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军
[摘 要]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大型的、精准的农业机械在可持续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我国机械农业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农业机械;山区农业;推广和运用
中图分类号:T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199-01
前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但直接影响着农民自身的利益同时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我国地域广阔但地势复杂,山区分布较广,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和运用推动着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的支撑下国家迅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雄厚的农业基础是国家发展的物质保障,现阶段,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与应用对山区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较,机械化的推动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由于人多地少的推动对山区进行了分块种植,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相结合,现阶段,部分山区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种植业由单一制向多元化转变,集约式、高效、高产农业得到了发展,山区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在小型播种机、收割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推动山区农业机械的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
2.1基本农业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的基本农业政策,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土地政策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在农村地区推广之后,农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即意味着土地要有个体家庭单独经营,将整块土地分为许多块,在平原地区机械可以进入耕作区地形平坦也不会对周边种植户的作物造成影响,可以集体协商连片耕种与收割,但是在山区,由于坡度大、地形复杂,一些机械无法进入耕种区,且土地之间不连贯无法实现连片耕种与收割,制约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2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山区由于复杂的地形条件与外界联系不密切,农民无法获得外界新的耕作上的新知识新方法,使得保持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民的知识水平与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步,使得农业机械化知识不能在山区迅速推广开来,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使得农民不敢轻易尝试新的耕作方法,引进新的耕作技术,农民对机械知识的不了解也使得农民操作机械的水平得到限制,此外,山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而机械的价格较高一些农民家庭无法承担得起高价的机械。
2.3农业基础薄弱
山区受地形条件的制约,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的经济投入不足,使得山区的水利灌溉设施较少、道路崎岖,机械不能够进入也缺乏足够的能源供给,很少有农民愿意购买机械,即使购买也只是小型机械,只适用于自家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速机械使用寿命的下降。
2.4农业投入少
我国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因为山区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低,故对于山区农业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较少,无法推动山区机械化的发展。
3. 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推广的原因
3.1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些小型机械在山区被迅速的推广和使用,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形条件能够保证这些机械的正常运行,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最重要的是价格在山区农民的承受范围之内。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传统耕作主要依靠的工具是牛或马等其他家畜,这些家畜也是山区每个家庭必须的工具,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提出,这些家畜将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如牛、马在放养时可能会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践踏他人的农作物,这将会引起邻里之间的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牛棚等的存在也会影响着村容村貌的整洁,此外,大量的牛、马等的存在将会对山区的植被造成威胁。
3.3政府的支持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山区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较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山区,除了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地方基础政府、组织的支持,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4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
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一些农民都保持着自耕自种的习惯,不愿为他人代耕,此外农作物的季节性强,各户收割和种植时间大致相同故而推动了机械的购买。
4. 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应用的问题
4.1使用者的技术水平低
一些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面对新型的机械不懂得如何去操作,且由于机械的引进较晚对相关机械知识了解的不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损坏机械,且对机械的相关保养维修知识缺乏,不能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可能会导致机械由较小的故障发展为严重的故障甚至机械的报废,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
4.2机型的售后和保障不够完善
有些山区的机械型号集中且有专门的维修部门,可以随时对机械进行维修,然而另外一些地方机械的型号不统一在维修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零部件不足延迟维修,且一些地区维修部门分布不合理,无法实现对机械的及时维修和保养。
4.3机械的利用率低
一些地区农民不懂得与他人合用一部机械,大量购买机械只供自家使用,使得山区机械数量过多,只有在农忙时节才会使用机械,大大地降低了机械的使用率,且造成了机械的浪费。
4.4机械质量低
一些山区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选择一些价格较为低廉的机械,这些机械的价格低但质量也差,机械自身设计不够合理,一些零部件的精度和强度还未达到标准,长期使用将会加快零部件的磨损,容易引发故障,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安全事故。
5. 有效措施
5.1对山区机械型号进行规定
根据各自不同型号机械的优缺点,选择几个性能较好的机械在山区推广,规定机械型号,可以使得山区机械在维修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保证了机械的质量水平,对农民种植起引导作用的各农机管理部门就要发挥好各自的职能,确保购买机械工作的顺利展开。
5.2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地方政府要联合生产厂家定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山区机械使用者进行培训,传授机械的安装、维修与保养知识,让使用者明白机械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还要传授一些基本的维修技术,当机械出现小故障时使用者可以自己维修。
5.3做好售后保障工作
在山区各村落设置专业的维修地点,由专业人员进行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维修地点设备齐全,让农民有购买机械的欲望,实现山区机械化的覆盖。
5.4控制机械购买数量
农民购买机械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推动山区机械化发展是一个有利条件但也要将机械购买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农民技术水平以及机械的使用率等指定合理的机械购买数量。
5.5加大农业政策补贴
我国山区地理条件差,因而制约了整个山区的发展,为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应该在对平原地区进行注册支持的同时对山区也要进行相关的政策补贴,对相关补贴政策还要进行不断地宣传让农民知道并了解,跟随着政策而不断发展。
5.6提高机械的科研水平
山区交通不便,使得一些机械技术不能够及时传入山区,因而为保证山区的发展,应该适当的建立一些机械研究所,对机械进行不断研究,研究出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机械,推动地区进步。
6. 结语
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在山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山区农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能力,推动者山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新华,小型耕作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机,2009(01)
[2] 林洁华,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与应用,[J]北京农业,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