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兰,刘晓姝,黄雪英,朱友荣,张小兰,汪丹凤,彭丽云,郭建明
(江西省儿童医院PACU,南昌 330006)
流程再造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运用
刘华兰,刘晓姝,黄雪英,朱友荣,张小兰,汪丹凤,彭丽云,郭建明
(江西省儿童医院PACU,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高效、安全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以保障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2025例危重症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原有院内转运流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实地调查,找出医院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细节。根据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细节,进行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制定完善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图。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2700例危重患儿为试验组,采用再造后的院内转运流程。比较转运意外发生情况、转运行为的规范性,评估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结果 2组均无一例意外受伤(跌倒、抓伤、坠床)。试验组输液管堵塞、回血,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途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处理和沟通不到位引起投诉或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务人员转运行为的规范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均≥90%。结论 流程再造使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更符合高效、安全的标准,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护理质量。
危重患儿; 院内转运; 流程再造
转运是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环节,存在一定的风险[1]。院内转运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影响危重症患儿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影响患儿救治成功率,影响医患关系,产生法律纠纷。徐卫容等[2]报道:常规转运过程有80%存在转运安全问题,心肺并发症、投诉纠纷、管道脱落等发生率达54.5%。因此,对原有转运流程进行再造,建立更高效、安全、标准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对推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护理的发展和提高院内转运护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西省儿童医院在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危重患儿院内转运中应用再造后的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病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实地调查,共2025例,其中男1518例,女507例,平均年龄(3.8±3.4)岁,用原有转运流程;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危重患儿院内转运的病例为试验组,共2700例,其中男2011例,女689例,平均年龄(3.4±3.1岁),采用再造后的转运流程。2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分别从急诊科危重症患儿转运至PICU、普通病房(手术室)危重症患儿转运至PICU 2条路线的转运前准备、转运过程病情观察与处理、转运后的交接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实地调查,找出医院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细节。
2)根据医院院内转运现存在的问题细节,进行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制定完善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图,在原有转运的流程上进一步完善转运前的病情及风险评估,患儿的预处理,药物、用物的准备更全面。强调在接通知可以进行转运患儿前再次核对转运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无误后再进行转运,到达目的科室后患儿的交接比以前更详细,需填写危重患儿转运交接记录单,并双签名。
3)采取面授讲课、模拟演练等培训形式,重点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转运行为的规范性培训,保证患儿安全。
4)运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本院(急诊、普通病房、ICU)共120位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55位患儿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1)转运意外发生情况:病情变化观察与处理的及时性;输氧管、气管插管脱出;输液管、各种引流管脱出或堵塞;意外受伤、跌倒、摔伤、抓伤;投诉与纠纷等。
2)转运行为的规范性:病情及风险评估,与家属沟通情况,通知目的科室,物品、仪器、药品准备情况;医护人员、患儿准备情况,到病房的病情交待情况等。
3)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2组患儿转运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2组均无一例意外受伤(跌倒、抓伤、坠床)。试验组输液管堵塞、回血,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途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处理和沟通不到位引起投诉或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医务人员转运行为的规范性比较
试验组医务人员转运行为的规范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患儿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患儿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均≥90%,详见表3—4。
表1 2组转运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表2 2组医务人员转运行为的规范性比较
表3 医务人员对再造后的转运流程满意度的调查 n=120,例
表4 患儿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n=55,例
流程再造也称业务流程再造或作业流程重组,是指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以流程为改造对象,对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流程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有价值的结果,以此对流程重新设计,从而获得绩效的巨大改善[3]。对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再造而言,就是以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理论为指导,以患儿安全为核心,以流程导向为目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运用现代人文手段,通过建立起规范、严谨、有序、创新、完善的流程,对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加以改造,它填补了原本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的不足,消除了影响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安全隐患,整合删减原来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的弊端,提高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安全、杜绝转运意外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建立规范、严谨、有序、创新、完善的流程是提高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成功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原有流程问题存在的各个细节的修改、完善,进行行为规范培训,转运过程2组均无一例意外受伤(跌倒、抓伤、坠床),试验组输液管堵塞、回血,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再造后的流程可减少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
规范转运和交接流程,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加强了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减少了意外和纠纷的发生,有利于规范医、护、患三方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行为、权利、责任及义务[4]。危重症患儿年龄小、病情不断变化且非常复杂,转运途中虽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如果转运前准备不充分、转运过程病情观察或护理不到位,转运后交接不清楚等不规范的转运行为,都可能对患儿者病情不利,影响患儿的安全,引起病情变化,降低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原有流程存在的问题:1)评估不到位:未正确评估病情,把握转运指征,如患儿处于濒危状态,未进行抢救就进行转运;2)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如呼吸困难患儿转运未准备气囊、面罩、吸痰器,心肺复苏后转运未准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3)与家属沟通不到位:未与家属沟通或与家属沟通不清楚;4)未及时通知目的科室:通知时间太晚,目的科室未做好接诊准备,患儿就已到病房;5)患儿早已到病房,转运科室未填写病历或书写病程,电脑信息迟迟未办理转科或入科手续;6)转运人员资质不够、人员不足;7)转运处理不规范:转运前预处理不完善,如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各种管道的固定等;转运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处理,输液管道未妥善放置,有回血、阻塞现象;转运后医务人员交接信息不清楚或不全面就离开病房。本研究重点对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原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再造后流程的相关知识、规范的转运行为,以及不规范的转运规范可能对患儿造成不良后果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培训,取得了满意效果,解决医务人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形成了规范化的流程,有效地减少了转运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避免了时间和人员的浪费,可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医务人员转运行为的规范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流程再造对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有正面影响,危重患者的转运流程进行再造能够提高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5]。本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患儿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均较高。院内转运流程再造后合理、规范、高效、有序、完善,能保证患儿安全。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再造,可降低院内安全转运的风险,保障患儿的安全,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保障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社会效益。完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的护理及评价体系是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转运工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挽救患儿的生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赵伟英,金静芬,王志娟.移动ICU的构建和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607-609.
[2] 徐卫容,李磊,林洪波,等.品管圈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9):665-666.
[3] 张桂萍,李丽.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9):153-154.
[4] 赵云芳,崔新霞,付印,等.关于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6):122.
[5] 李瑞艳,祁丽梅,宋久银.流程再造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6):68-69.
(责任编辑:钟荣梅)
2016-09-01
江西省卫计委普通科技计划立项课题(20155572)
R472.2
A
1009-8194(2016)11-0082-03
10.13764/j.cnki.lcsy.2016.1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