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勇为+孟强
续志中人物的收录标准和范围 一、关于人物收录标准。1.中国编史修志的惯例是“生不立传”主张“盖棺论定”。二轮修志也是这个做法。但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和有重要社会地位的在世人物需入志,不以“传”命名,另取为“人物名表”“人物简介”或“人物事略”。2.把握人物入志,首先要确定人物的录入标准。(1)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教文卫类等各界的杰出人物。(2)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业绩、知名度高的社会人士、企业家。(3)具有特殊贡献的人物。(4)具有代表性的非公经济代表人物。(5)见义勇为英雄,及曾经当选中共中央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获得市、省部级以上各种表彰人员、博士生等。(7)具有代表性已定论的有教育意义的反面人物。3.收录人物入志以正面人物为主,倡导正能量,兼收反面人物。4.做好补遗工作。5.关于客籍人物入志问题。我们坚持以收本籍人物为主,同时兼收客籍人物的原则。6.图片的收集。人物的撰写当中可以收集人物图片,在人物志中配以照片,一是可以丰富资料,提高志书的质量和使用,二是以便后人缅怀。二、关于人物的写法。人物传记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卒年月、籍贯、一生的任职及主要成就。写人物简历的同时写出人物的事迹言行、重要典型细节,以事系人,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及特点。对人物的表述中,要有一颗平常心,以对他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秉笔直书,事迹力求真实可靠、准确,实事求是,要用具体的活动事迹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事实来叙人,切忌用词浮夸,随意评判。在人物的排列中,一是按生卒年顺序排,这种方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人物人物传记中。二是按人物的重要程序排,主要应用在领导人名录及人物名表中。三是按卒年顺序排,主要应用于人物名录中。
(六枝特区史志办《史志林》2014年 第1期)
胡巧利谈二轮志书政治综述编纂?摇一、设置政治综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1.从方志学科的学理层面来看,设置政治综述是志书加强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地方志的整体性取决于地方志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而存在的意义。编纂地方志书,一方面要反映全志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要反映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部类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体现各分志的独立性,做到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在政治部类之首设置政治综述,就是要在比分志更高的结构层次上,把握记述断限内某一行政区域政治领域的基本面貌,并揭示政治部类统辖下各分志之间的联系,加强政治部类的整体性,使政治部类自成系统,为全志的整体性奠定基础。所以,设置政治综述正是加强新方志整体性的内在要求。2.从编纂实践层面来看,设置政治综述是弥补政治部类分志缺陷的现实要求。政治部类分志存在种种不足,有些可以通过调整分志内部结构得到解决,而有些问题,如政治变革、政治运动、涉及全局的重大决策措施等,则迫切需要在超越分志的结构层次上加以解决。设置政治综述正是适应了这种现实需求。二、第二轮志书政治综述记述重点的构想。政治综述是对地方政治发展面貌的概括反映,重在揭示发展脉络和特点,所记内容源于各分志,又要高于各分志,尤其要揭示各分志的联系。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综述中设置专章加以集中记述,可以更好地反映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进程、广度和深度,并能较好地彰显时代特点。二是地方政治决策。政治决策较之重大决策、重要决策,其内涵更加明确。地方志所记的决策,是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等政治管理主体制订的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所以名为“地方政治决策”比较合适。三是施政纪略。施政纪略从政府志中分离出来,归入政治综述,与地方政治决策前后相继排列。既可以完整地记述一项决策的诞生、发展和实施结果,注重决策与施政的联系;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四是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是第二轮志书记述时限内具有时代特色的重要政治内容,也是全局性、综合性事物,如果仅在人大、政府、公安、检察、审判、司法等相关分志中记述,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相关分志中加以浓墨重彩的记述,同时在政治综述中加以宏观反映。三、第二轮志书政治综述编写应注意的问题。1.处理好“横”与“竖”的关系,遵循横分门类原则。2.处理好“综”与“分”的关系,坚持宏观记述。3.处理好“述”与“论”的关系,做到论而精当。
(《中国地方志》2014年 第3期)
俞富江谈篇目设置创新 一、篇目设置创新的前提:更新三个观念。1.准确理解志书的功能定位问题。按照行政区域范围分门别类地记述一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历史人物等综合性、资料性著述,注重于反映较长一段时间内事物兴衰起伏、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趋势,价值重在历史认知上,它具有较强的存史功能。地方志的篇目设置必须突破年鉴的框架模式,真正从志书作为存史、资政、教化的定位出发,从社会和读者对读志用志的需要出发,灵活的设置篇目,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做到“横不缺项,纵贯详记”层层统属,归于一体。尤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人新事、大事要事,更要详记。2.树立服务大众的思想。编纂地方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地方志的价值取向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志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3.报喜也报忧,客观反映。地方志要破除那种只记述成绩,不记述失误与不足的片面现象。二、篇目设置创新的原则:处理好两个关系。1.处理好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在地方志规范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志书在篇目设置上求新求特,追求个性。篇目设置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突出自己的个性。篇目中体现个性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前置法”“升格法”“详记法”三种,使个性化得到更好地反映。2.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关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和新设能容纳新事物、新学科的篇目,要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善于归类调整、合并篇目设置。三、篇目设置创新重点:体现两个特色。第一,找准自身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地方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时期,应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体现地方行政特色,从资源优势中反映地方区域特色,从文化底蕴中张扬地方人文特色。抓住这些与众不同的内容,就能精心设计出突出地方特色、记述发展轨迹的志书篇目,志书篇目的个性才会显现出来。第二,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和时局的变化,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具有时代气息的热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当地实际出发优化篇目设置,用发展的现实去科学、合理地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使志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镜子”。
(《内蒙古地方志》2014年 第2期)
钟正刚谈续志上限应适当追溯历史 一、贯通古今是历代修志的传统做法。历代编修的各类志书,基本上都是溯源循流,从事物的发端记起。不论是一统志还是郡县志,不论是首轮志书还是续修志书,基本都是如此。二、续志适当追溯可保持与前志的有机衔接。续志内容重点是记述改革开放,但必须简述本地历史演变的源头和背景,使阅者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貌,这样才能很好地与首轮志书相衔接,保持内容的连贯性。续志上限的追溯可以使志书的各部分内容能较好地与前志相衔接和照应,方法一是在总述中贯通古今,宏观记述一个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变迁,使其系统、清晰地反映当地地情;二是通过篇、章、节下的小序来衔接前志、承上启下,全面记述一项事业的发展历程。三、续志通过追溯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志书形式上有断限,内容上则应该因事上溯。对于需要追本溯源的,应当允许变通。上限向前延伸何时为好,根据事物的完整性而定,而不是一刀切。四、续志应有其本身的完整性。续志是独立的、完整的志书,其内容要求全面、完整。断限之内是志书记述的重点,但某些事的记述,可以追本溯源,适当突破上限。对一些能体现特色的地域风貌、自然资源、人文气息,还需进一步挖掘加以强化。五、续志的追溯应找准切入点。续志篇章在追溯中应找准时间的切入点。追溯方法,可从事物发端、源头记起,可从本地解放时记起。也可从改革开放记起,视具体事物的具体情况而定。
(《史志林》2014年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