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黑猪三杂后代性能测定与选育方案

2016-04-21 06:26:22黄卫平黄剑锋
中国猪业 2016年2期

黄卫平 孙 艳 黄剑锋

(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西昌615042)



大凉山黑猪三杂后代性能测定与选育方案

黄卫平孙艳黄剑锋

(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西昌615042)

摘要:通过对大凉山黑猪进行杂交试验,发现随着杂交程度的增加,大凉山黑猪的生产性能逐渐提高,其中三元杂交猪的生产指标稳定性较好;结合毛色、体型和肉质等多项指标,综合制定大凉山黑猪杂交改良方案为:选用巴克夏做第一父本,杜洛克做第二父本,两次杂交生产。选育指标一定要按照选育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本项目选育工作的首先指标是腹围、胸围指标;其次是体长、十字部高指标;最佳选育测定阶段为28日龄,选育场可以在60日龄以后继续开展选育工作。

关键词:大凉山黑猪;三杂黑猪;性能测定;选育方案

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大凉山黑猪的开发利用,2011年开始建设黑猪选育场,引进大凉山黑猪进行本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生产,期望在保留黑毛性状和优良肉质的基础上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生产方式。选育场严格开展生猪生产性能测定,已完成了杜洛克、巴克夏分别做第1、2父本,共2个世代的后裔测定工作,分析结果有望为今后的选育和推广工作做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采用跟胎测定方法,对大凉山黑猪选育场2014年1月以来出生的三杂后代仔猪26窝,共244头,连续测定0~6月龄生产性能。

1.2试验器械

活动标尺、圆形测定器、测角计、软尺、卷尺、猪笼称重器、记录本等。

1.3试验方法

参照DB43/T356-2007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分别在猪只0、28(断奶)、60、120、180日龄测定猪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其中体尺指标包括:体长、体高、尾长、十字部高、胸围、腹围和管围。质量性状指标包括毛色、体型。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阶段体重与体尺进行相关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父本杂交后代猪的毛色及体型

不同父本杂交后代猪的毛色及体型见表1。从表1看出,巴克夏公猪做第一父本,其仔猪毛色都为黑色,体型有29.51%为凹形,与杜洛克做第一父本比较,两者间差异不显著;杜洛克做第二父本,杂交巴本母猪所产仔猪的毛色出现杂毛的比例为14.80%,体型都为平直型,与巴克夏做第二父本,杂交杜本母猪所产的仔猪比较,毛色间差异极显著,体型差异显著,但还未达到极显著程度。

表1 不同父本杂交后代猪的毛色及体型统计表(%%)

表2 不同父本杂交后代猪的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2.2不同父本杂交后代猪的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不同父本杂交后代猪的生长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看出,不论采用杜洛克还是巴克夏公猪做父本,三元杂交的日增重都显著高于二元杂交,最高的是杜巴黑组,152天(断奶至180日龄)日增重达到491.38 g。而二元、三元杂交各组间的日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三元杂交两组间料肉比差异不显著;但二元杂交两组间,巴黑组料肉比为3.19,与杜黑组间差异显著。

2.3巴杜黑三杂猪阶段体尺测定及相关分析

2.3.1不同阶段猪的体尺测定结果

不同日龄巴杜黑三杂猪的性能测定数据见表3。从表3看出,巴杜黑三杂猪的体尺与体重随着测定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各阶段的整齐度比较好,28日龄段管围离散度最高,也只有19.86%,40个离散度数据中只有7个超过10%,而且其中3个都是尾长数据,其他35个指标中只有4个离散度超出10%,占比为11.43%。

表3 不同日龄巴杜黑三杂猪的性能测定数据统计表

2.3.2不同阶段猪的体重与生长速度(平均日增重)

不同日龄巴杜黑三杂猪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及增长幅度见表4。从表4看出,随着日龄的增加,巴杜黑三杂猪的生长速度呈增加状态。其中60~120日龄阶段猪只生长速度最快,增幅最高,是28~60日龄阶段的174.39%,其次是28~60日龄,增幅为149.21%。

2.3.3不同阶段猪体重与体尺相关分析

不同阶段猪体重与体尺的相关分析见表5。根据表5数据,按照生长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28日龄以后的巴杜黑三杂猪只体重与体尺间相关系数较大,其中28日龄阶段有两个指标(体长0.805、腹围0.907),60日龄有两个指标(十字部高0.831、管围0.885),120日龄有两个指标(体高0.835和尾长0.764)排在组间第一位;初生阶段体重与各体尺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部分指标还出现了负相关;按照各体尺指标对体重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最相关因素依次是腹围>胸围>体长>管围>十字部高>体高>尾长。但体高和十字部高两个指标对体重的影响不稳定,初生阶段还表现为负相关;各阶段尾长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无规律可循。对同阶段的猪只体尺间相关系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初生、28、180日龄阶段各指标间差异不显著,60日龄和120日龄间差异显著,其中60日龄的尾长与其它指标差异极显著,60日龄的体长、体高和120日龄的管围与其他指标差异显著。

表4 不同日龄巴杜黑三杂猪的体重及增长幅度分析表

2.4三杂猪肉质风味测定分析结果

肌肉脂肪酸(IMF)测定结果见表6。从表6发现,两种三杂猪的肉品质检测结果中,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粗脂肪的含量差异极显著。肌内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间的差异显著;单不饱和脂肪酸间差异不显著。

3 讨论与结论

大凉山黑猪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地方猪品种,其肉质好、耐粗饲、抗病力强、早熟、是大小凉山地区(类似于乌蒙山地区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山地及河谷地带饲养的主要地方猪种。但体型较小,最大型成年猪的体长也只有116.7 cm,中型猪的体长一般在100 cm左右(此类型猪占大凉山黑猪比例的70%以上),生长速度慢,瘦肉率较低,而且产仔数也较低,仔猪初生重的离散度相当高,这导致大凉山黑猪的出栏体重不均匀,农户很难规模化饲养[1]。因此,选育、培育适合商品化生产的大凉山黑猪就成为该品种开发利用的核心任务。

表5 猪的体重与体尺的相关分析

表6 肌肉脂肪酸(IMF)测定结果(%%)

3.1杂交利用是改善大凉山黑猪的最好途径

养猪的目的是生产猪肉,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性能是选育的第一任务。目前世界上生产性能较好的猪种包括长白、约克、杜洛克、汉普夏、巴克夏等。过去生产推广中有很多采用优质瘦肉型猪改善地方猪种生产性能的报道[2],本次试验发现,采用杜洛克或巴克夏猪一次杂交,可以使其6月龄出栏体重达到70 kg[3],采用杜洛克、巴克夏两次杂交黑猪,其跟胎测定152天的平均日增重可达491.38 g,6月龄出栏体重可达80 kg。所以,采用杂交利用是提高大凉山黑猪生产性能的最好途径。

3.2两次杂交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性能

本次试验测定了体重和7个体尺指标,在5个阶段的40个数据中,只有7个数据的离散度超过10%,若不考虑尾长指标,仅有4个数据的离散度超过10%。与采用一次杂交的猪比较,两次杂交猪的仔猪生产性能(日增重、料肉比、出栏时间)显著提高[3],与体重相关的各个体尺指标间的离散度降低,说明生产性能表现出稳定态势。因此,采用两次杂交可以获得稳定的生产性能。

3.3选择猪种及杂交顺序可较好地保证毛色等质量性状

大凉山黑猪开发利用的目的,一是提高生产性能,二是迎合市场对优质黑毛猪肉的需求,三是选育、培育出适合商品化生产的猪种。所以,在采用瘦肉型优质猪种提高生产性能的同时,还要求保留黑毛性状。遵循毛色遗传理论,本研究选择黑毛的巴克夏猪、红棕色毛的杜洛克猪作为本次杂交的两个猪种。

3.3.1毛色选择

试验发现,采用巴克夏和杜洛克任一猪种作第一父本的二元和三元杂交组间的日增重和料肉比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其中杜洛克做第一父本的指标略高些。这可能与杜洛克是目前生产指标最高的瘦肉型猪种有关[4]。但采用巴克夏作第一父本,其后代毛色和体型的变化差异显著。其中纯黑毛率达85.2%,比杜洛克杂交高33.56个百分点。体型平直率只有85.2%,与杜洛克杂交比较,低了14.8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巴克夏猪肉质较好,生产性能略低于杜洛克有关[4]。

3.3.2肉质品质选择

《大凉山黑猪开发利用》项目开展过程中,笔者做过很多肉品质测定工作,数据分析发现,肉质的相关因素很多,包括环境、品种、营养和屠宰应激都会影响肉品质。其中,随着大凉山黑猪血缘加大,猪肉品质越来越好,杂交25%黑猪血缘就能生产出优质肉[5,6]。这与张伟力的研究结果一致[7]。现代育种技术可以直接剔除不利于猪肉风味的遗传基因,比如PSE肉和DFD肉基因,Andersen认为,肉品质的不利基因被剔除后,遗传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只占30%[8],这又给大凉山黑猪杂交改良时父本公猪选择提供了极大的操作空间。在各杂交组合间猪肉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时,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性以及脂肪酸的成分比例就成为选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肌内脂肪本身具有多汁性和爽滑感,可以直接改善猪肉嫩度;而且挥发性脂肪酸又是形成猪肉香味的主要物质;并且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猪肉不易氧化、耐藏性好,比如金华火腿风味好、耐储存就是此原因[9]。本次试验中发现,两种三杂猪组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这是由于杜巴黑三杂猪肌内脂肪间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巴杜黑三杂猪,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又显著低于后者,所以粗脂肪间的含量差异就变得极显著。说明虽然两种杂交肉猪都能达到优质肉标准,但用巴克夏做第一父本,杜洛克做终端父本的杂交后代,其猪肉抗氧化能力、耐储存和加工适应性更好。

结合生产性能、毛色、体型和肉质等多项指标,综合制定大凉山黑猪杂交改良方案:“用巴克夏做第一父本,用杜洛克做第二父本的二次杂交生产”。

3.4选育指标和选育时间确定是选育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

巴杜黑三杂猪的体重、体尺指标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生长速度也随着日龄增加而提高,其中在60~120日龄间的速度最快。而且适宜选种阶段也在28日龄和60日龄。这和笔者二杂生产阶段的结果一致[3]。

按照各体尺指标对体重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最相关因素依次是腹围>胸围>体长>管围>十字部高>尾长>体高,这与笔者二杂测定阶段的结果有一定差异[3]。其中腹围、胸围依然是首选指标;其次是体长和十字部高,但这两个指标在二元与三元杂交时顺序需调整;最后是管围、尾长和体高,由于管围、体高两指标排名靠后,尾长指标在测定中没有规律可循,所以选育中可以不把这三个指标纳入评分标准。

值得强调的是,体高指标是大凉山黑猪本品种提纯复壮时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因为纯种黑猪体型较小,一来为增加哺乳期腹部有效哺乳面积,二来黑猪内脏占体重的比例较高,所以黑猪体型呈凹型,腹部向下垂吊,矮个猪腹部容易拖在地面上。所以,对体高有要求,体高与生长性能间的相关性也较大[3],但随着杂交程度的增加,该指标与猪生长性能的相关性逐渐降低,说明随着黑猪体型逐渐由凹型向平直型转变,部分质量性状与生长发育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选育工作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新的选育指标。

3.5结论

通过对大凉山黑猪进行杂交试验,发现随着杂交程度的增加,大凉山黑猪的生产性能逐渐提高,其中三元杂交猪的生产指标稳定性较好;结合毛色、体型和肉质等多项指标,综合制定大凉山黑猪杂交改良方案为:选用巴克夏做第一父本,杜洛克做第二父本,两次杂交生产。选育指标一定要按照选育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本项目选育工作的首先指标是腹围、胸围指标;其次是体长、十字部高指标;最佳选育测定阶段为28日龄,选育场可以在60日龄以后继续开展选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强.凉山黑猪品种资源现状调查报告[J].养猪,2016(2)已录用.

[2]陶璇,杨雪梅,梁艳,等.丫杈猪不同杂交组合肥育性能和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5):1907-1910.

[3]黄卫平.大凉山黑猪杜杂二代体尺测定与育肥性状相关分析[J].四川畜牧兽医,2016(2).

[4]张龙志.养猪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4-48.

[5]黄卫平,王强,孙燕.凉山黑猪及其杂交后代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测定[J].四川畜牧兽医,2013(12):20-22.

[6]黄卫平,王强,庞继光.苦荞粉替代玉米饲喂育肥猪试验研究[A].《中国猪业》增刊.2015: 130-136.

[7]张伟力.中国地方猪种优良肉质的开发利用[J].猪业科学,2009(11):32-35.

[8]陈清华.提高肉质,收获高利的“路标”——中草药添加剂对猪肉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7(11):97-102.

[9]王悦先,李硕玲,陈思义,等.金华猪肉质的研究——生化特性测定[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2,8(1):45-54.

■简讯

作者简介:黄卫平(1970-),女,藏族,四川木里人,硕士,高级畜牧师,长期从事养猪生产与科研

基金项目:凉财建(2013)92号《大凉山黑猪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15-12-23

中图分类号:S813.22,S828.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645(2016)02-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