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 孙启江 武聪敏 白 璐中航工业西航基建技改部(710021)
如何有效控制建设工程投资费用
赵建军孙启江武聪敏白璐
中航工业西航基建技改部(710021)
摘要:针对某新建厂房在实施过程中的变更和签证问题,从施工图设计、审查和现场材料替换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采取细化施工图设计、细化节点大样、严格审核施工图、规范材料替换管理程序等措施,提升设计质量,控制材料替换,减少签证的数量,以达到控制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的目的。
关键词:细化设计;施工图审查;材料替换
近年来,建设工程项目决算费用屡屡超标,个别项目超过合同价的15%,甚至更多。从表1可以看出,设计变更的签证数量最多,材料替换的签证数量最少,但最大单笔和签证总金额最大。因此,提升建设工程施工图的设计质量、规范现场材料替换是控制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的关键,而材料替换则是核心。
表1某工程项目变更签证分析表
设计方面,加强各相关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增加施工图的设计深度,避免设计漏项、描述不准确等质量缺陷,从而减少设计变更。由于建设工程涉及的门类多、专业性强,对于某些专业的变更,项目经理很难确定其费用的增减,通过规范施工方材料替换工序,建立“先算后干”的工作制度,可有效控制工程变更签证的数量。
由于各专业之间提供的技术条件不完善,特别是建设单位指定的特种工艺生产线设备招标滞后,设备的安装技术条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给设计院。在土建施工阶段,特种工艺设备安装单位的技术员又不在现场配合,导致预留洞、预埋件等设计漏项。
1.1细化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的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控制:
1.1.1建筑平面图
1)经常受水浸湿或可能积水的地面,应按照防水地面设计,地面坡向积水点的坡度不得小于1%,地面下应做300~500 mm厚的灰土垫层。
2)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其门、窗、地面、灯具、插座、开关以及配套设施应作特殊处理。
3)安装在地坑内的设备,设备基础顶面与坑底地面的高度应考虑工人安装和维修的操作高度。
1.1.2楼梯间
1)楼梯间休息平台与外玻璃幕墙之间应设置防护栏杆、防水翻檐和防火封板。
2)屋面安装有冷却塔、空调等设备,该区间的楼梯应通至屋面,方便检修通行。
3)进入地下室的楼梯在室内的出入口处应考虑外部防盗、内部防灌水等措施。
1.1.3变电站
1)电缆沟上动力柜周边的间隙应采用钢盖板封闭。
2)±0.00以下穿墙预埋管道应做防水套管。穿墙管道的防水做法:金属止水环与管道满焊,管与管的间距大于300 mm,穿墙管线较多时,宜相对集中,采用穿墙盒方法[1]。
1.1.4结构部分
1)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净距△H/l=0.5~1。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或加固原有建筑物的地基,并保护原有基础不被暴晒或雨淋。
通常使用的垫层材料,其压力扩散角均小于30°。因此,新旧基础之间的净距不满足上述条件但上部荷载不大时,对于老黄土、硬塑粉质黏土和黏土,如果基坑开挖深度不大于5 m,最陡坡度可取1∶(0.25~0.50)。在基坑开挖后应抓紧施工,并尽快回填。
2)厂房空调末端机组的支撑钢架、综合管线支架应有施工详图。此部分为设施专业设备支座,非结构范畴,易被漏项。
1.1.5电气方面
电气专业处于建筑、给排水、采暖与通风等相关专业的下游,必须由上游专业提供技术条件方可设计。上游专业未提供技术条件必然会导致电气专业的漏项,从而增加设计变更。因此,电气技术员要主动向上游客户索取技术需求,确保施工图的完整。
1.2完善节点大样
技术员业务技能、校审把关不严等问题,容易使施工图细部构造设计不详,达不到施工要求。结合近年来施工现场遇到的问题,应从以下六个方面严格管理。
1.2.1建筑平面图
1)明确室内填充墙体的厚度、定位尺寸以及材料类型、标号、踢脚做法。
2)房屋外墙与内隔墙、边柱之间的间隙应采取防盗、防窥视等措施。
3)厂房大门坡道不应大于8%[2],以免车辆出入时所载物体滑移。行人出入口台阶的高度、宽度尺寸不应少于3级[3]。
4)重点房间进户门应安装防盗门,窗户应安装防护栏杆,并应配置安防监控、消防报警等设施。
5)配套设备基础定位尺寸和外形尺寸应标注完整、准确。与水有关的设备基础周围应设置导流沟,上铺格栅板。
1.2.2屋面平面图
1)屋面保温层上应设置水泥砂浆找平层,确保防水层下部的基层表面平整,黏结牢靠,踩踏时不易破碎。
2)上人屋面应设置保护层,女儿墙的高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1.2.3剖面图
1)屋面天窗窗扇上、下部位的保温、防水应有细部做法,泛水高度不小于250 mm。
2)阳台栏杆高度要满足“强规”最低高度要求。
1.2.4钢筋混凝土结构
1)厂房附楼楼层结构标高与建筑标高之间的关系,应考虑预埋管道的垫层厚度。现浇楼梯段第一阶踏步的结构高度应为踏步的建筑高度加上垫层的厚度,最后一阶踏步的结构高度为踏步的建筑高度减去垫层的厚度。
2)现浇板上开洞:当洞口宽度或直径不大于300 mm时,受力钢筋可弯绕通过,不必截断,不得事后凿洞;当300<b/ d≤1 000,且孔洞周边无集中荷载时,应在孔洞每侧设置2Φ8~2Φ12的附加钢筋;当b(d)>300,且孔洞周边有集中荷载时,或b (d)>1 000时,应在孔洞边加设边梁。
1.2.5钢结构
1)围护结构应与钢结构要有可靠的连接和抗震延性,并应防止“热桥”。
2)内隔墙应与钢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和抗震延性。锚筋的规格、数量、间距和锚固长度应描述准确、完整。
3)节点板外形尺寸、板间距、不等肢钢件边界至中和轴两侧的尺寸应标注完整。
4)金属板墙面在女儿墙天沟板檐口上部150 mm处应设置一道墙檩,用以固定内墙板。
1.2.6电气方面
施工图设计深度不足,只给出原理图,说明用词含糊不清,实际操作性不强。如:某厂房配电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施工图仅给出示意图,没有平面图,导致清单描述不准确,最终造成漏项。
2.1建筑部分
1)检查屋面平面图中不同标高处各屋面之间应设置竖向攀登的爬梯。
2)防爆间窗扇玻璃选用安全玻璃,门应选用防火门。
3)检查屋面通风排烟设施或空调新风管道外皮与天窗窗扇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窗扇的开启的要求。
2.2地基开挖换填平面图
1)明确厂房独立柱基础的开挖方式,便于机械化施工。
2)后砌砖隔墙基础宜从原基槽灰土顶面直接砌筑。后砌隔墙直接砌筑在地下室的顶板上,另一段直接砌筑在灰土垫层上。检查是否采取防止墙体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措施。
2.3钢筋混凝土结构
1)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检查钢筋混凝土柱柱身的预埋件、预埋位置。柱顶、柱脚以及牛腿处,用以安装系杆、金属墙板檩条、女儿墙短柱、吊车梁和上下柱柱间支撑。
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外柱,当窗下是柱间墙时,柱箍筋应全高加密。
3)当砌体女儿墙的高度大于0.5 m时,构造柱、压顶圈梁应按照抗震规范构造要求设置。
4)悬臂梁跨度大于2 m、梁跨度大于8 m或者承受设备、隔墙等较大荷载的梁,拆模强度应控制在100%。
2.4钢结构
1)检查山墙上门式钢架钢柱预埋螺栓的定位轴线是否在同一条线上。
2)核算基础锚栓保护层的厚度,确保它与基础受力主筋的间距不小于30 mm。
3)检查屋面、墙面檩条上的斜拉条起始位置:应从厂房屋架或钢架、厂房柱或墙架柱起头。
4)检查天窗上口应有固定天窗窗框的角钢。
5)检查屋面天沟:当采用钢制内天沟时,边檩应尽量靠近天沟;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天沟时,可取消端檩,以天沟板兼作端檩。
6)对于主厂房内的轻质隔墙,检查隔墙内部是否设置钢柱及其基础、钢梁,钢柱柱顶与屋面体系的连接,确保隔墙结构牢靠、整体平面稳定。
2.5电气方面
1)施工图设计系统与厂内系统不兼容,如安防、消防、电话、信息网络等。弱电专业的相关职能部门施工图评审不仔细,后期验收时提出本系统与现有系统不兼容,导致变更。
2)职能部门提出的管理功能不完善,如变配电站动力柜正面操作通道上铺设绝缘地毯等问题。
建设单位规范施工方材料替换工作程序,细化过程控制,建立“先算后干”的工作制度,避免施工企业个别材料采取低价投标,通过替换材料的手段套取资金。
1)在施工方申请材料替换时,专业技术员审核其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
2)在技术员确认后再送审核算费用的增减量,主管领导根据核算结果评定其经济适用性,决定是否采取。
3)如材料在市场上购买不到,施工方以大替小、以现场加工代替成品等,应明确费用不增加。
通过细化材料替换管理程序,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可有效地减少工程签证,避免相互之间扯皮,确保建设单位利益不受损失。
4.1签证内容
某新建厂房原设计主厂房1.20 m以上外墙选用双层压型钢板复合保温墙体,保温材料为40 kg/ m3的玻璃棉,内、外板采用厚度为0.6 mm的镀铝锌彩色压型钢板。考虑彩板厚度偏小,现申请将内、外墙板厚度改为0.8 mm镀铝锌板,增加盒状保温板。
4.2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施工方外墙板的投标报价为164.39 元/m2,价格偏低。
间接原因:施工方会同业主、监理先后考察已安装完成的外墙板、盒状板,导致业主提出要更换外墙板。
预防与控制措施:业主与设计院沟通,设计院回复内、外墙板强度不存在任何问题;施工方对投标报价负有全部责任,不同意替换材料。
4.3处理结果
不同意将内、外墙板厚度改为0.8 mm镀铝锌板。预算费用每平方米增加约98元,该厂房外墙压型钢板面积合计8 521.66 m2,避免发生费用约83.5万元。
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审查和现场材料替换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变更签证的数量和费用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以确保建设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投资费用的目的,也对今后建设工程提升施工图的设计质量奠定了基础,为完善变更签证的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雷志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38.
[2]赵冠谦.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0~16.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