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斤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学校合并政策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危机
奈曼斤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在本论文中以通辽地区为例解析了学校合并政策,强硬地实施十年之久后对本地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想探讨农村嘎查小学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经济文化变更;乡土知识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同时又有很多适龄农村儿童因父母进城务工而进入城市读书,使得农村学龄儿童日渐减少,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2001年起,国务院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开始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也即“撤点并校”。虽然撤点并校早在90年代末期就开始实行,但2011年国务院出台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撤点并校”才大张旗鼓的开展起来。该文件在十三条指出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因此,这一文件的出台为撤点并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①。响应国家的号召本世纪初,在我区各盟旗县,基层苏木乡镇掀起了学校和并政策,并把很多农村嘎查小学强硬地集中到一起。这一改革浪潮持续至今。
2005年取消笔者所出身的西热图嘎查小学,合并到道老杜苏木中心校。然而关于学校合并问题我区的各地报刊,电视广播,网站报到了很多。这表明社会各界在很关注此问题。内蒙古有名摄影家阿银报道了东乌珠穆沁旗的嘎查小学合并到旗立后的小学生和进城牧民的状况。去年冬天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校长阿布日古在内蒙古蒙语频道讲了关于这种问题的观点。包晓燕在《中国蒙古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教育改革》以探讨学校合并问题。内蒙古最大的蒙古语网站好乐宝网也对此问题一直开展多次讨论②。
(一)积极效果。
1.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社交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统一知识层次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老师能够尽量多考虑个体差异。适当的学生数量保证了教育过程的正常运转,也提高了教育效果,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2.适当规模的学校比起小规模学校学生参与特别节目的次数更多,这很能促进发展成全面人格,实现社会发展。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13岁以前被开发其能力92%以上,所以适当规模的学校的运营很符合以上规律。
3.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改善了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增强了教师执行教学职务的动力。
(二)小规模学校合并后的弊端。
1.从被集中而成立的学校实际状况来看,学校机构臃肿,学生太多,管理起来不太方便,学校的治安,学习资源的缺乏成了问题。「在开运动会时,最怕的是出现拥挤踩踏事件,学校放假时最担心的是发生不吉利的事情」③。
2.个体所占用的卫生条设施等各条件,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大型的合并学校院子里集中接近两千名的学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卫生,个人所占空间,游戏娱乐设施,生活质量的水平可想而知。「怕学生进城出事儿,有时休息了也是只能把孩子们关在校园里,然而校园有限的空间和不那么完善的设施是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没有办法,就算知道现状或其原因也是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④。国家对中小学生人均活动场地有明确规定,依照1987年10月10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 “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⑤。而笔者观察过的学校有的甚至场地全部硬化,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安全的,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土操场是很重要的。
3.无端增加的经济负担。「在通辽地区镇级别的地方,爷爷奶奶为了陪读一年大概花一万元左右,其消费情况大致如下:租房(楼房的单间就更贵)一年2500—3000元,三餐为一年3000—3500元,周末接送费1000—1500元,学生自己的消费是因人而异」⑥。光以上费用就接近了一万元,虽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补贴每年发,但是在自己的村子里读书的话,这样额外的消费就不会发生的。牧区的活儿是闲不着手的,接送孩子都成了各大事儿,这样加剧了家里本来缺乏的劳动力的负担,还增添了学生来回走时的安全问题。2012年五月份发生的,通辽市某中学女学生回扎鲁特旗老家时遇害的事件,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当初重点学校严禁偏远地方的学生就读本校,那么或许也能避免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4.加剧本来在社会转型期和新旧观念冲突中摇摆的婚姻与家庭的矛盾,催生年轻家庭破裂。为了看孩子,陪读成了普遍现象,热点问题。在通辽地区的蒙古族当中一个孩子的家庭很普遍。所以为一个孩子投入很多精力。有些家庭是爷爷或奶奶陪着孩子,要么孩子母亲陪读,其结果有几种可能性。一是隔代教育的效果多大?现在很多人认为:差三岁就是有鸿沟,别说是爷爷奶奶与零零后的交流和教育了。零零后的孩子面对的是21世纪的新世界,而老一代是对于电脑和游戏不那么熟悉的人们,所以其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其二是婚姻问题,进了城的年轻妇女要面对的是城市的繁华和诱惑。笔者的老邻居是个这样的牺牲品,两人分居,各自在异地打工,不过一年开发生危机了⑦。
5.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嘎查小学的消失给当地民众,小学生带来了很多不便。笔者是嘎查小学念书的,边干家务活儿,边上学是农牧区孩子的成长道路。我们从小就是好的劳动力,夏天周末放牛犊,暑假到田里去除草,秋天割庄稼。然而学生们一到城里去念书以后学生也帮不上日常的生活的忙,反而家长为了看孩子,几十公里,忙里偷闲过来赶过来。家长成了活的取款机,学生不知道劳动的辛酸,学会可怜父母,所以也不会珍惜钱,也失去了基本动力。不贴实际的空洞的号召是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的。相互的交流时间减少了,爱的教育也就少了。很多集中的校园里,班级是70 到80人,人满为患,老师连提问的时间都没有,能谈得上顾及全体或弱势全体吗?「每位老师应该是好的牧羊人,他的眼睛一定要顾及全部羊群,还要照顾好掉队的羊羔」⑧。学习的目的是选拔优秀的尖子生,在这个前提下,老师根本顾不及学习差的学生。寄宿的学生直接面临的是自理问题,家长无法陪读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在外头集体吃住,然后来回上学,这倒是促生了了一个新的服务行业—小饭桌。集结于学校门口的小商店,小商铺都是以那些学生为主要消费者。食品安全在这里成了鲜为人知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扎鲁特旗某二中的过敏性紫癜就是吃了小卖铺的不卫生,违法的食品引起的。学生的家长后来领着孩子去沈阳救治了。年纪小的学生免疫力弱,对于诱惑抵抗力小,因在外头住,吃住不好或想家时他们唯一的安慰就是买零食吃。学生是我们的主体,如果连我们的主体利益都考虑不周到的话,我们的工作从何谈起?
6.农村地区文化的空洞扩大。随着大合并老师和学生相继离去,农村牧区小学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学者认为:小规模学校对于农村社区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你终止了学区,你就终止了社区”。而笔者认为农村牧区小规模学校是一个村落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因素,象征。小学生从小就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本土,掌握不了乡土文化,亲情淡化,学生的人格发展阻碍。交流时间的短少,让孩子们变得远离劳动。在乡下90后的孩子是打游戏机长大的,零零后是弄着手机长大的。本来就是家庭教育很缺失的的实际状况,现在愈演愈烈了。农村牧区的小规模学校扮演者多重角色,除了基本的教育功能外还有他们是当地社区的文化和社会中心。笔者清楚记得,在嘎查小学里念书时每当夏天祭敖包,小学生参与的摔跤和接力跑,唱歌等活动都是亮点。而学生上下课的时间成了村民的自然的时间,人们喜欢用“当学生下课时发生了什么什么”这样的表达方法。而如今这种乡间的风味儿的表达和乡土文化象征荡然无存。前进镇位于扎鲁特旗东北角,那里一个村子去年发生了老年人耕地的现象。年轻劳动力进城打工,孩子都上城里念书,春天没有青年或壮年劳动力耕地,这是内蒙古的农村的荒漠化的先例,然而合并政策无意中“雪上加霜”了。
“我们在教育的深水区”的改革实际上加剧了教育的危机,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反面效应。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是世界各国应对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需要跨越的一道坎。类似的教育改革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韩国都尝试过,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
方便入学和一人为本市学校布局调整的归宿。虽然各国学校布局调整的重头戏都是“撤点并校”,但是他们都没有忽视方便就学和以人为本。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认识到大规模农村学校合并后产生的问题后果断推行小规模学校运动。在日本,这是一个项杂艰巨的任务,因为据官方统计如果按现状人口继续出现负增长的话,五十年后日本的人口会减少到7000万。这样虽然「日本政府一直坚持推行学校合并政策,但是考虑到许多方面,比如说废弃学校作为避难所的再利用,未来的城市格局等等,所以与社区居民广泛地交流并采纳地方当地民众的意愿」⑨。韩国所实行的是「循序渐渐,而不是“一刀子切” 」⑩。「新西兰所采取的是“多方面参与,综合评估,发展向导”评估员包括教育馆员,学校董事会成员,校长及调解员等等,评估包括学校过去十年的发展情况,如入学率,在校生,师资规模,教育目标实现情况,学生学业成绩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就评估结果和建议与评估员多次商讨后才做出布局布局调整决定」。
从以上学校合并政策的推行后出现的正面和负面效果,我们能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政府部门一定认识,了解合并政策到底是为了什么?制定地方性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的实行国家的政策才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而限定最少数办学人数一样,能否限定某个区域的学校的最多的班额,某个社区的学校最多人数?
(二)政府部门的决策一定要有相关部门,社区人民的参与,其过程一定要有由家长组成的委员会的同步监督,以家长委员会来监督学校的经济支出情况和教学质量。建立董事会来否决和商定学校的从大到小的活动。
(三)制定具有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方针,以符合国情民情。
以上只是笔者浅显的认识。学校合并活动引发了一系列事先没有预料的结果,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慎重,因为它系家庭,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的政策实行时尊重地方的实际,发扬广大以人为本的精神,兼顾多元的国情,民族性,那么肯定获得令人民满意的效果的。
引用文献与资料:
①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刘言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②好乐宝网
③社伯图某小学校长,社伯图某中心校部分任课老师,幼儿园老师
④笔者访谈,括通辽市蒙校,扎鲁特旗蒙一中,扎鲁特旗蒙二中班主任A,B,C
⑥关于扎鲁特旗,奈曼旗家长的笔者访谈
⑦出身嘎查的家长
⑧蒙古国乌兰巴托第58中学校长钢 巴托 在「通辽市蒙语授课中等教育研究第四次年会」上的专题演讲 2012年11月
⑨学校統廃合――公立小中学校に係る諸問題 安田隆子 国立国会図書館 ISSUE BRIEF NUMBER 640(2009.4.7)
⑩韩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评析(上,下)《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0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崔东植邬志辉
「国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示我们什么」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 新华网中国教育报 李新翠
留学日本八年,毕业于宫崎产业经营大学,法学部。曾任职日本大型物流公司两年之久,现在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三年级学生。
作者简介:奈曼斤(1978.4-),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