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 周诺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研究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变化情况,对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选择7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在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中选择21项能够反映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形态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硬组织参数中除MP-SN(°)、ANS-Me/N-Me(%)、L1-NB (mm)以及Y轴角(°)外,余下17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将部分硬组织参数及其相应的软组织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出大部分硬组织参数与其相应的软组织参数存在相关性,尤其软组织面角FH-N′Pg′(°)与面角NP-FH(°)、Y轴角(°)及SNA(°)相关系数达到0.914、-0.883和-0.742,可见两者存在较高相关性。结论: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前影响其软组织侧貌最为主要的因素为骨性因素,其他因素为牙性因素和软组织厚度因素。该类患者侧貌特点主要体现为面下三分之一部分在矢状向发育过度畸形,常伴有颏部后缩,而垂直向一般无明显异常。通过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可使侧貌改善。
[关键词]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头影测量分析;侧貌特征;相关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1-0065-05
在临床上诸多种颅颌面错牙合畸形中,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属较为常见,在国人中发病率达3.69%。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下颌发育过度、下颌前突,可能同时伴有上颌发育不足或颏部后缩,不仅出现牙齿咬合功能紊乱影响到患者的咀嚼功能,也对患者语言和美观造成很大影响,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错牙合畸形也呈加重趋势,甚至会给患者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解决患者身心疾患的基础。通过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的侧貌特征及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设计和预后治疗结果评估,然而目前该类研究尚不多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7月2015年7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并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7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的头影测量资料,其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20-33岁,选取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头影测量资料作为对照。
1.2 研究方法
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分别至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由放射科医师拍摄(德国sirona公司产ORTHOPHOS XG plus型数字曲面体层摄影机)X线头影测量侧位片。作者收集所有侧位片后使用CASSOS头影测量分析系统对全部侧位片进行描点画图,每张侧位片描点测量3次(见图1),取平均值为实验数据。本实验数据选取CASSOS头影测量分析系统中临床中常用的反映硬、软组织参数(见表1-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研究对象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21项软、硬组织参数进行一般描述、配对资料的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项硬、软组织参数趋向正常值。通过对研究对象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21项软、硬组织参数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其中4项参数MPSN(°)、ANSMe/NMe(%)、L1-NB (mm)以及Y轴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7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2.2 研究对象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各项软硬组织参数与软组织侧貌美学参数的Pearson相关分析可得出,反映骨性因素的参数SNA(°)、SNB(°)、ANB(°)、颌凸角NAPA(°)、面角NPFH(°)、Y轴角(°)和反映牙性因素的参数L1-NB (mm)、L1-NB(°)、U1-NA (mm)以及反映软组织厚度因素的参数LsSi均对各项软组织侧貌美学参数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其中反映骨性因素的各项参数r值较高,牙性因素参数r值偏低,软组织厚度因素参数r值最低,见表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各项软硬组织位置关系变化及侧貌特征的变化,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评估。通过对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的头影测量分析可得出,骨性m类错牙合畸形患者SNB(°)、面角NPFH(°)、下颌平面角MPFH(°)值偏高(P<0.05),表示患者下颌骨在矢状方向发育异常,表现为下颌发育过度、下颌角角度高、下颌体陡。通过比较可反映下颌骨垂直向发育程度的参数,面下部高度与全面高的比值ANSMe/NMe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124),即在垂直方向发育无明显异常。对比上颌骨发育情况SNA(°)、ANB(°)、颌凸角NAPA(°)值偏低(P<0.05),表现为上颌发育不足,上颌后缩。颏部方面,Y轴角(°)也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149),考虑大部分病例行正颌手术时因采用下颌骨矢状劈开术后退,颏部同时向后移动,而颏部软组织量并未减少造成颏唇沟浅、不美观。为使颏部外观饱满术中同期行颏成形术将颏部前伸,造成术后Y轴角角度偏大,与术前差异变小。所以认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患者Y轴角亦偏高,表现为颏部发育过度,存在前突畸形。因此,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主要发育异常问题集中表现在面下1/3矢状向。比较牙源性参数可发现,U1-NA(mm)、U1-NA(°)值偏高(P<0.05),表现为上颌中切牙牙长轴倾斜度及突度变大,L1-NB (mm)、L1-NB(°)值偏低(P<0.05),表现为下颌中切牙牙长轴倾斜度及突度变小。上下颌切牙长轴异常反映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出现上颌中切牙唇侧倾斜、下颌中切牙舌侧倾斜情况,即代偿下颌发育过度时前牙无咬合状况。通过术前正畸治疗过程内收上前牙并排齐下牙列可将此代偿情况去除,使牙长轴倾斜度正常。如若长期在代偿咬合情况下,咀嚼作用产生的牙合力不能平行于牙长轴,导致咬合力延异常方向传导,使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吸收、牙根暴露最终导致松动。
对比各项软组织测量参数,鼻唇角Cm-Sn-Ls(°)角度偏小(P<0.05),但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可同时伴有上颌骨发育不足,面部软组织堆积造成鼻唇角Cm-SnLs(°)常偏大,考虑鼻唇角Cm-Sn-Ls(°)角度偏小主要是由于上颌前牙过度唇侧倾斜导致上唇被上前牙抬高,使鼻唇角Cm-Sn-Ls(°)角度变小。颏唇沟深SiLiPg(mm)偏小(P<0.05)反映患者颏唇沟变浅,Marsan等的研究证实,经下颌骨矢状劈开术后退治疗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退回理想位置后颏部软组织会逐渐增厚,与本研究中治疗前Pg-Pg′(mm)偏小(P 通过进行各项软硬组织参数与软组织侧貌美学参数的相关分析可以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经历手术前正畸治疗正颌手术治疗手术后正牙合治疗这一系列治疗过程中,通过改变患者硬组织骨和牙齿的位置关系,使患者面部软组织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软组织侧貌外形恢复相对正常水平。所以,可以通过掌握软硬组织测量参数与侧貌美学标准参数的相关性,对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过程中程度进行把控,以达到精准的设计及控制治疗。在本文研究中,侧貌美学参数软组织面角FH-N′Pg′与骨性硬组织参数面角NPFH(°)、Y轴角(°)相关程度较高,Pearson相关分析r值分别为0.914、-0.883。可以认为下颌骨及颏部的位置关系与侧貌外形关系最为明显,即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正颌手术治疗使下颌骨后退、颏部前移对侧貌改善影响最大。其中H角(°)与SNA(°)、SNB(°)、ANB(°)、L1-NB(mm)和L1-NB(°)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36、-0.328、0.783、0.613和0.451。ULEP(mm)与SNA(°)、SNB(°)、ANB(°)、U1-NA(°)和L1-NB(mm)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04、-0.317、0.625、0.547和0.364。LLEP(mm)与L1-NB(mm)和L1-NB(°)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12和0.623。可以认为牙性硬组织参数也与侧貌美学参数有一定相关性,但较骨性硬组织参数相关性低。上下颌牙齿长轴突度改变使牙齿位置变化对侧貌美学改善也有一定关系,即在手术前后正畸治疗过程中,通过使上颌前牙内收并将下前牙去代偿并排齐牙列,可通过改善上下唇位置影响审美平面,达到改善侧貌作用。由此可以认定,面部软组织外形是由硬组织面型的支架作用所决定的,硬组织面型为构成软组织面型的基础。 综上所述,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由于下颌骨在矢状方向过度发育及一系列相关软硬组织异常,导致患者侧貌美观受到严重影响。而在针对骨性III类错胎畸形患者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并没有较明确的软硬组织变化关系,因此,治疗方案设计与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的影响因素变化及分析,逐步加大统计样本、精确测量方法及加入更多测量参数,可以更全面地对侧貌美学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