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嘉裕
加快推进温江区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育工作的思考
伍嘉裕
本文的“新市民”主要指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而出现的新兴群体。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新市民”主要包括三类群体:一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包括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或“流动人口”;二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拆迁安置居民以及城市下岗人员、“城中村”居民等;三是通过其它方式转移至该区域的群体,如正在兼职的异地在校大学生等。本文思考的重点在于成都市温江区本地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未成年子女。
全区现有失地农民8.4万人,农村劳动力10.47万人,这类人群主要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较低
新市民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其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很难快速与其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
(二)就业技能创业能力较弱
新市民过去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仅掌握以农业技术和家务劳动为主的单一技能方式,就业创业观念薄弱,对就业创业方向缺乏定位,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模糊,就业创业愿望低。
(三)法制意识维权能力较差
新市民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法律观念相对淡薄,接受和感知的法制知识培养相对较少,遇到利益诉求时信访不信法,依法表达诉求的意识较弱,能够知晓和运用法律知识维权的能力较低。
温江区人社局结合温江区实际情况,以构建“四大要素、三个结合、五种项目、五种模式、一项计划”的“43551”培训体系为目标,发挥镇街的主体作用,强化部门联动,使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新市民的就业观念得到转变、职业技能得到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在全社会形成“一专多能、崇尚就业、成功创业”的局面。主要做法如下:
(一)整合四大要素,夯实技能培训基础
摸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以温江区114个村(社区)为前沿阵地,以“八本台账”为调查依据,分期分组,进村入户,开展需求大调查,建立需求台账,并进行数据适时更新;以三大产业园区为基础,以重点产业为走访对象,实地走访,开展企业培训需求及技能人才需求大调查,建立定期联动机制;以人力资源网络系统为端口,动态收集社会各类群体的培训就业需求,建立数据库,录入和更新需求信息,进行数据化管理,将需求信息转化为需求资源。各镇街利用需求资源,根据培训对象层次,培训工种、培训等级、时间长短、就业需求等分类,制定了多层多类、切实可行、精准服务、注重实效的培训计划。
打造平台,布局培训点位。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多功能培训中心、培训室、培训点的“1+10+N”多层次平台布局。强化学校培训平台的提升,完善职教中心教学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区内12所高等院校教育硬件优势,强化校内实作场所、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建设,形成“1+12”院校平台布局。加强企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带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镇(街)居家灵活就业实训点位的发展,形成各实训基地相互促进,共融共通的实训基地分布。通过各类培训平台的整合,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点位发展格局。
调动师资,壮大培训队伍。吸引专业教师、利用社会培训机构教师资源、激发行业能手潜能、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培训团队等参与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多种方式调动各类师资资源,形成多专多能共同促进的培训教师资源库。
收集课程,建设理论资源库。根据新市民培训需求及热点行业需求,收集现有成熟的专业课程资源。对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培训课程资源,形成低中高“三级一体”明确化的课程清单。
(二)强化三个结合,突出技能培训针对性
一是与高等院校相结合;二是产业特点相结合,加大对现有产业人才培训力度;三是与个人需求相结合。
(三)实施五种项目,丰富技能培训内容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开展职业素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开展特殊工种培训,提升就业品质;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开展学历晋升教育,完善技能人才结构。
(四)运用五种模式,拓宽技能培训途径
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互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互补充;网络培训与实地培训相互支撑;理论培训与实作培训相互提升;技能培训与素养培训相互融合。
(五)启动专项计划,培养打造“温江工匠”
围绕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目标要求,以现有的“温江花工”“涌泉月嫂”“永宁护工”“寿安绣娘”“公平物管”等传统劳务品牌培训为基础,各镇街继续开展并不断思考品牌发展方向,对口引进专业培训机构入驻,开发“一镇一品”项目。在不断推进品牌培训基础上,结合品牌发展方向和技能劳动者特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形成初、中、高梯度培养体系,培养打造初、中、高级“温江工匠”。
(作者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