,精心研究、反复试验,特别是对零件工装夹具、热处理等工序进行了改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再将经验应用于下一轮的实验中,最终找到了零件加工的破解之道,通过合理编程,拆开工序工步,重新整合,使零件加工一次成功,良品率由10%提高到99.99%。

已经是省级技能大师的王立并不满足,他不放弃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参加公司数控设备维修培训班,并主动参与分厂内设备的维修工作,尤其是对因刀台故障已停用半年之多的一台沈阳数控机床的维修。“这台机床虽经过多次修理,但仍处于休克状态。”王立说。为了让这台数控机床“起死回生”,他废寝忘食地将机床与刀台的配合工作原理、刀台的工作原理吃了个透,对故障设定比对和模拟次生障碍研究后,找到故障点,使隐性问题明朗化,并逐一进行排除,最终让这台机床恢复了正常工作。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淮海工业集团省级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王立确立了“学习、培训、研究、创新”的四大功能,以“产研结合、自主创新”为宗旨,以“强化人才培养,带动技能提升,提高经济效益和推进技术进步”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价值优化;瞄准产量、提升效益;服务现场、破解难题”为工作理念,紧紧围绕生产任务目标,依托平台优势,发挥群体智慧,针对各项制约生产的难题、重点和关键点,开展立项攻关等创新创效活动,成为促进工艺技术创新的平台、培育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助推器,形成了生产研究创新一体化工作格局,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多万元。

脚下的路有千万条,但能够选择的往往只有一条,选择了就要为之努力,不管它是荆棘小道,还是康庄大道,勤耕不辍甘自来,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