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余雁
对视觉信息认知过程的探讨,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心理认知与行为规律,从而改进视觉信息设计。通过提出视觉信息认知流程的四个阶段,分析并揭示受众在视觉信息设计传播任务时及认知过程问题,为视觉信息设计提供认知依据。本文从视觉信息与传播的本质出发, 研究了人对于视觉信息的认知过程, 论述了视觉信息传播与视觉信息认知过程的关系, 对于研究视觉设计艺术传播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视觉信息设计传播
日本世界设计大会在l960年提出:“visual communication(视觉传播)是关于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的设计。”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也融人设计系统.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平面设计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它涉及的领域和工作形式勺其他领域相交叉,形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视觉传播的概念开始被提出,communication属于传播学词汇,包含信息传播、交流、沟通等内容。视觉信息设计传播这一名词的产生和认知是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的发展而不断出新的。
视觉信息设计传播是利用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的符号所进行信息传播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的接收者是传达对象。视觉信息设计传播的过程是设计者将思维与概念通过加工转换为视觉符号传播的过程, 但于对接收者来讲, 就是个相反的过程。
人们的视觉观察是非常复杂的,对其进行的研究也是多角度的。在视觉传信息设计传播的领域中,构成视觉信息设计传播的主要视觉信息设计的元素大概现象有:色彩、运动、空间、明度等,因此从以上角度对相应的视觉信息现象进行系统的了解是学习视觉信息传播的基础。
视觉认知过程
1.视知觉
具体而言,视知觉过程是一种积极地、主动地选择活动,视觉思维理论是阿思海姆所发展出来的视觉心理学的一个独特系统,他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实验分析,发展出视觉思维理论。这一理论将视觉方式与思维方式画上等号,认为这是人的等同于言语或文字思维方式而存在的另一种思维方式——“视觉即思维”。现货思维理论从自己的角度,从根本上解释了一系列形式现象与关系,揭示了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并成为现代视觉形式研究的普遍性基础。
阿思海姆认为:“它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贡布里希也指出:“眼睛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仪器,它是为大脑服务的,而大脑必须具有选择性,否则眼睛就会对大量的难以把握的信息应接不暇。“看见”的过程总是包括寻找、比较、解释与忽略一些东西等活动”。知觉作为一个具有主动性与带有解释性的过程,是能够将局部和残缺的视觉信息,进行积极的修补和完善,并做出进一步的判断与选择。人的知觉在从基本生存需要向精神及审美行为的进化中,也发展出对视觉形式的选择与组织能力。视知觉这一词汇本身即是视觉与知觉的复合。阿思海姆直率的分析认为,人的知觉中先天就存在某种组织机能.即“完形趋向律”。如上文中介绍的那样,这种规律揭示了人们在从对象中产生知觉时,在一定条件下会自觉趋向简洁、单纯、均衡、完满等现象。
视觉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都属于感觉,感觉是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的,知觉则是由不同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的结果,是对感觉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为下一步的思维准备条件。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信息个别属性的反应,而人对信息属性的整体反应则叫做感知。信息的输入和感知几乎同时发生,用户对信息的感知过程是吸收信息的第一步。
对于同样的信息刺激,用户的信息感知程度并不一样。这种差异与信息用户自身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关,用户的兴趣、意志、精神、气质等方面同样对感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信息
服务者来,应该考虑其知识资源的内容是否符合用户的认知需求,如何吸引用户利用自身信息资源的注意力的问题,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效果。
2.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性质而产生的心理现象。认知是信息处理过程,并且是知觉、注意、记忆、学习、表象、思维、概念形成、问题求解、语言、情绪和个性差别等等有机联系的信息处理过程。
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关联的,共同存在于人的同一的心理领域中。皮亚杰指出,信息认知的过程就是以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为中介与客观环境之间进行同化、顺应,最终达到平衡的过程,也就是他所提出的心理图式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视觉信息的认知过程是受众者的视觉一直在被外界复杂多变的信息所吸引,而人们总能正确地做出选择、判断、识别、辨认、记忆等。这都依赖于人的视觉认知能力,大概归纳为视觉信息感知、视觉注意、视觉理解、视觉认知和视觉记忆这几个阶段环节中。
(1)视觉注意
视觉注意是指人们自己的眼睛被某个特定目标所吸引。注意的其中一个功能是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加工。
注意(noticing)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引起关注的原因可能是事物本身的特点,如新奇、对比鲜明、变化异常等客观因素,也可能是人的主观因素,如对当前任务的态度,当时的精神状态、兴趣、需要、知识经验等。对于注意的研究,是从信息的减少开始的。每时每刻我们的身体都处于大量的信息包围之中,但由于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许多信息有可能未被注意而被忽略掉。从信息吸收过程来看,选择性是注意的核心内容。选择性输入、选择性理解、选择性利用是信息用户认知行为的突出特征。用户的偏好、学历、工作需要、学习任务等都是其选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我们利用注意的选择性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信息服务工作中,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户的选择性行为有利于提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认知心理学把视觉注意理解为人类需要信息加工的容量有限,它来源于人们的心理智源。所以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注意”是属于一种“焦点的”或是一种“有选择的”。
视觉注意主动与被动这两种类别。主动的视觉注意是指人在有意识的行为作用下选择有目的的指向。例如看书时候对书本上文字的注意。为了寻找特定的事物而特意的注意。这些视觉注意都是人们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所为意识的强弱程度决定于注意力的程度。
被动的视觉注意是指人们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被动的注意某种事物。在相对稳定的视觉环境中突然出现不稳定的刺激效应所带来的视觉注意。
注意有一个很主要功能是帮助人在复杂的视觉环境中找到特殊的物体。被找物体的形式决定着寻找的难易度。
(2)视觉理解
人的视觉在接受外界光的信息传播给大脑而形成的信息后,视觉会在表面的感知中形成知觉活动。这种知觉活动相对于简单的视觉识别颜色与明暗度来比较是比较高层次的视觉理解活动,主要体现为图形识别方面。理解被认为是“人们选择、组织和识别观刺激内容,使其成为一种有有意义并与世界紧密相关的复杂过程”。有人用“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待”的比喻说明选择性理解对人接受新事物时的不同理解。选择性理解在艺术信息的接受中表现最为突出,甚至出现了受众在理解艺术作品时。把故事当成真实事件的情况。
理解是人脑利用原有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过程。大脑通过概念、抽象、判断、推理、想象和问题解决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对信息进行加工转换,产生新的心理表征。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理性认识过程,是大脑对感知得来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认知科学对思维的研究包括概念、推理、判断等许多方面。
研究表明人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心理上需要期望或图式作参照,帮助人组织信息。即人们往往依赖以住的经验与自己的期望来帮助自己“看”,分析所见对象。相对于视觉感觉而言,视觉理解涉及更复杂的因素,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对于视觉理解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让几个小孩子画出一个一元硬币,家庭条件贫穷的孩子会把一元钱画更大,由此说明钱对他们更加的重要,同时这种心理上的认识无形中也影响了他们对物体的认知。
(3)视觉情绪
人的情绪指人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应激和激动的状态,从而引发了人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所不易被自身控制。是人在认识和识别周围环境和客观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某种态度和感知。情绪和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联系的心理状态,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视觉情绪是指人的视觉在外界的刺激下所产生的情绪。而视觉情绪则体现在颜色的心理效应。实验证明颜色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行为。例如在绿光照射下人的听觉感受性提高;在橙黄色照射下感觉温暖等。情绪是复杂的思维活动,不仅涉及思维本身,还与受众所处环境,受众的感知、情绪等心理有关。
(4)视觉记忆
用户注意并感知信息后,必须对信息内容进行记忆,然后才能理解、消化和吸收信息。记忆是大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认知心理学家甚至把人的记忆称为“信息加工系统”。记忆包括对接受到的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三种不同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目前提出三种记忆形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视觉信息设计传播的目的就是使受众能够清晰有效的理解所传达的视觉信息,通过设计信息的引导,对信息留下深刻记忆,进而引发行为输出。
视觉记忆是指人不仅通过感觉器官在活动中感知当前事物,得到相关的信息,还要把这些信息输入大脑保存起来,在必要时当所感知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还能确认,并能按要求回忆起过去经历的有关事务。在离开了刺激物的作用之后,由于记忆,原来见过的视觉信息仍能在需要时再现和再认。
在视觉认知过程中,认知生理现象表现为“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这样两种功能,人在认知的短期记忆里面,就想一张软盘那样不断替换的。
短期记忆不是存储,它不是记忆和感觉被处理的地方。更准确地说,它不是感觉系统获得的信息或者从长期记忆中取出的信息的临时存放处。短期记忆是感觉和注意现象的组合。短期记忆是注意与现象的组合。一个就是由于这种“短期记忆”的特性,作为“长期记忆”的检索系统。因此人类就利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化、语言化、和文字化了的工具,来增强人们在视觉认知中残留记忆的可能性。而长期记忆,则是记忆的本能。文章也好,声音也好,想象也好,对其的视觉信息都需要认识,进行理解、进行分类、进行保存,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长期记忆。在长期记忆方面,在时间上虽然某些记忆也是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更多的却能在记忆中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在人们的记忆力也许是永恒的,或者说是根深蒂固的。究竟长期记忆能保持多久,还有有待于科学上的考究。
另一种视觉记忆是指把头脑中过去的视觉体验复活,重新得到体验,仿佛再次看到一般。对于这种视觉体验,个体的差异很大,记忆弱的人再次看到同样的刺激时只产生模糊的认识;而记区强的人则能回忆出当初刺激的全部信息。人类的视觉记区能力总体上相当强,实验证明在1100张照片中,被测试者在一天后能识别出其中的96%。
结论
对受众建立认知视觉信息设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面向视觉信息设计传播的过程。视觉信息认知过程是受众解读视觉信息设计传播的第一步,当受众接触某一信息或者某一信息作用于受众时,受众便会产生认知信息的过程。视觉信息传播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整个过程从视觉信息传播到认知行为过程反应,循环往复,是一个多系统交叉协同合作完成的过程。本文以视觉信息认知过程作为切入点,解析了视觉信息认知的整个流程,有利于设计师理解用户的心理认知过程与行为规律,从而更精确地定位用户对视觉信息设计的需求与期望。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王晶(1990-),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余雁(1961-),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