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部汉字和日本的“鱼文化”

2016-03-21 10:44:36赵艳
人间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语言

赵艳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0)



「鱼」部汉字和日本的“鱼文化”

赵艳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0)

摘要:语言是充满灵性的,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日本四面环海,鱼类资源极为丰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鱼文化”。在日语中表现鱼类的汉字有很多,除了由中国借用之外,更多的是日本自造的“国字”。本论文则从「鱼」部汉字的角度探讨日本的鱼文化。

关键词:语言;社会文化;鱼部汉字 ;国字;鱼文化

一、概说

森田良行说过:“语言不仅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和自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渔业资源丰富,自绳文时代(约一万年前)开始食用鱼,发展至今鱼已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魏志・倭人传》中就有“魚、鰒を捕らうることを好み”;“海のものを食らいて自活す”的记载。由于这种密切联系,日语中关于鱼的汉字及表达很丰富。下面就从日本「鱼」部汉字的角度出发,从鱼名以及与鱼有关言语表现来探讨汉字背后日本的“鱼文化”。

二、「鱼」部汉字与国字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剧记载,一般认为汉字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日本,公家用以记录史实,学者用于著书写作,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到7、8世纪,日本人还利用汉字楷书的偏字造成片假名,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成平假名,产生了与汉字“真名”对立的“假名”。可见,至今至少1100年,日本人对汉字的运用已经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为了表达日本特有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日本人开始模仿汉字造字所用的会意、形声、指事等,创造出日本特有的汉字。日本人称为“国字”。其中受自然资源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日语中关于鱼类的国字有很多。

(一)「鱼」部汉字。

日本鱼类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200多种。清代《康熙字典》中收录636个「鱼」部汉字。诸桥辙次的《大漢和辞典》的49964字中,「鱼」部汉字大约有682个,位于第20位。虽然不能说带「鱼」部的汉字都表示鱼类,但至少表明日语中有关鱼的汉字很多。

下面是诸桥辙次的《大漢和辞典》49964字中,按偏旁部首排列图。

[汉字的部首别字数]②

1艸 2137  2水 1804  3木 1609  4口 1465  5手 1308 6心 1261  7虫 1182  8竹 1024  9人 1002  10言 987 11金 981  12糸 917  13鳥 909  14女 901  15肉 863 16火 833  17山 817  18土 785  19目 764  20魚 677

其中,每一部首平均字数为233.5字,前10位部首的汉字占全体的27.6%,前20位部首占44.5%。由此看来日语中「鱼」部的汉字种类可观。下面是本人对日本人生活中常见鱼类汉字进行的总结,如表:

鯵鮎鮑鯏鰯鰛鰮鯆鮇鱊鱗鰻鰓鰕魵鮆鱏鰧鮖鰍鰹鰈鯑魳鱲鱟鮍鱚鯨鱓鯖鮫鮭鮭鰆鯱鮊鯳鮓鯣鱸鮬魛鯛鱈鮹鱆鰖鰔鱘鰌鯲鯔鯰鰊鯡鮸鰰鱧鯊鮃鰉鰭鮒鰒鯸鰤鱶鮝鰾鯔鮪鱒鯧鯥鰙

由上表可知,用汉字表示的日语鱼名很复杂,这也可以说是日本鱼文化的一个特点。同时,这么难的国字对于日本人自己也难以辨认,因此日常生活中偏向于用假名来表达鱼名种类。

(二)「鱼」部的国字。

国字的产生反映了日本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再创造。由中日虽然共用汉字,但由于两国地理风貌、社会文化的各方面的差异,来自中国的汉字不能很好的表示其特有的日本风味,所以日本人模仿中国的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国字”。根据曹玉华的“透过日语中的国字看日本和日本人”③这篇文章中,对从日语的汉字字典《新漢語林》中抽出的253个国字分析得出:水产品(主要为海洋鱼类)、树木名称、地形气候相关的字,占纳入统计范围的全部国字的比例分别为15.8%、13.4%、11.9%。从此可以看出,「鱼」部的国字在国字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人与鱼的密切关系。

三、日本的鱼与鱼文化

日语中的“魚”有两种读法,“うお”和“さかな”。据【大辞林3.0】,“うお”旧读“いを”,表示鱼类的总称。现在只用于固有名词和成语典故中。比如:魚市場(うおいちば)(鱼市场)、魚(うお)と水(雨水之情,亲密无间)、魚(うお)の水を得たよう(如鱼得水)等。“さかな”来源于“肴”“酒菜(酒のつまり)”的读音,指下酒菜。表明鱼成为日本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日语鱼类众多,除从中国借鉴的鱼名外,大多数由日本人自己依据鱼的形状及习性对其命名加以区分。一般用汉字加上一个对其形状和习性解释的文字,通常以“魚+_”形式呈现。

(一)鱼名的含义。

日本国字多会意字,因此在造「鱼」部国字时也保留这一特征。加之,基于日本人对鱼的细致观察,这一系列国字反映了日本人的“鱼文化”。

1)鰹(カツオ)是“魚+堅”,由“カタイウオ”、“カタウオ”的读音生成。来自于吃的习惯,晒成鱼干后就会变硬这一说法。

现在对于鰹一般的吃法是“たたき”或“刺身”这种生食。其实在江户之前,人们是将鰹晒干以“鰹節”(かつおぶし)的形式保存或食用。从此可看出日本人的“鱼食文化”。

2)鰯(イワシ)是“魚+弱”,由“ヨワシ”的读音生成。由于这种鱼离水即死,又极为被大鱼作为食物,所以被称为“弱鱼”。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它下锅就溃不成行。因此古代人骂イワシ有孬种的意思。

3)鱈(タラ)是“魚+雪”。因多在下雪的季节捕食,故写成“鱈”。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也体现在了这个词里,“鰆(さわら)”、“鰍(かじか)”、“秋鯖”等。这一词现被引进汉语里,这也表明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4)鯱(シャチ)是“魚+虎”。它是这么多鱼中唯一的海豚科哺乳类,雄性体长达9m,背鳍长大,体背面黑色,腹部白色。性凶猛,常成群捕食海狗、鲸类。所以,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硕大的体型与如虎的凶猛。日本人对于鱼类习性的观察真可谓细致。

5)鱩(ハタハタ)是“魚+雷”。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海上易波涛汹涌,电闪雷鸣的十一月迎来鱼汛期,所以以“雷”为字旁,也读为“カミナリウオ”。二是,在雷鸣时,聚集于岸边,被认为是神所赐予的鱼。“霹靂神(はたたかみ)”生成其读音。从侧面表现了日本人对于神灵的敬仰,拥有“言霊信仰”的国家。

除此之外,在日本,同一种鱼会有各种不同的叫法与汉字标记也有多种。鱼名表现的多样化,充分显示了日本人与鱼的亲密关系和繁荣的鱼文化。

(二)与鱼有关的言语表现。

1.谚语。

谚语产生于日常生活中,它是人们劳动智慧的结晶,其中含了社会心理及民族文化。日本关于鱼的谚语也是数不胜数,下面就让我们有关「鱼」部汉字的谚语表现出发,寻找背后的鱼文化。

1)鰯の頭も信心から: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比喻信仰心的不可思议。在日本,有立春前夜将柊树树枝与沙丁鱼头插在门口作祛邪护符的习俗。从此延伸,即使像沙丁鱼头那样不起眼的东西,给予信心的话也会变得有价值。所以成为现在的“金诚所致,金石为开”。

2)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宁为小家主,不为大家奴。鯛形态美丽,味道鲜美。与此相对,鰯由于捕获量大并且易腐烂,被认为是鱼鱼中下品。根据它们的品性,人们就造就了现在的意思,与中国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关于鯛的还有“海老で鯛を釣る(一本万利;小虾米钓鲷鱼)”、“腐っても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不体现了鲷鱼作为“鱼中之王”的地位。

3) 鯖を読む:在数量上打马虎眼。由于鲐鱼易腐,所以只能或者时数数,但活鱼乱跳,容易把数数错。于是用于表示在数量上捣鬼。

4)山の芋が鰻にな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来自于山药也能变成鳗鱼的比喻。还有“鰻登り”鳗鱼直线上游,比喻青云直上,发展迅速。

5)鮑の貝の片思い:单相思。由于鲍鱼的壳看上去好像是二扇贝上的一扇贝壳,故以此来表示单方面的不为对方所知的恋慕之情。

以上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但可以看出日本人通过鱼的形象、习性等寓意生活哲理。同时,他们还把鱼的特点用于比喻人或事物等,形成生动的语言表现。

1)鮟鱇:这种鱼平时张着嘴等食吃,比喻不劳动坐享其成的人。

2)針魚:这种鱼长得的好看,味道鲜美,但肚子里黑,比喻阴险狡诈的人。

3)雑魚寝:像小杂鱼那样,比喻很多人挤在一起睡觉。

4)鱶の寝食い:这种鱼吃完就睡,用来比喻吃完就睡,醒来再吃的人。

5)鮫肌:鲨鱼皮,形容皮肤粗糙。

日本人似乎与鱼一起生活到现在,他们的日程生活中无不渗透着鱼的影子,可谓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2.诗歌及文学。

提起日本的诗歌,俳句定一马当先。俳句讲究“季语”,而鱼也讲究“旬”,于是它们的组合可以说最具日本特征、表现日本文化。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金目鯛 鰙 栄螺 飛魚 初鰹 鮎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鯲穴子鯊 魳 鯉 鰒

1)行春や 鳥啼魚の 目は泪 (芭蕉)

2)蛸壷や はかなき夢 夏の月 (芭蕉)

3)目には青葉 山ほととぎす 初鰹 (素堂)

4)渦潮の 鰆とる船 傾ぎ舞ふ (素堂)

5)今日の夕餉にひとり秋刀魚を食ひて (春夫)

近代歌人齐藤史更是根据《魚歌水心》的成语,把自己的歌集命名为《魚歌》。作家二叶亭四迷在小说《浮雲》里,用“螺の壺壺口”来形容女性的樱桃小嘴;“白魚を五本並べたような手”形容美女的纤纤手指。

四、结语

纵观日本社会,“鱼”无所不在。无论传统节日的3月3(金魚の日)、5月1(鯉の日),还是料理屋前“暖簾”上画的鱼,写的汉字,让人感触颇深。由于日本鱼类资源丰富,表示鱼的「鱼」部汉字也多,且有大量的国字,以及由「鱼」部汉字延伸出来的关于鱼的表现。鱼类鱼名众多繁杂、谚语俗语生动活泼、诗歌文学联系密切,我们看到了「鱼」部汉字背后日本社会丰富的“鱼文化”。

注释:

①森田良行.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M].中央公論社,1998:7.

②林大監修.図説日本語[M].角川書店,1982:214.

③曹玉华.透过日语中的国字看日本和日本人[J].考试周刊,2014(27):14

参考文献:

[1]陈百海.鱼与日语[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02(16):77-81.

[2]黄宝珍.谈日本的“鱼文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20 (01):20-21

[3]陈瑶.关于《新撰字镜》的“鱼部”汉字研究-围绕国字展开[C].2009:23-28

[4]吉田精一.国語慣用句辞典[M].集英社,1977.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76-02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语言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东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0:16:00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04:48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从文学角度看《简?爱》的四个中译本
六曜与日本文化
考试周刊(2016年59期)2016-08-23 14:46:13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3: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