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美人鱼

2016-04-13 06:04:40盛文强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鱼河伯山海经

盛文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较为可观的人鱼传说,与舶来的人鱼故事相映成趣。

哪本书的人鱼最多?

最为密集的人鱼形象来自《山海经》,比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郝懿行注曰:“查通奉使高丽,见海沙中一妇人,肘后有红鬣,号曰人鱼,盖即陵鱼也。”海上见闻的注入,使人鱼的形象不断丰富,而这些传说的源头,都指向了《山海经》,可见这部古书的辐射作用。《山海经》中还有人鱼、赤 、氐人、互人等人面鱼身的怪鱼,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鱼,这里的人鱼,指的应该是鲵鱼,即俗称为娃娃鱼的大型两栖动物,《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了人鱼的特征:“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

《山海经》中的人鱼形象多半来于鲵鱼,比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的“鱼妇”具有死后复活的神力,这可以看作是娃娃鱼的冬眠习性在神话中的反映。

河伯也是人鱼

在汉民族的神话中,河伯也是人鱼的形象,《尸子》载:“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博物志》亦载:“昔夏禹观河,见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所谓的河精,也就是河伯,是中国神话中的司水之神。

眼泪化成珍珠报恩的鲛人

《搜神记》中又记载了一种生活于南海的鲛人:“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鲛人故事也流布甚广,鲛人织成的“鲛绡”入水不湿,是难得一见的至宝,《述异志》称之为绞纱,而且价值不菲:“南海出绞纱,泉室潜织,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陆游《钗头凤》一词中说“泪痕红悒鲛绡透”,也是用的鲛人典故。鲛人哭泣的眼泪,则能化作明珠,被后世的野史津津乐道,《博物志》中甚至演化出了“鲛人报恩”的故事母本:“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四肢兼有的“海人鱼”

还有一种人鱼传说,似与“半人半鱼”的人鱼外貌大有不同,这种人鱼被称为“海人鱼”,是四肢兼有的海中类人生物,林坤《诚斋杂记》:“海人鱼状如人,眉目口鼻手足皆为美丽女子,无不惧足,皮肉白如玉,灌少酒便如桃花,发如马尾,长五六尺,临海鳏寡居多取养池沼。”这里出现的海人鱼,是一种与人几乎完全一样的生命体,几乎看不到鱼的特征,而且是“美丽女子”,所以沿海地区的单身渔民多抓来这种人鱼养在池沼里,以备不时之需。清代生物学家聂璜在《海错图》中也记录了与之类似的“四肢俱全”的海人鱼。至于海人鱼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个谜,海人鱼的记载多来自两广一带的民间传说,疑为南海鲛人故事的延伸。

中国人鱼恋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则《白秋练》,说的是鱼化为人,与人相爱的故事,与安徒生的故事最为接近。故事的男主人公慕蟾宫是商人之子,有文才,在船头吟诗,被白鲟精白秋练看中,几经波折,二人终成眷属。白秋练还保留着鱼的生活习性,隔三岔五需要所出生之湖的湖水浸泡,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于是慕蟾宫举家迁到了湖畔居住。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人鱼河伯山海经
传道·授徒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4
山海经夫诸
青年生活(2020年6期)2020-03-28 01:25:37
美国 西雅图 自认是人鱼的美人鱼社群
看世界(2017年4期)2017-02-24 18:54:49
巴西极品海蓝宝戒指
汽车生活(2016年10期)2016-11-16 16:33:16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5
樵夫和河伯
幼儿园(2015年19期)2015-12-01 04:30:59
《楚辞·九歌·河伯》疑点辨析
群文天地(2011年20期)2011-08-15 00:43:40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