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玉/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闫鸿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细粒棘球绦虫在非洲的流行现状
刘有玉/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闫鸿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hydatidosis; hydatid disease),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肝、肺等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球以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细粒棘球绦虫呈全球性分布,几乎在所有大洲都有病例报道,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危害,仅中亚地区就有2.7亿人遭受本病的威胁,估计全球患者达300万之多,每年诊断出的新增病例达20万人。家畜感染数目达数千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9亿美元。本文对细粒棘球绦虫在非洲国家的流行分布、动物宿主、流行现状等进行简要综述。
非洲大多数国家都有细粒棘球绦虫发生的记录,早在1995年和1997年就有多篇关于该病流行病学方面的综述发表,近年来有更多的综述和病例研究的报道。
1.地理范围。根据以前和最近的报道,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细粒棘球绦虫在犬、家畜和人类呈地方性流行,其中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等国家。
2.动物宿主、传播周期和细粒棘球绦虫流行株。该寄生虫主要是在一个与人类关联的循环型传播,循环中主要涉及犬(包括大量饲养犬群和流浪犬)和各种家畜(包括绵羊、山羊、牛和骆驼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细粒棘球绦虫在犬群和一种或多种家畜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在已报道骆驼作为中间宿主的所有国家,骆驼在维持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野生食肉动物是主要的终末宿主,例如阿尔及利亚的金豺犬(Canis aureus)和埃及的狐狸(Vulpes rueppelli)。在非洲的北部地区流行的基因型主要是细粒棘球绦虫G1和加拿大棘球绦虫G6。2014年,在突尼斯开展了一项全面调查研究,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采集的174份棘球绦虫样品进行了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待检测的宿主动物检测到了细粒棘球绦虫狭义种,从1头骆驼检测到了G6基因型,第一次从马属动物(驴)、野猪和山羊检测到了细粒棘球绦虫和马棘球绦虫(E.equinus)。
3.具体流行情况。主要包括突尼斯和摩洛哥两个国家。
(1)突尼斯。2003-2010年,Lahmar等在突尼斯共检测了境内10 818头屠宰的反刍动物(包括3 913头牛、2 722只绵羊、3 779只山羊和404头单峰骆驼),结果发现,这些家畜对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别为:绵羊16.42%、牛8.56%、单峰驼5.94%、山羊2.88%。
(2)摩洛哥。在摩洛哥,为了掌握新的不同动物囊型包虫病的流行现状,Azlaf和Dakkak在2001-2004年收集了大量包囊的原头蚴和生发层组织,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共检查了2 948只绵羊、2 337只山羊、618头牛、482头骆驼和455头马科动物(包括325匹马、60头骡子和70头驴),这些剖检动物来自5个不同的地区:里夫(地中海沿岸和里夫的高山地区)、Loukkos(大西洋西北部平原地区)、中部(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地区)、中东阿特拉斯山脉和南部地区(为干旱和半沙漠地区)。由此得到的全国范围的平均囊型包虫病的患病率分别为:牛22.98%、羊10.58%、骆驼12.03%、马科动物17.80%和山羊1.88%。其中,阿特拉斯(Atlas)中部地区牛的囊型包虫病的患病率最高,达到48.72%,其次是Loukkos地区牛羊的患病率相对也很高,分别达到37.61%和31.65%。而这些动物的囊型包虫病的感染率分别为:牛56%、绵羊40%、骆驼20%、马科动物17.80%和山羊7%,其中Loukkos(牛85%和羊59%)和阿特拉斯(牛68%和绵羊45%)感染率比其他地区都高。
4.人类囊型包虫病。最新的数据表明,人类包虫病持续存在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埃及的感染程度较轻,其住院病例的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中小于1例。以社区为基础的超声检查显示,人类囊型包虫病在突尼斯和利比亚均具有惊人的高患病率,高达1%~2%。在利比亚开展的一项大范围(共检测了20 220人)的调查研究揭示了人CE的患病率为1.7%,相当于每100 000人中有1 676例病例。
1.地理范围。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多数非洲国家均有细粒棘球绦虫的相关记录,从萨赫勒地带(Sahel zone)一直延伸到南部非洲的国家和地区。
2.动物宿主、传播类型和流行的虫株。以前和最近的报道表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细粒棘球绦虫在终末宿主(犬)和/或家畜中的流行率有很大的差别,其中非洲东部属于高流行地区,包括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乌干达。非洲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细粒棘球蚴病的流行率明显较低,但也呈散发。
(1)流行的基因型。在非洲各地已经确定了多个细粒棘球绦虫虫株,即羊、牛、马、骆驼和狮子株。另外,在毛里塔尼亚还确定了加拿大棘球绦虫(G6/G7),在苏丹,流行的主要为加拿大棘球绦虫(G6),占98%,也存在少量E.ortleppi,约占2%。
(2)传播类型。涉及犬和家畜的生态上与人类关联的传播类型是最重要的方式,但也存在涉及多个野生食肉动物(豺种、鬣犬、狮子等)和野生反刍动物及猪的野生动物循环型。
3.具体流行情况。主要包括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和毛里塔尼亚五国。
(1)苏丹。在苏丹,1998年至2001年间,Elmahdi等对苏丹中部地区(Omdurman、Tamboul和Wad Madani)家畜(骆驼、牛、羊等)囊型包虫病的流行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屠宰场为基础共调查了8 205头(只)动物,其中骆驼242头、绵羊5 595只、牛23 698头,结果发现苏丹中部地区的感染率最高,其中骆驼的感染率最高(44.6%),其次是绵羊(6.9%)和牛(3.0%)。2002年,为了初步评估包虫病的公共卫生影响,Elmahdi等人使用便携式超声波扫描仪,对一个乡村(西瓦德迈达尼)周围60 km范围的近300位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位村民(0.33%)被感染。另据Omer等的报道,2001年5 月-2003年7月,在苏丹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开展的调查发现,细粒棘球蚴在家畜的感染率为:骆驼59%(466/779)、牛6%(299/4 893)、绵羊11%(1 180/10 422)和山羊2% (106/5 565)。
(2)埃塞俄比亚。在埃塞俄比亚,细粒棘球绦虫呈高度的地方性流行。Sissay等于2003年5月-2005 年4月,对该国北部地区(包括Alemaya、Harar、Dire Dawa和Jijiga等地区)多个屠宰场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细粒棘球蚴在绵羊的感染率高达68%(n=655),其中包囊寄生于肝、肺及肝肺共同寄生的比率分别是58%、27%和15%;而细粒棘球蚴在山羊的感染率也高达65%(n=632),包囊寄生于肝、肺及肝肺共同寄生的比率分别是55%、30%和15%,且四个屠宰场之间细粒棘球蚴在绵羊和山羊的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异。此外,2008年12月-2009 年3月,在阿瓦萨(Hawassa)市政屠宰场开展的调查发现,被检测的632头牛中有333头牛感染有细粒棘球蚴,感染率高达52.69%,其中,123头牛(36.9%)的包囊只长在肺,23(6.9%)头牛的包囊只长在肝,12头牛(3.6%)的包囊只长在脾,5头牛(1.5%)的包囊长在心脏,3头牛(0.9%)的包囊长在肾,而其他167头牛(50.2%)的包囊存在多器官感染。近期,Koskei等对埃塞俄比亚阿塞拉(Assela)、默克莱(Makale)和德布雷赛特(Debre Zeit)地区细粒棘球绦虫在牛羊和犬的流行现状进行了评估,这3个地区代表了不同的农业生态模式。结果发现,这3个地区牛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3.4%、23.3%和10%,羊的感染率分别为4.2%、6.8% 和5.5%,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0%、20%和33.3%。
(3)肯尼亚。在肯尼亚,研究囊型包虫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该病呈地方性流行,但主要集中在两个独立的区域,图尔卡纳(Turkana)和马赛地(Maasailand)。这2个地区是众所周知的人类囊型包虫病在非洲的高发区。Buishi等对肯尼亚图尔卡纳北部地区的终末宿主进行了调查,共剖检了42只流浪犬,并利用粪抗原-ELISA方法对161只家养犬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14只流浪犬感染了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达33%,平均荷虫量为540,其中最少的荷虫量为2,最多的为4 080;41份犬粪样品为粪抗原阳性,感染率达到26%。
2014年,Mbaya等人首次报道了肯尼亚中部到东北部地区家畜的囊型包虫病流行现状,共对7 831头家畜尸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囊型包虫病感染率为:牛1.92% (n=4 595),骆驼6.94%(n=216),山羊0.37%(n=2 955)和绵羊4.62% (n=65)。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RFLP-PCR)对284个收集的包囊进行了种或基因型的鉴定,结果表明有258份样品分别能鉴定到细粒棘球绦虫狭义种(E.granulosus sensu stricto)(n=160)、E.ortleppi(n = 51)和加拿大棘球绦虫(E.canadensis)(n = 47)3个种或基因型。2014年,Kagendo等也对肯尼亚地区棘球绦虫在野生哺乳动物的流行现状进行了调查,主要收集了肯尼亚6个不同保护区(梅鲁、内罗毕、西察沃国家公园和东察沃国家公园、桑布鲁国家保护区和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野生食肉动物的832份粪便样品,主要涉及狮子、豹、斑鬣犬、野犬和银背豺等,结果表明,38份粪样品中检测到棘球绦虫虫卵,分别为E. felidis(n=27)和细粒棘球绦虫狭义种(n=12),且有一份粪样品中存在以上2个种或基因型。
(4)乌干达。在乌干达的莫罗托区,于2007-2008年开展了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对327条犬(其中包括186条家养犬和141条流浪犬)的检测发现感染率高达66.3%,且感染率与季节、犬的年龄等均有关系,流浪犬的感染率和荷虫量相对较高。
(5)毛里塔尼亚。2011年,在毛里塔尼亚,对1 227只流浪犬进行了剖检,结果发现有172只犬感染了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4%。同时对6 229头骆驼、1 657只羊、632头牛也进行了检测,感染率分别为30.1%、5.5%和6.5%。
4.人类囊型包虫病。大量超声检查证实在一些特定地区的人群中囊型包虫病的患病率很高,例如1985-1987年,在涉及4个国家(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半沙漠地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共检查了不同民族的18 565人,平均患病率为1.8%,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患病率介于0~5.6%。高患病率也存在于肯尼亚东北部的图尔卡纳(Turkana):1983年以前约为7.5%,在实施控制措施十年后的1992年为3.1%。Mbaya等人于2014年首次对肯尼亚中部到东北部地区的调查发现,人囊型包虫病的流行率较低。1996年,对埃塞俄比亚南部的3 224人进行了筛查,结果发现16人患有囊型包虫病,感染率为0.5%。在毛里塔尼亚,根据在努瓦克肖特(Nouakchott)国家医院诊断的病例数,1996-1997年,囊型包虫病的年发病率估计为每10万人1.2例。根据最新的研究,在毛里塔尼亚的努瓦克肖特医院,对24例人囊型包虫病病人开展了手术治疗,其中有50%的包囊存在于肺,33%的包囊存在于肝,17%的发生于其他位置,对应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1.2例。
已有的报道表明,棘球绦虫在非洲大多数国家都有流行,在部分地区呈高度流行,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非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不断重视,可能有更多流行区域被发现。随着全球对该包虫病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病将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略)
郑 重 启 示
《兽医导刊》的广大读者:
最近有不法分子冒充本刊编辑部以发表文章为由骗取 “版面费”,并且出具假冒的用稿通知。本刊在此郑重提醒广大读者,《兽医导刊(上)》未与任何代理公司合作,如需投稿请直接将稿件发送到本刊的投稿邮箱(sydk2007@263.net),由本刊编辑部进行审稿,如稿件符合本刊要求,将在三个月之内安排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用稿通知在定版(每月10日)后发布在中国执业兽医网(www.zgzysy.com),作者可登陆查询。一经录用,本刊会向作者寄发稿费和样刊。如收到任何以本刊名义发出的“约稿函”以及要求缴纳版面费的通知请先致电本刊编辑部(010-59195153)咨询,谨防上当受骗。
《兽医导刊》编辑部
201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