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琪,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三种流行唱法版本《但愿人长久》的对比分析
朱思琪,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但愿人长久》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代表作。在众多唱法中,流行唱法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继邓丽君原唱版本后,最具代表性翻唱的是向偶像致敬的王菲版,最具颠覆性翻唱版本为龚琳娜版。在人声与配乐的关系方面,邓版水乳交融、王版各呈气象、龚版主次分明,分别构成了人间烟火的温情、超尘脱俗的雅情、粗狂洒脱的豪情三种音乐形态;在演唱风格方面,邓版柔情蜜意的思念、王版冷眼旁观的洒脱、龚版人话明月的倾泻,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音乐画面。三个版本皆经历了从歌曲文本到编曲配器,最后由歌者演绎的三次再创作,每一次的创作由于解读者的不同,对歌曲的领悟都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完成一个音乐作品深入骨髓的解剖与演绎多元化的体现。
关键词:《但愿人长久》;流行音乐;邓丽君;王菲;龚琳娜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歌词采自宋代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据不完全统计,此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产生了不同版本的歌曲共19首,歌曲类型涉及流行音乐、艺术歌曲等,表演形式包括独唱曲、合唱曲等,演唱风格不仅囊括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大主流唱法,而且涉及国粹京剧等戏曲艺术。这首作品流传至今,众多唱法中,流行唱法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流行唱法中广受关注的又属邓丽君原唱版本——梁弘志作曲、肖唯忱编曲。邓丽君版本后,最具代表性翻唱的便是向偶像致敬的王菲版,最具颠覆性的翻唱版本非龚琳娜版莫属。本文将对邓丽君、王菲、龚琳娜演唱的三个版本从演唱风格与配器编曲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但愿人长久》不同版本的艺术魅力及其价值。
1歌曲文本分析
歌曲文本是音乐作品的根基,进行不同演绎版本比较分析之前,歌曲文本分析是首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一生中创作的4首《水调歌头》中最著名的一首,在文学界是古诗词的经典之作,在音乐界是中国古典风的金曲。
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创立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派,苏轼此词的风格却并不是豪放的。这首词作于苏轼仕途与亲情均不顺利之时: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妻子王弗已逝,弟弟苏辙离散无法团聚,带着满腔的人生报负不能实现的失意,包含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苏轼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术界对这首词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南京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杨玲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歌曲研究论文中提到:“从天上到人间,从虚幻到现实,词作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其空灵洒脱、飘逸狂放的神思。”[1]杨玲主张此词表达的是超然于世外的旷达襟怀与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而青年学者周宝东的解读则倾向于悼念亡妻的隐喻哀伤:“理想中‘不应有恨’,现实中却人鬼殊途,怎能无恨?理想中应该团圆,现实却‘古难全’”,“因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以为那只是冰山一角,苏轼的更大用意隐藏得很深——更是一首悼念亡妻王弗的爱情词。”[2]我们可以看出,后人对古人诗词的鉴赏,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已构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因为任何人也无法还原过去,体会到苏轼当时真正的心情,也就无从定义哪个版本的判断绝对的正确或绝对错误,所以,通过歌曲表达歌者情感时出现截然不同的理解就在情理之中了。
台湾著名音乐人梁弘志,是20世纪70年代末校园歌曲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音乐风格细腻、柔和。在他一生创作的500多首歌曲中,《但愿人长久》《恰似你的温柔》《读你》等作品在歌坛的传唱度最广且历久弥新。《但愿人长久》的歌词本就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邓丽君演唱后,似流行乐坛的一枚“重量级炸弹”且经久不衰,为梁弘志古典温婉风的经典之作。梁弘志作曲、肖唯忱编曲、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全曲由较单纯的音乐材料组成,为带再现二部曲式:前奏(10)+A(9)+A1(9)+B(8)+A2(10)+间奏(1)+B1(12)+A2(10)+尾声(4)。本文不做全曲分析,仅对A、B各段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如下:A乐段由9小节组成,多由二、三度音程的小波浪形态上下波动进行,音程关系最大的跨度仅为第4小节的“la”到上行方向的“re”,此处为A段半终止;第5、6小节采取似轻声叹息的“mi—do—la”“mi—do—la”“re—do—la”3次下行模进,最后从“la”跳进衔接到上行的“fa”,过渡到第7小节,犹如思绪万千却欲说还休,第8小节再回到“re”上持续两小节,营造了平稳淡然的情绪。B乐段为4小节反复一次形成的8小节乐段,打破了文本原词“转朱阁”至“何事长向别时圆”5小句的结构,且在“照无眠”的“无”处巧妙地出现最高音“la”构成整曲高潮部分,音程波浪演变成上下来回波动,形成情感迸出却欲收回的惆怅万分之感。最后,回到A乐段的淡然典雅,宛如古韵女子向明月吐露忧郁之曲。后人根据演唱歌手的特点量身定制的版本,在曲式结构上通常都以再次重复前面乐段的方式为主,即使风格与原版迥异,曲式结构也不会有太大变化。王菲版本在此基础上,于间奏后添加了A1段,歌词为“我欲乘风归去”至“何似在人间”;龚琳娜版本则在间奏后,直接重复了A、A1两段,歌词照搬原有两段词。此外,王版与龚版都只与邓版在个别句末音时值有几拍差异,故不作重点分析。
《但愿人长久》歌词文本已有豪放与婉约等不同版本的解读,音乐风格又恰巧与文学界定义的婉约派极为相似,也就不难理解继邓丽君之后翻唱的版本绝大多数都具有雅致动人的倾向了(龚琳娜版本是特例)。如此看来,词、曲的巧妙融合已经构成了歌曲文本,为3种流行唱法版本《但愿人长久》演唱作品演绎意境提供了基础导向。
2配器编曲对比
配器编曲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是一种“将乐谱形式的歌谱通过和声、乐器上的编配,使其以听觉形态表达出来的作曲方式”[3]。3种流行唱法版本《但愿人长久》乐谱相同,不同配器编曲呈现出来的音乐形态便体现了音乐人为歌手量身定做达到辅助其处理作品的目的。
邓版为明显的西洋风格,整体较为朴素简洁,且实现了中国古典音韵与西洋乐器的完美结合。前奏为原声钢琴琶音、柱式和弦交替上行,后部分加入弦乐铺垫,分解和弦营造出抒情优美又略带伤感的意境,再铺下垫底弦乐随着人声流动,接着吉他、吹管乐器层层叠入,最后从乐器种类与伴奏织体上都将音乐氛围推向高潮,伴奏加厚的情况也出现在高潮句末尾,为人声做出了恰到好处的烘托效果,打造的是人间烟火的真情流露之感。
王版也属于西洋风格配器,但整体呈现的是似与人声对唱的二部曲视听效果。前奏即开启了钢琴与弦乐的对垒模式并一直延续到尾声,整个伴奏都没有明显的层次感,却刚好与人声平缓、慵懒的声音呼应;前部分出现少量低音贝司也只是一闪而过,后部分加用钢琴八度走弦强调、吉他拨弦衬托,更富旋律性。似有若无的人声搭载独立自主的伴奏,描绘了一组与世隔绝的清冷山水图,仿佛是歌者置身世外、不带自身感触的故事配音。
龚版为民族风格配器,以人声为主,配乐为辅,西洋乐器仅充当古筝主旋律的引子及节拍点,堪称西洋乐器为民族乐器服务的典范之作。整曲颠覆了古筝温婉典雅的音乐形象,配合打击乐重现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大气磅礴,再组装上不是反串更似反串的女声,把歌曲定义为酒醉后癫狂疯言疯语实不为过。
由此可见,3个版本的配器编曲及其所呈现出的情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人声与配乐的关系方面,邓版水乳交融、王版各呈气象、龚版主次分明,都各有其特点;在呈现出的情感方面,邓版表现的是人间烟火的温情,王版表现的是超尘脱俗的雅情,龚版表现的是粗狂洒脱的豪情。
3演唱风格对比
演唱风格是音乐作品的灵魂,3种流行唱法版本《但愿人长久》虽同属梁弘志作曲,且均为女声,但是在演唱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体现了歌者对作品的不同领悟与解读。
邓版《但愿人长久》是最接地气的,温柔婉约、娓娓道来,是大众最易接受的演唱类型。邓丽君对气声唱法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在本首作品演唱过程中,却并未过多炫技,仅在高音、长音时使用气声,来实现其演唱过程中对音色调整、强弱控制与咬字吐字时完整性的保持;邓丽君在运用装饰音时也毫无做作之感,换气的速度出神入化,在她的歌曲演唱中,一般是听不见呼吸声的。邓丽君的浅唱低吟、柔肠百转,迅速使人在脑中勾勒出了一幅思念心上人无法团聚的感伤画面。
王版《但愿人长久》是其“空灵”音乐风的代表作,虽借鉴了邓的气声唱法,但她运用了其特有的处理方式,使音乐风格依然别具一格。值得留意的是,王菲在处理这个作品时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演唱技巧,慵懒随意的演唱中使用颤音拖长音,借力假声把高潮部分一带而过,恰好这些都是王菲的金牌杀手锏,是她的各类音乐作品中的“常客”;王菲的音色特别,再运用早已融入骨髓的科学运气方法,在放松状态下依然使断句不露痕迹,收放自如。这首作品经王菲处理得虚无缥缈,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到访人间,冷眼看别离。
龚版《但愿人长久》糅合戏曲元素,把这首流行歌曲演绎得独树一帜,是标准的龚式唱法。龚琳娜在处理这首作品时把具狂野性的民族风情与古典色彩的声音相结合,旨在表现出词人苏轼醉酒后豪放豁达的心境,又兼备仕途失意、亲人离散的复杂情感。龚琳娜压低嗓音形成一种男子般的豪迈气质,整首作品声音看似是撕裂般挣扎,实则音韵饱满,句首与句尾的咬字都刻意加重,每次换气都使人揪心,最后运用连绵不断的高音来达到情感的宣泄。虽然龚版偏离了歌曲文本原来的情感方向,多数人并不认可,但是她超高技巧的演唱、独具戏曲特色的演绎方式俨然使这首作品成为最具另类色彩的一版。
由此可见,3种流行唱法版本《但愿人长久》建构的音乐画面都是不一样的,邓版柔情蜜意的思念、王版冷眼旁观的洒脱与龚版人话明月的倾泻,都没有跟歌曲文本意蕴构成绝对一致,但这并不妨碍听众对歌曲本身的理解。从歌词文本的解读到歌手的诠释再到听众的自身领悟,本身就经历了三次洗礼,作品表现出的多元化,正是流行音乐发展的根本动力。
综上所述,邓丽君、王菲、龚琳娜3位流行音乐歌手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在人声与配乐的关系方面,邓版水乳交融、王版各呈气象、龚版主次分明,分别构成了人间烟火的温情、超尘脱俗的雅情、粗狂洒脱的豪情三种音乐形态;在演唱风格方面,邓版柔情蜜意的思念、王版冷眼旁观的洒脱、龚版人话明月的倾泻,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音乐画面。我们在分析这3种流行唱法版本的《但愿人长久》时又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歌曲文本是音乐作品的根基,为演唱作品演绎意境提供了基础导向;配器编曲是音乐作品的骨架,为现代流行音乐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演唱风格是音乐作品的灵魂,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
流行音乐的发展随着现当代社会人们怀旧倾向的滋生与壮大,在单纯的新曲创作基础上,衍生了翻唱的潮流。一个流行音乐作品,从歌词文本到编曲配器最后到歌者演绎,需经过3次再创作,每一次的创作由于解读者的不同,对歌曲的领悟皆会产出不一样的结果,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作品深入骨髓的解剖与多元化演绎的可能性。据不完全统计,《但愿人长久》不同版本的歌曲就有19种,其中邓丽君原唱演绎版本又不下5种(除王菲、龚琳娜还有张靓颖、张学友等人都有翻唱),细分下来便可预见其庞大的支系,从而窥探到流行乐坛生机勃勃的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 杨玲.苏轼《水调歌头》歌曲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2] 周宝东.爱,是不能忘记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J].名作欣赏,2010(34):22-23.
[3] 文海良.两版《烟花易冷》的对比分析[J].艺海,2014(5):86-88.
(责任校对朱正余)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169-03
作者简介:朱思琪(1988- ),女,湖南湘乡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流行音乐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514);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
收稿日期:20150922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