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英”释义平议

2016-04-13 09:10:28杨晨林周掌胜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离骚落英落花

杨晨林 周掌胜(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1121)



“落英”释义平议

杨晨林周掌胜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摘要: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没有定论,主流的学者分别从“落花”说和“始英”说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落英”的不同理解。除此之外,也有几种别出新意、盛极一时但很快式微的观点。文章就主流的两种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平议,并从训诂学、版本校勘、佛经旁证和文学欣赏的角度论证“落花”说的正确性,得出“落英”是“坠落的花”的结论。

关键词:落英;落花;始英;《离骚》

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对这句话中“落英”二字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统的观点认为,“落英”就是“落花”,中学语文教材、《汉语大词典》及相当一部分学者皆持这一观点。

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落英”是“始开的花”。其主要理由是:首先,我国历代的词典和注疏资料都明确指出“落”有开始的意思。第一部词典《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落者,《诗》:‘访予落止。’《逸周书·文酌篇》云:‘物无不落。’毛传及孔晁注并云:‘落,始也。’落本殒坠之义,故云殂落。此训始者,始终代嬗,荣落互根,《易》之消长,《书》之治乱,其道胥然。愚者闇于当前,达人烛以远览。落之训死,又训始,名若相反,而义实相通矣。”今之《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在“落英”条下也收录了“始开的花”这一义项。其次,从文学审美角度言,只有将“落英”理解为“始开的花”才符合文章的意境。因为“落花”是最撩人伤怀的衰败景象,在陶渊明精心美化的理想生活空间出现如此凋敝的镜头,岂非大煞风景!也与《桃花源记》全文的意境和情调完全相悖。[1](P48)只有优美绝伦的“桃林盛景图”才能够吸引渔夫,激起渔夫“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浓厚兴趣。正如李金坤在《“落英”别解》中说,“若桃花纷纷飘落,怎能激起渔者‘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浓厚兴趣呢?”[2](P16)

第三种观点认为,“落英”的“落”通“络”,“落英”即“络英”,是一串串的花之义,“落英缤纷”意谓连缀、环绕在枝上的花朵,十分绚丽鲜艳。[3](P118)第四种观点认为,“落”当训为“下垂”,“落英”只有讲成“花儿垂(枝头)”,才与上句之“芳草鲜美”交相辉映,与本句之“缤纷”一词天衣无缝。[4](P59)这两种观点虽然别出心裁,但论据并不充分,缺少说服力,在学界产生的影响也不大,故本文不予置评。

我们赞同第一种观点即传统的说法。下面我们综合前贤时彦的论述,从四个方面予以简要阐述。

首先,从训诂学角度来看,《尔雅》确实将“落”解释为“始”,但《尔雅》是解释先秦词义的书,而陶渊明是东晋人,当时的“落”已经很少有“始”的意思了。“至少从陶渊明的诗文来看,落字已无始义。我们统计了一下,落字在陶集中共出现八次,除‘落英缤纷’一条不计外,其余七次均为坠落、陨落,无一可作始解者。”[5](P519)在陶渊明作品中,作“初始”义讲的词时或可见,如“初”“始”“新”等字,但找不到一处明确用“落”字来表示“初始”义的例子,这说明陶渊明在其作品中是不用“落”来表示“初始”义的。由此也可佐证“落英”不是“初始的花”。另外,从词语的运用上来看,“落”作“始”解,多指庆祝宫室落成,“落”与草木搭配时并没有“初始”之意。《说文解字·草部》:“凡草曰零,木曰落。”洪诚先生进一步认为:“凡落字用于草木,都是零落的意思。……凡草木之始,曰萌,曰稚,不曰落。”[6](P167)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因而“落英”只能是落花之义。

其次,从版本校勘的角度而言,《陶渊明集》在史上流传的版本较多,其中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刊刻的《陶渊明集》和元人鲁铨梓行的传为苏轼手书的大字本《陶渊明集》,“芳草鲜美”皆作“芳华鲜美”,更早的唐代类书《艺文类聚·果部上·桃》《初学记·果木部·武陵源》也皆作“芳华”。而采用“芳草鲜美”的今之通行本则出自元初刊刻的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明显较后。按照版本校勘的一般通则,当以较早的“芳华”为真,以后出的“芳草”为误,故当代学者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定“芳草”为“芳华”。况且茂密的桃花林下也不可能有“鲜美”的“芳草”,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就有这样的话:“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因此,我们认为“芳华鲜美”可能更契合陶氏原作。这样,陶渊明用“芳华鲜美”描写树上的桃花,用“落英缤纷”描写遍地的桃花,视角从树上移到树下,符合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芳华”与“落英”相互辉映,构成了美丽的桃林胜景。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落英”是落花的意思。

再次,同时期的佛经语料也能提供旁证。在当时的一些佛经中,“缤纷”一词往往跟“花”系联在一起使用。如北魏昙鸾《赞阿弥陀佛偈》:“天华缤纷逐香风,自然供养常不息。”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是时如来以神通力变彼火石悉为天华,缤纷乱坠堕佉罗坻,满山顶上圣人住处悉皆充遍,一切龙王莫不欢喜。”例中的“天华”即“天花”,跟“缤纷”搭配使用,描绘天花飘舞、缤纷乱坠的意象。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兴盛的晋末宋初,与佛门弟子时有来往,当时的佛教徒刘遗民、周续之跟他关系密切,合称“寻阳三隐”。因而佛教或多或少会对陶渊明产生影响。从语言上说,受佛经“天华缤纷”这种用法的影响,写出“落英缤纷”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能成为“落英”之“落”是坠落、飘落之义的证据。

最后,我们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加以探讨。针对一些人认为坠落的花有衰败之感的看法,郭在贻先生曾予以批驳:“为什么‘落英缤纷’就一定是‘一派衰败零落的景象’呢?为了证成自己的论点,便从文学赏析的角度对‘落英缤纷’四字随意地进行解释,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宋人欧阳修《采桑子》词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胡云翼注云:‘狼藉残红——落花散乱。这句承接前句,有欣赏落英缤纷的意思。’(《宋词选》页28,中华书局1962年版)可见‘落英缤纷’未必就不美,未必就‘大杀风景’。”[7](P85)郭先生所言极是,落花满地,也可以赏心悦目。看过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巨片《英雄》的读者应该记得影片中的一个场景,在一片金黄的落叶林中,两个身着大红衣装的女子在纷纷扬扬的落叶中执剑厮杀,画面美得惊艳!连落叶都能营造如此绝美的意境,更何况是落花呢!

其实,那种将“落英”释作“始英”的观点来自千年之前。“落英”一词较早见于屈原《离骚》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中“落英”与“坠露”相对,当是“坠落的花”之义。但自宋朝开始,就有学者在著述中将“落英”释为“初花”,如,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费衮《梁溪漫志》、罗大经《鹤林玉露》、蔡絛《西清诗话》、姚宽《西溪丛语》、周必大《省斋文稿》、史正志《史老圃菊谱后序》、吴景旭《历代诗话》和陈本礼《屈辞精义》等等。或许此说比较新颖,不少现当代学者的著作也认同这一观点,如,陈子展《楚辞直解》、王泗原《楚辞校释》、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和金开诚《屈原集校注》等,至于持此观点以博眼球的文章更是举不胜举。

对于宋人的臆说,明胡应麟、汪瑗、清蒋骥、周拱辰和焦循等皆有针锋相对的批驳,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游国恩与钱钟书等亦有详考,其中尤以游国恩和钱钟书的论述最为详尽精辟。游国恩在其主编的《离骚纂义》中首先列出20多家争议较大的注解,然后予以分析道:“此二句坠露、落英,本为对文,词旨显然,无待深求。自孙奕、洪兴祖泥于秋英不落之成见,于是纷纷异议,百喙同声,在彼辈或自矜创解,而不知高叟说诗,初非作者本意也。且古人诗赋,用《离骚》落英字,亦未尝有训落为始者,如左思《蜀都赋》云,敷蕊葳蕤,落英飘飘;又如刘琨《重赠卢谌诗》云,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一则以飘飘状零落,一则以陨对落,非皆坠堕之义乎?夫屈子之文,凡言草木多矣,虽所喻或有不同,亦岂有宋儒格物之意哉。”[8](P109)游先生的论述充分有力,针对性极强。钱钟书也曰:“‘落英’与‘坠露’对称,互文同训。《诗》虽有‘落’训‘始’之例,未尝以言草木,……若科以‘菊不落花’之律,天宫帝舍之琅树琪花更无衰谢飘零之理,又将何说以解乎?比兴大篇,浩浩莽莽,不构有之,失检有之,无须贵其如赋物小品,尤未宜视之等博物谱录。”[9](P588)钱先生从文义训诂和文体特征两方面加以阐述,有理有据。

综上所述,无论是《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还是《桃花源记》“落英缤纷”的“落英”,都是“落花”之义,“落”当为“陨落、坠落”的意思。

关于“落英”的争论之所以至今未休,就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地追求新意,摈弃了严谨的学术态度,牵强附会,不尊重作者试图传达的意图。正如郭在贻先生所言:“训落英为始花,作俑于宋人,蒋骥谓为‘强觅新解,殊觉未安’,可谓一语破的,再经游国恩、钱钟书两先生详征博考,其势如摧枯拉朽,宋人说之谬悠,自不待言矣。”[10](P94)另外,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列出对自己有利的例子与观点,而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一些对自己不利的甚至能反驳自己的例子,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良的风气,也是不严谨的一种表现。

由此可见,没有严谨的态度,只是为了“强觅新解”而进行的所谓研究是非常不可靠的,也是非常要不得的,必须引起大家的警惕。

参考文献:

[1]安治国,等.“落英缤纷”注释献疑[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李金坤.“落英”别解[J].九江师专学报,1996(2).

[3]胡从曾.论谐声字训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5(6).

[4]王启涛.“落英”新诠[J].古汉语研究,2000(2).

[5]郭在贻.郭在贻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洪诚.训诂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7]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郭在贻.郭在贻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责任编辑靳开宇]

Comment on Interpretation of Fallen Blossom

Yang Chenlin Zhou Zhangsheng
(Hang 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in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121)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is no final conclusion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llen blossom in Tao Yuanming’s Peach Blossom Spring. Mainstream scholars elaborat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in terms of Flower Petals theory and Just Blooming Flowers theory separately. Besides, there are some interpretations that are grand fashion for a limited time, but they weak quickly. This thesis reorganizes those interpretations and demonstrates the accuracy of flower petals theory from a variety of angles, such as exegetics, bibliology, contrast of sutra,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to conclude that fallen blossom is flower petals.

Key words:fallen blossom; flower petals; Just Blooming Flowers; LiSao

作者简介:杨晨林(1994-),女,安徽桐城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周掌胜(1962-),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训诂学和敦煌学。

收稿日期:2015-05-24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2-0068-03

猜你喜欢
离骚落英落花
七律 ? 落英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5:53:55
归来落花拂罗衣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离骚》审美意象分析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
落英的婚事
唐山文学(2015年4期)2015-11-17 10:11:14
落英
落英缤纷
牡丹(2015年11期)2015-05-30 10:48:04
落花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