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蒋保华
·对话·
兰幽香风远——对话王兰
■本刊记者蒋保华
记者: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看到您这样的精气神儿,我想到了两个词语:“童心未泯”与“青春万岁”。在您看来,这样的气质或心态,对您的教育生涯有怎样的影响?
王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童心未泯”与“青春万岁”这样的心态也就是我一生中最主要的精神吧。它影响的不只是我的教育生涯,还是我的全部生活。这两个词语您提得也比较到位。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啊……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出发,自然也就要“童心未泯”“青春万岁”了。只有怀着这样的心态,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真正发现儿童的真、善、美。
记者:您作为我省首批特级教师,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教育界的翘楚,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好老师”。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价值观也逐渐发生改变,但对于“好老师”的评价,还是有个基本的判定或恒定的标准。请问您眼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王兰:“好老师”的标准,第一是要认同教师这项事业。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就要做一个好老师。让学生喜欢,把学生越教越聪明。这样工作才有意义,才有价值。第二是要认清教育的本质,育人,工作的中心就是要育人。爱学生,爱学校,在工作中去认识人,去理解人,去培养人。第三是要教育的技术和艺术。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掌握,但是今天这个时代,新的教学手段也要及时学习。换句话说,这叫“与时俱进”。
记者:您经常说“热爱学生之心,是好教师的前提因素”。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下有些老师以“爱”的名义,或是显性或是隐性地伤害着孩子。您认为对学生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而又合理的?
王兰:教育是充满情感、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好老师,对学生要充满爱,主动地与学生建立起情感的桥梁。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情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在情感的交流中,儿童更容易接受教师,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记者:有人认为,教育是个良心工程,应该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教师呢,也应该是个 “知识分子”,要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遗憾的是,当下似乎缺乏一种教育文化的自信与教育价值的坚守。而在您的从教生涯中,曾经参加过诸如“整体和谐发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实验,这些植根于本土的反思性实践,对您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兰:我的从教生涯中所做的尝试和探索,一切都是从现实出发。教育,它不是闭门造车的事业。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相应地,教育自然而然也会发生变化。教育内容会变化,教育对象会变化,教育方法也会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一方面要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是个语文老师,我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教好学生,怎么教,那就要去尝试,去探索了。在尝试和探索中得来的经验,也就会形成教育思想了。
记者:您平时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但您的课却上得很“活”,有艺术魅力,每次上起课来,眼睛、眉毛都在说话。您自己也说,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能让学生学得活泼,学得轻松愉快。为此,您在全国最早开发了手绘幻灯片,自制录音、录像、电脑动画等。在您看来,理想的课堂是怎样的?
王兰:我的课是语文课,我的学生是小学生啊,所以不得不生动活泼了。小学刚入学时的语文课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应该说是比较枯燥的。小学生好动啊,枯燥了他们就坐不住听不进了。于是我边教边学,自创了一套教学具,学会了手绘幻灯片,后来还学会了自制录音、录像、电脑动画,这样做还是为了活跃课堂,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学习上来。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呢?应当充满智慧。这个智慧既包括老师的智慧,更包括学生的智慧。教育教育,就是老师要去唤醒学生的智慧啊!理想的课堂,还应当充满真善美。
记者:这样的课堂,其实需要用一生来修炼。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他们从“懵懂”走向“开悟”,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节点。我想您也不例外。请问,您的“节点”是什么?如果想把这样的时间尽可能缩短,您认为有哪些捷径可走?
王兰:60多年前,那会儿我初上讲台,一课书一口气就讲完了,讲完了,但是铃还没响,没到下课时间……那种“挂黑板”的尴尬至今记忆犹新。那一次经历就是我的第一个“节点”吧。从那以后,上好课,教好学生,便成了我的毕生追求。从这一个“节点”到教学业务能力成熟,我也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啊。其实,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但是,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关键还是要多读书,多听课,多磨课,多思考,踏踏实实工作,比别人更能吃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记者:曾经有几年,您承担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在每接一个新班前,您都要利用暑假,走访班上所有孩子的家庭,详细了解孩子们情况,连家里人讲什么方言,孩子们在家里和哪些人接触,有什么爱好,家里有什么课外读物,会认会写哪些字等都一一问到。王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您就提出“智慧型教师”,那么像您这样精耕细作的田野式实践,是否是一种“智慧”,它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兰:现在家校联系很畅通,但“家访”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种途径。尽管现在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家长对“家访”的态度也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对一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家访,这样才能感受到孩子家庭教育的环境。“家访”是我们老师的日常工作,辛苦是辛苦。但是对于一个有追求的老师来说,它不是辛苦,而是工作或者说生活的本身。老师只有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开展教学。
记者:您认为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又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发育。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现在的孩子往往有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在同学面前说着“自己的话”,恣意表达自己的个性风采和真实想法;一套是在课堂上说着“大人的话”,刻意迎合老师的要求,说着大话、空话、套话、成人的话。像这样缺乏“精神观照”的“残疾教学”在当下还有很多,您认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哪里?
王兰:说真话,做真我。要鼓励孩子做成这样的人,老师首先要以身示范,其次要营造宽容、自由的环境,再次真话当中可能有不好的话,充满恶意的话,那么要引导学生“择善而行”,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哪怕孩子说了观点错误的真话,教师也要给予纠正和引导。我们不要忘了,教师永远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记者:您曾在一篇文章中对师范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小学教育实际的教育学专著”。但是,据我所知,您尽管几十年来手头积累的教学资料足以写出多本专著,但你却把全部精力用于搞教学、带徒弟、搞教改。这是您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呢,还是成为您的一种遗憾呢?您对当下有些名师用力于写作而荒废课堂的现象怎么看?
王兰:教师的生命,永远在课堂上,要将兴奋点放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上。教研就是教学研究,而不是科学研究。这个词,我们可以分开来看,教和研。教育学专著,那是研了。我的身份就是一个老师,就是教啊。所以选择了教,那就教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完了,带徒弟、搞教改,这是进一步的探索。对于我个人来说,没什么遗憾。带徒弟、搞教改,更能在一线影响其他的老师们,教好更多的学生。但是我说的希望师范生能够“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小学教育实际的教育学专著”,也是真心的。他们年轻有时间,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以书的形式呈现,这样能够带动更多人一起来做这个事。至于当下有些名师全心写作荒废课堂,这个那就本末倒置了。居其位,谋其政。课堂才是主场。为什么要全心写作呢?这个背后也是有社会原因的。
记者:这样的选择,实际上也映照了您的教育信仰:“教育是个事业,而不是个职业,要有敬业精神。老师不仅是照亮别人,还是完善自我,升华自我。在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幸福。”王老师,看着您“幸福的样子”,我心生感慨:在当下的教育生活里,教师更多的却是呈现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给学生的印象也往往是“迂腐、呆板、没有意思、不好玩”,对这样的教师群体,您有怎样的建议?
王兰:教师是个职业,更是个事业。现在教师面临太多干扰,承受的东西也很多。对教师个人而言,我们要投入理想、热情,乃至整个生命,要视课堂为生命,要视课堂为生命活动的场所。事实上当你真正开始认同这项事业的时候,也没那么苦,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去看学校,你会发现,教育仍然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事业。做好本职,然后才是平衡好工作和生活。
记者:听了您的中肯建议,我明白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相互成全”,教师成全学生,学生成全教师,教师成全学校,学校成全教师,大家在有温度的学校教育中,过有故事的教育生活。王老师,您1951年来到长江路小学工作,至今已经66个年头了。在这些年里,学生和学校给您带来了什么?
王兰:学生成就了我,学校成就了我。没有他们,没有我的这一生。教育,是我热爱的事业。它也给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是看不见的,是没法衡量的。而且不止影响着我,还影响着我身边的一大群人……
·评论·
宋红斌(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王兰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王兰老师的母语教学艺术,有人说是完美主义,什么是完美主义?对教学,王老师认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像《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其声和以柔”。上课就要像音乐中的“声和”,这就是教学艺术的完美。对指导中青年教师,王兰老师认为,自己和年轻教师要“和而不同”,这在王兰老师的第一个弟子——语文特级教师刘军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王兰老师60年的教学实践、指导实践,是经验,也是感悟,正如杨振宁教授60余年的物理学习,这是一个从经验走向文化,从单一学科走向哲学门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恰恰对应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
吴晓茅(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作为老一辈教育家,本可以在退休之后颐养天年,可王兰老师始终无私地为青年教师成长甘当铺路石。在长江路小学,王兰工作室绝非点缀,这里是全市所有名师工作室的示范窗口。王兰老师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专家,不仅让我们看到其自身的高度,更让我们看到了她指导的一群教师的成长。师徒五代的优秀团队,传承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在传递着大爱、传递着信念。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她是南京广大教育工作者“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杰出典范。
李亮(江苏省小语会秘书长):
王兰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基础教育专家。60年来,她怀着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挚爱,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实验,开拓创造,与时俱进,成就卓著,在全国享有崇高声誉。她是语文教育的丰碑,是课程改革中德艺双馨的常青树。
袁浩(江苏省小语会名誉理事长):
王兰老师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她始终伫立在教育改革时代的潮头,伫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是我们的楷模和骄傲。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涌动着时代的气息,勃发着课程改革的生机,是我们江苏以至全国小语教育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