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婷婷(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610068)
“山海经探秘”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
彭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610068)
摘 要:当下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娱教分离”是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故而,本课题拟结合情境认知概念,采用VRP虚拟现实技术来设计一款以“山海经探秘”为主题的RPG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即游戏的形式是通过故事剧情牵引来使学习者融人一个虚拟世界,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探究兴趣。
关键词:山海经探秘;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游戏软件已经逐步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现在我国的教育游戏软件基本使用的是二维技术,在教育场景的真实性以及教育软件对学习者的吸引力上仍然是非常薄弱,这也就势必会非常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如果采用VRP虚拟现实技术来制作教育类游戏软件,通过三维视角将目标物全面呈现,将会易于学习者直观地接受和理解,这样也就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置入感,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故而,本课题拟采用VRP虚拟现实技术来设计一款以“山海经探秘”为主题的RPG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即游戏的形式是通过故事剧情牵引来使学习者融人一个虚拟世界,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探究兴趣。
所谓情境教育,也就是“指出学习者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人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因此要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1]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是情境教育的一种模式。这种软件就是指“以创设游戏化学习情境为主要目的,通过逼真的问题情境,富有真实感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类教育游戏。情境式游戏有别于一般的闯关或打斗类教育游戏,其将游戏设计的重点,放在游戏情境的创设上,力图使游戏玩家能够沉浸于游戏环境中,并通过情境引发学生内心的触动,从而获得一份真实的寓学于乐的游戏体验。情境创设主要有通过游戏场景设计创设情境,运用角色扮演融入情境,引领学习者参与任务探索情境等三种方式。”[2]
“山海经探秘”三维情境情境式游戏软件的设计包括本款软件的主题,“山海经”学习所需的场景、“山海经”学习所需的任务、“山海经”学习所需的流程图、“山海经”学习所需的异兽角色设计等设计元素。
2.1故事剧情设计
本RPG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山海经》,在本款软件设计中以山海经神话地理位置为最主要线索,学习者扮演的“寻神者” 将会分别前往“山海经”的东山、西山、北山、南山,而在前往这四山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山海经”中提到的异兽,比如九尾狐、应龙、犼等。在前往这四山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山海经的相关知识。“寻神者”通过回答相关知识过关,完成特定的任务。
2.2流程图(图1)
2.3角色设计
本项目角色设计主要包括主角角色设计和NPC角色设计。主角“寻神者”设计图如图2所示。
NPC角色设计:比如长有双翅的犀牛 “浑沌”是《山海经》中的异兽,它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2.4奖惩系统设计
本项目评价反馈设计主要有两方面:
(1)装备、路径奖励作为形成性评价;
(2)生存、荣誉奖励作为总结性评价。
在“山海经探秘”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中,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山海经”的知识。学习者将会融人一个虚拟的“山海经”世界,将会分别前往“山海经”的东山、西山、北山、南山,而在前往这四山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山海经”中提到的异兽,比如九尾狐、应龙、犼等,我们可通过逼真的形象可向学习者传递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这些异兽信息,如本本北方食人之兽,状如犬,传为海中神兽,如犼是北方食人之兽,状如犬,传为海中神兽,状如马。
基于虚拟现实的教育类游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山海经探秘”这款软件可以让学习者在视、听、触摸等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中,与虚拟环境中的场景进行交互,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系统的建构。
另外,山海经探秘”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对体现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发挥了非常关键的效应,所以,我们必须在此后的开发中更加关注。
参考文献:
[1]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08).
[2]曹晓明,朱春莺,李晓华.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与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07).
[3]胡珊,鲁云灿,杨春,谭良.三维教育游戏开发方法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
[4]曹晓明,乔招弟.三维教育游戏: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视角[R].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2010(07).
[5]李美满,邓哲林,刘柯,周东,陈娟.开放教育“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改革[J].计算机时代,2014(04).
本课题为四川师范大学实验技术项目““山海经探秘”三维情境式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YJS2014-21)。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