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楠 迟晓栋
(黑龙江省明水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明水 1517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王海楠 迟晓栋
(黑龙江省明水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明水 1517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猪呼吸道传染病。因本病血清型较多,各血清型之间缺乏很好的交叉免疫保护力,故其诊断与防治都较为困难,近几年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本文重点在于阐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和综合防治,进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和帮助。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综合防治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胸膜肺炎,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呼吸系统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为特征,是被国际公认的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给集约化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极易暴发流行;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兴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增高。以往虽然仔猪发病率较高,但病情一般不太严重,死亡率也较低,现在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不少中小型养殖户,断奶后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在气候突变、分群、变换饲料等产生的应激因素下,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常常造成大批仔猪死亡。
(2)规模场发病率增高,隐性感染成为疾病再次暴发和流行的潜在传染源。近年来,随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异地引种交易和长途运输频繁,造成许多携带病原的隐性感染猪(如种猪)带菌异地传播,导致该病在一些猪场大面积流行;同时,由于规模猪场饲养密度较大,隐性感染严重存在。如在初次发病猪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趋向缓和,但隔一段时间后又可能暴发流行,病愈猪或隐性感染猪则成为带菌者,是疾病再次暴发和流行的潜在传染源。
(3)混合感染居多,防治难度加大,造成巨大损失。冬春季节由于气温较低,许多养殖场为了保证猪舍温度,而忽视了通风换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最容易诱发该病。而呼吸系统疾病一般都有易发难治,且极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的特点。当前临床上有70%左右的病例经常与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支原体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从而加重病情,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个别猪只无任何先兆而急速死亡,随后疾病在敏感猪群中快速传播。一般病初体温高达41.5℃以上,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并有短期的下痢与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心率加快,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使病猪的鼻、眼、耳及后躯皮肤发绀;继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常站立不安或呈犬卧姿势;临死前体温下降,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液体。病猪一般于出现临床症状后24~36h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在同一猪群或不同猪群内许多猪发病,病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较严重的呼吸障碍症状;病猪多卧地不起,常呈犬卧或犬坐姿势;由于心衰血流不畅而致耳、鼻、四肢末端发绀,有时口流泡沫,有时鼻腔流血,通常于发病后2~4d内死亡。若病初症状较为缓和者,能耐过4~5 d以上,症状逐渐消退,常可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此时病猪体温不高,发生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病程可持续较长时间。
(3)亚急性或慢性型。多在急性期后出现,常由急性转变而来,或低剂量感染病菌也可呈现亚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不高或略高,食欲不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呼吸。若环境良好,无其它并发症,经过数日至l周则可耐过,但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成为危险的带菌者。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很多亚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它病原微生物侵害或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发展为急性病例,使临床症状明显加剧。
(1)最急性病例,眼观患猪流有血色样鼻液,气管和支气管腔内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炎病变多发生于肺的前下部,而不规则的周界清晰的出血性实变区或坏死灶则常见于肺的后上部,特别是靠近肺门的主支气管周围;肺泡与间质水肿,淋巴管扩张,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2)急性病例,可见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切面见大理石样的花纹;间质充满血色胶冻样液体,肋膜和肺炎区表面有纤维素物附着,胸腔有混浊的血色液体。
(3)亚急性病例,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常于隔叶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结节,其周围有较厚的结缔组织包绕,肺的表面多与胸壁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1)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严格实施引种检疫,杜绝病原传入传出。未发病地区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引种应来自于非疫区无病猪场,并严格实施引种检疫,引入后须隔离观察,补注疫苗,经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以杜绝病原传入。对已污染的猪场,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制定药物防治计划,逐步建立健康猪群。
(2)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条件,减少应激反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密度,注意通风换气,搞好温湿度控制,强化日常消毒卫生工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对预防该病十分关键。
[1] 曾元根.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和治疗[J].动物医学进展,2003,24(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