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04-25 04:27:59刘云琴
中国科技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刘云琴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追求。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和升华。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那么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以至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的推进新农村生态的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35-01

一、对生态文明及农村生态文明的理解

农村的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的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的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得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的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的发展为根据,以未来的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二、当前生态文明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围绕的中央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目标决策,扎实的推进城镇化、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高速的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与建设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尴尬的问题。

(一)急于求成,追求不切合实际的“高速度”

建国以来,我们花时间规划建设及管理的重点是城市,至今也没有搞好。我国的村镇面积大概是城市面积的三到四倍,现在,一些部门、地方,想毕其功于一役,在极短的时间内定《方案》,拿规划,出成绩。全省有1千多个乡镇,15万行政村,30万个村民组,而搞村镇规划的专业人员只不过1250人,要求半年或一年之内,就要完成全部的规划设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想出精品的规划,难。

(二)盲目的撤村并庄,破坏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链

自然额村落是长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几十户,上百户村民集中的居住,成为生态链重要的一环。耕地离家不远,步行可达。他们的劳作,从土地获取的成果,家前屋后,有鸡圈、猪圈。这些鸡、鸭、鹅猪家禽家畜也是循环生态链中一环,扮演着分解者角色。农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剩余物,泔水、剩菜剩饭,烂水果、菜叶梗,农副产品加工的残余物,都是家畜的“美餐”。家禽家畜又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排泄物,又成为肥料重回农田,或者填进沼气池作为燃料。

(三)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经济的利益摆在首面

我国许多的农村为了赶上“生态旅游”这班车,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的资源推进市场,还生怕大家来了不方便,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的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本来的面貌和状态。生态旅游是个时髦的词,过去一些农村,现在却成了旅游者趋之若骛的旅游胜地。然而,很多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都还属于大众观光游的层面,并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四)农村的生产生活习惯转变带来的农村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农业的生产中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生态额破坏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会直接的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二是规模种养殖业带来的面源的污染不容忽视。规模养殖由于缺少相应的治理设施,动物的排泄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农村的环境投诉的一大热门。

(五)片面追求改变村容村貌,不解决深层次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农村,在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形式主义太严重,一味的强调村容村貌的变化,忽视农村的发展中的深层次的问题。

三、解决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以 “生态强省”为目标,统领“美好乡村” 建设

1、量力而行,努力多出精品。城镇化、“美好乡村” 的建设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自然进程。它要以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不能搞“大跃进”式、运动式的推进,要精心的谋划“一村一品”,推动产业的聚集,夯实基础,稳步的发展。

2、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建设新的生态文化。在社会的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尊严,价值尊重;但是生态的文明中,却不能单提“以人为本”,应提“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3、要充分的尊重农民意愿,动员鼓励其参与其中。农村要发展必须减少农民,引导他们向村镇集中。这要靠村镇的发展,通过展现魅力,“吸附”农民向生活舒适、公共资源配置合理、谋生有路的村镇集中。

4、谨慎的撤村并庄决策,尽量少撤少并。要尽量的在村一级将垃圾作分类处理,减少垃圾量;能够回归自然的让其回归自然。垃圾的处理上采用的“村集、镇运、县处理”模式,有可取的地方,亦有可商榷之处。

(二)研究汲取古今中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比我们先行一步,积累了大量经验。我国在比较了多个发展模式,学习法国、欧盟其他国家经验,选择“城乡差别化”发展的模式。也就是说,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的同质化,不是要把农村变成为城市,要城、乡显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倡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的前提是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但是要在这个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动力。环境是最短缺最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还没有奢侈到的把这个资源闲置起来的程度。

(四)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探索农村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是农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的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的观念转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的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额教育方式的更新,对农民的形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的环境教育,要根据不同得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江堪华:《生态文明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农村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12期。

[2] 詹花秀:《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生态环境与保护》,2013年第8期。

[3] 乐小芳:《生态文明视野下“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生态环境与保护》,2012年第3期。

[4] 王卫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农村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10期。

[5] 梁小平:《 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报》,201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38:19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9:07
关于优化农村治理模式的思考
世纪桥(2016年9期)2016-10-12 22:07:22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农村公路建设意义重大 问题尚需解决
科技视界(2015年27期)2015-10-08 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