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铁路隧道基底病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2016-03-20 16:44:41中铁二院南宁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
低碳世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基底围岩病害

陈 泉(中铁二院南宁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剖析铁路隧道基底病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陈泉(中铁二院南宁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从源头上剖析铁路隧道基底病害产生的因素,并提出预防病害产生的办法。

铁路隧道;基底病害;产生因素;预防措施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使全社会对运输需求总量不断增长,铁路作为一种经济的、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在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质复杂多样,为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改善铁路线型,绕避重大不良地质区域,以保障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隧道的数量和占路线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己成为世界上隧道工程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

铁路隧道建成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部分隧道甚至在未使用时就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病害。隧道病害一直是困扰铁路运营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其中隧道基底病害直接影响运营行车,它恶化了行车条件,限制了行车速度,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2 基底病害产生因素

隧道基底病害包括仰拱(底板)破裂、翻浆冒泥、基底软化、基床下沉及基底吊空等,具有危害大、难整治的特点。国家每年用于隧道基底病害整治和维护的费用数额巨大,但均是治标不治本。要整治隧道基底病害,就必须彻底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并为设计、施工及运营养护提供指导,从源头上减轻或避免病害产生。基底病害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隧底结构裂缝

2.1.1荷载变形缝

混凝土浇筑后,盲目追求施工进度,衬砌脱模过早,使低强度混凝土过早承受荷载,导致混凝土开裂,形成荷载变形缝;施工时底部的虚渣未清理干净,混凝土浇筑后,隧道基底产生不均匀受力,同样也会形成荷载变形缝。

2.1.2温度裂缝

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热,混凝土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在无约束时,不会产生温度应力;受到外部约束时,在混凝土内部和表面间形成温度梯度,便会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表面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2.1.3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是表面性的,纹理细小,走向没有规律,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消失,使水泥凝结胶体干燥收缩产生变形,由于受到围岩和模板的约束,内部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便会出现干缩裂缝。

隧底结构裂缝的形成为基底病害产生的初始因素,裂缝越多,隧道的初始缺陷越多。

2.2隧道道床积水

熟话说“十隧九漏”,隧道衬砌渗漏水一直是难以处理的问题。虽然隧道自身有防排水系统,但只要围岩中有地下水存在,隧道开挖建成后就会成为地下水的汇集通道。一旦地下水含量丰富,衬砌排水系统能力不足,或由于管道堵塞而使排水系统失效,就会造成地下水聚积在衬砌与围岩之间的裂隙中,形成水压,衬砌外积水必然会通过一切缝隙进入隧道中。根据水压、水量、空隙大小和部位的不同,可形成渗、滴、淋、涌等形式各异的出水方式。防水板老化开裂、防水板施工时操作不当被刺穿、“三缝”防水措施施作不当、衬砌开裂等均为隧道渗漏水的主要原因。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漏水部位,或采取针对性整治措施,将水引进水沟,就会造成道床漫流。当隧道水沟淤积,缺乏定期养护疏通,洞内水无法顺畅排出洞外时,就会造成道床积水。

隧道渗漏水及洞内水沟排水不畅为基底病害形成提供了条件。

2.3地下水侵蚀

当隧道衬砌遇到有侵蚀性的地下水时,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根据不同环境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在碳化环境中,由于保护层混凝土碳化,导致钢筋锈蚀失效,混凝土受拉开裂。

(2)在氯盐环境中,氯盐渗入混凝土内部,导致钢筋锈蚀失效,混凝土受拉开裂。

(3)在化学侵蚀环境中,硫酸盐等化学物质与水泥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不断分解溶出,生成物流失后形成侵蚀。遭受这种侵蚀的混凝土,常有白色析出物,使混凝土结构呈多孔状,导致材质酥松,强度下降。

(4)在盐类环境中,硫酸盐等化学物质与混凝土中化学成分作用后形成新生成物,在混凝土中析出晶体,发生体积膨胀,从而造成混凝土破坏。

(5)在冻融环境中,由于混凝土微孔隙中的水在正负温度交替作用下,形成冰胀压力和渗透压力联合作用的疲劳应力,在这种疲劳应力的作用下混凝土产生了由表及里的剥蚀作用,从而混凝土强度降低,出现掉块脱落。

有侵蚀性的地下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混凝土结构受损,其也是基底病害产生的因素之一。

2.4列车动载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道床应干燥、无水、捣固良好。列车经过时,荷载通过钢轨、轨枕和道碴均匀平稳地传给路基,压缩变形被道床的空隙吸收。当道床积水时,含有粘土矿物成分的地下水与道砟碎屑、粉末以及列车行驶过程中散落的泥沙、煤屑混合,形成泥浆,并充满道床空隙。当列车通过时,道床受压缩,空隙变小,泥浆被挤出,使轨枕下部固体颗粒发生冲刷和流失,列车经过后,基床下空隙形成真空,迅速由四周泥水补充,固体颗粒流失却得不到补充,造成轨枕下被淘空。列车再次经过时,由于部分轨枕悬空,荷载的传递不再是均匀的,悬空的轨枕在列车的作用下,对其下的水以很大的速度进行拍击,致使道床中水的运动速度加快,冲刷能力和夹带泥沙的能力更强。在反复的抽吸作用下,一部分浆液向外挤喷,另一部分挤进周围道碴和衬砌仰拱或底板的裂缝中,造成道床污染和隧道基底结构劈裂破坏,形成翻浆冒泥。

当基底围岩含有夹层、基底结构与围岩之间存在空隙或空洞时,隧道和围岩之间不密贴,两者不能很好的粘结共同变形,列车经过会发生层间拍打作用。当隧道基底混凝土结构存在小裂缝时,不均匀受力及反复振动会加速裂缝的扩展;同时基底围岩在列车动载的反复振动、冲击下,部分岩块间失去平衡,引起相对位移、相互摩擦、滑动,造成破碎和逐渐粉化,形成小颗粒而被地下水带走,使基岩与基床交界面更粗糙、软弱,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导致隧道基底软化。

随着隧道基底软化及基底与围岩之间空隙不断扩大,便会形成基床下沉及基底吊空,此时列车的反复振动会加速隧道基底结构裂缝扩展,致使仰拱(底板)破裂,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如此恶性循环,甚至有些地段结构会丧失承载能力,危及行车安全。

当隧道基底结构本身就存在多种不良状况时,列车动载的作用加速了基底病害的形成,并加剧了病害的恶劣程度。

3 基底病害预防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底病害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即裂缝、水、衬砌与围岩不密贴和列车动载。后者是铁路运营的主体,无法加以改变,而裂缝、水、衬砌与围岩不密贴是可通过人工措施而加以控制的。因此,只要我们在设计、施工及日常运营养护中着重控制隧道混凝土施工质量、加强隧道防排水、重视耐久性措施和减少超挖规范回填,是可以从源头上消减隧道基底的不良状况,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隧道产生基底病害。

3.1提高设计水平

设计是把思维转化为用途的过程,是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前期,优质的设计可以为隧道带来更高的安全性、更广的适用性及更强的耐久性,因此设计决定着隧道的合理性,提高设计水平,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病害:

(1)根据围岩的性质及状态、埋置深度、地下水发育情况制定合理的隧道断面形式与支护参数。初期支护应能承受开挖后的大部分围岩压力,二次衬砌应留有安全储备。采用曲墙衬砌,Ⅲ级以上围岩设置仰拱。岩体破碎、围岩压力大及高压富水地段采用钢筋混凝土。

(2)防排水采用“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地下水情况设计水沟尺寸、形状及沟底标高,可通过集中引排、增加泄水孔、加大加密盲管的办法减少衬砌背后水压力,必要时可采用注浆堵水或泄水洞方式处理地下水。

(3)在地下水侵蚀环境下,提高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并根据不同的侵蚀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使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及良好的抗裂能力,并强化混凝土的耐腐蚀性。

(4)应重视隧道软弱基底或软硬岩交界的不均匀沉降,采取地基处理、增设变形缝等措施。

3.2提高施工水平

施工建设作为隧道从无到有,从开挖到建成的一个过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一个隧道缺陷的多少,缺陷越多,就越容易发展成病害,因此提高施工建设水平,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病害:

(1)重视施工排水,避免隧道底部长期积水而导致基底软化。

(2)仰拱或底板施作前,必须将隧底虚砟、杂物、积水等清除干净,超挖部分应采用同级混凝土回填与找平,避免脱空。严禁采用弃砟回填超挖部分,避免在隧底混凝土与基底间形成不密贴夹层。

(3)仰拱或底板施作应一次成型,不得分部浇筑。

(4)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抗压强度、耐久性指标、结构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5)严格要求混凝土施工工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振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质性,减少内部细微裂缝和气孔,提高抗裂性;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必须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严禁提前脱模,脱模时不得损伤混凝土;脱模后注意保养,避免产生裂缝。

(6)规范隧道防排水施工工艺,防水板施作时避免过松或过紧,防水板铺设时避免刺穿或焊接不密实;施工缝、变形缝为结构防排水中最薄弱的环节,应给予足够重视,按要求施作止水带、止水条、嵌缝材料等;及时疏通排水管、排水盲管及泄水孔,避免水泥浆或杂物堵塞,地下水不能顺畅排出,造成衬砌背后水压过高。

3.3加强运营养护维修

隧道缺陷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维护得当,在隧道运营过程中能够发现细小缺陷,并及时处理,可以阻止缺陷发展成病害;若是病害初期,能够及时对症下药,可以将病害产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必须加强运营养护维修:

(1)建立完善的清理制度,定期清理道床或水沟中的杂物或淤积物,确保洞内排水顺畅。

(2)及时疏通盲管出口或泄水孔孔眼,避免衬砌后水排不出而造成水压过大。

(3)定期清筛道砟,避免道床板结,失去弹性。

(4)加强巡查,及时发现隧道病害并有针对性整治,避免病害逐步扩大,形成危害。

4 结语

隧底病害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认识病害,查清病害产生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克服病害;设计、施工及运营养护作为隧道从构思到运营使用的过程,只有给予足够重视才能杜绝病害的产生并消灭病害。

[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2]《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4]《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331-2009).

[5]《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隧道》(1995年出版).

2016-3-8

U457.2

A

2095-2066(2016)09-0174-02

猜你喜欢
基底围岩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2:02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8:24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8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38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中华建设(2019年12期)2019-12-31 06:47:58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治理技术
江西建材(2018年4期)2018-04-10 12:37:22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采空侧巷道围岩加固与巷道底臌的防治
地面荷载及围岩自重作用下浅埋隧道的围岩应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