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兰君/河北省邢台市兽医院
猪瘟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邢兰君/河北省邢台市兽医院
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可表现为急性、慢性、不典型感染的病程。急性型猪瘟的症状很明显,病死率极高。慢性型症状较轻有反复,病程相当长。感染猪瘟病毒的猪,抗病力降低极并易发其他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尤其是在寒冷、潮湿、冷热交替、气候多变等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副猪嗜血杆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继发或并发感染。如不及时控制可造成猪只大批死亡。现就一例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某养猪场,约200头猪,其中种母猪10头,断奶仔猪40头,未断奶仔猪50头,今年11月初购入100头断奶仔猪。新购入仔猪在购入1周左右后发病,表现体温升高,全身发红,食欲下降,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其中有的仔猪关节肿胀,跛行。在发病不到1周时间已经死亡16头仔猪,且陆续又有18头仔猪发病,1头母猪流产。曾用过安痛定、青霉素、链霉素、黄芪多糖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遂于2015年11月21日带病死猪来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剖检化验确诊为猪瘟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经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猪群突然发病,病猪精神沉郁,发抖,体温升高达40℃~42℃,食欲减退或绝食,全身发红,耳尖、臀部、颈部及四肢皮肤有紫斑,指压不退色。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跗关节肿胀,跛行,背毛粗乱,个别猪眼睑皮下水肿。通常发病2~5 d后出现死亡,个别猪突然死亡,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共剖检4头病死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膀胱黏膜出血。肾表面有出血点,脾脏表面有出血点和绿豆大小的暗紫色的出血梗死。回盲瓣、盲肠及结肠黏膜有扣状溃疡。3头猪心包积液、胸腔、腹腔和关节等部位出现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1头病程较长的死猪,可见心包与心脏、肺与胸膜粘连,整个腹腔脏器包括肝、脾与肠道等发生粘连。脑膜充血,脑沟中有浆液性渗出物。心包由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呈现“绒毛心”。切开肿大关节,有淡黄色液体流出。
1.取病死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脾组织作涂片,用荧光抗体处理后,再用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细胞呈亮黄绿色荧光。
2.细菌学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无菌操作采取病猪的心包液、脑组织、关节液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球状、长丝状的菌体。
(2)无菌采取病猪的心包液、脑组织、关节液、浆液表面的纤维渗出物等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兔血琼脂、巧克力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48 h后,可观察到仅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长出针尖大小、无色透明、光滑湿润的菌落。挑取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球状、杆状、长丝状等多形态短小革兰氏阴性杆菌,多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排列,与直接涂片镜检的结果相同。另挑取该菌落接种于兔血琼脂平板上,再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点种,呈现“卫星生长”现象。
(3)生化试验:将分离到的纯培养菌株分别接种于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乳糖、蛋白胨、山梨醇、甘露醇、尿素酶生化鉴定试管内,每个试管中加入1µL 0.3%NAD(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置于37℃恒温生化培养箱内培养24 h,观察生化反应结果,分离到的菌株能发酵蔗糖、麦芽糖、葡萄糖,而蛋白胨、山梨醇、甘露醇、尿素酶生化反应为阴性,不能发酵分解乳糖、甘露醇。
通过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猪瘟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舍内保持通风干燥。平时饲喂全价饲料,增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猪群抗病力。
2.对发病猪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猪及其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对场地、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3.治疗。
(1)病猪治疗,肌肉注射猪瘟高免血清每千克体重0.1~0.2 ml、息热(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每千克体重0.1 ml、 氟尼康(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等)每千克体重0.1 ml,分别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5 d。
(2)全群猪,饮水中增加呼喘泰(主要成分为甘草流浸膏、免疫增强剂等),本品每100 g兑水50 kg,2 次/d,连用5 d。饲料内混菌沙星(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本品50 g拌料50 kg,2次/d,连用5 d。
(3)同时应用中草药治疗,方剂:生石膏40 g,板蓝根20 g,大黄30 g,知母20 g,玄参20 g,炒枳壳20 g,生山栀10 g,金银花10 g,鲜竹叶30 g,生甘草10 g,共研细末,按1~2 g/kg,混入饲料内饲喂,2 次/d,连用5 d。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3 d后猪群病情基本控制,再无新的病猪出现,5 d后猪群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