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坝水电站土料场边坡变形及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2016-03-17 02:49:26平,
四川水力发电 2016年1期

曹 建 平, 彭 仕 良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长河坝水电站土料场边坡变形及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曹 建 平,彭 仕 良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72)

摘要:针对长河坝水电站土料场施工期后边坡变形与工期紧迫的矛盾,在掌握料场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边坡变形进行了分析和稳定性评价,采取设置截排水沟、削坡减载、钢管桩加固、加强变形监测等应急处理措施,确保了料场开采安全和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关键词:边坡变形;截排水沟;削坡减载;钢管桩;长河坝水电站;土料场

1工程概述

长河坝水电站土料场是电站心墙防渗料的主料场,面积约72万m2,开采坡高约520 m,共需开采砾石土压实方约430万m3。规划开 采 坡 比 为1∶1,10 m坡高留一级马道,实际开采临时坡比为1∶0.5~1∶1,坡高15~30 m留有马道。邻近料场坡脚有村庄和集镇。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开采顺序不合理、边坡支护不及时、坡度较陡,后边坡出现了蠕滑变形,危及施工安全及周边村民安全,在大坝填筑进度的重压下,必须采取应急支护措施以确保大坝填筑不受影响。

2料场基本地质条件

料场天然坡度总体为20°~30°,前 缘 高 程2 200~2 450 m间地形 坡 度 为27°~35°,高 程 2 450 m以上坡度为40°~55°,坡面植被繁茂。

料场内地层:基岩为泥盆系灰岩、板岩,覆盖层为冰碛、冰水堆积、崩坡积和残积块碎石土及碎砾石土。基岩产状为N10°~40°E/SE∠60°~80°或N20°~50°W/NE∠30°~50°,倾坡内,全强风化岩体厚度为10~15 m,其中表部5~10 m为全风化基岩。覆盖层厚一般为10~20 m,最厚达33 m以上,主要为含块碎砾石土,表层为厚约0.5~1.3 m的耕植土。

据勘探及开挖揭示,料场内无稳定地下水位,上部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局部上层滞水,下部为基岩裂隙水,具二元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降雨、雪,排泄方式以渗水为主,在开挖过程中局部有渗水点。

长河坝水电站料场地处高山峡谷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卸荷及倾倒变形和土体蠕滑等。

3变形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长河坝水电站料场后缘开口边坡形成于2013年9月前后,由于开挖坡 度 较 陡(最 陡 达1∶0.5),马道间的坡高太大且无支护措施,加之其下部持续开采出料的切脚影响,2014年2月24日在后缘高程2 235~2 267 m范围首次发现局部坡体变形拉裂、坍塌。2014年3月上旬,料场后边坡变形进一步扩展,后缘裂缝变形加大,拉裂张开最宽达50 cm,座落40 cm,前缘2 210 m高程出现裂缝并逐渐形成剪出口,上下游侧也出现性状、规模不等的 裂 缝。2014年3月 中 旬,在 高 程 2 381 m处发现一条弧形裂缝(即1#裂缝),其与之前的变形区域基本连通,裂缝宽度一般为10~40 cm,深度一般为80~150 cm,最深可达290 cm(图1),两侧出现明显的错台现象,错台高度一般为10~40 cm。2014年3月下旬,高程2 210 m处的剪出口朝临空方向最大位移达20 cm,擦痕明显,可见砾石定向及阶步现象(图1)。低高程2 118~2 120 m出现新的剪出口,擦痕清晰可见,局部可见阶步和砾石定向现象,至此,该区域变形边界基本清晰且基本贯通,仅局部平台处羽状裂缝未错断,蠕滑变形体基本形成(图2)。

进入4月后,蠕滑体内部变形加剧,裂缝数量增加,羽状裂缝错断,前缘伴随鼓胀、隆起、剪出口及变形体外移、纵向缝迅速增多等现象,据监测资料,局部变形已达37 mm/d(图3),表明已进入初滑阶段,该蠕滑变形体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危及下方施工人员、设备甚至对岸居民和小电站厂房安全,影响到土料开采及大坝填筑,同时也危及上部输电线路之两座铁塔基础的安全。

图1 后缘拉裂缝及前缘高程2 210 m剪出口照片

图2 蠕滑变形体轮廓线图

4最终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为保障边坡下方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确保主体工程进度不受影响、保障周边建筑物的安全,最终对该蠕滑变形体采取了以下应急处理措施:

图3 变形区外部变形监测点位移曲线图

(1)加强监测。为了及时掌握变形的发展情况,在原有监测点的基础上增加了监测点数量,由原来的13个增加至28个(图4)。加密观测频次,由原来的每天观测一次增加为每天观测两次并发布监测日报。只有在监测到最大位移小于1 mm/h的情况下,方可在影响较小地段谨慎施工,变形区域内道路宜观察通行。(2)设置截排水沟。地表水渗入变形体内,既增加土体的重量,又降低土的抗剪强度,从而使变形加剧甚至滑动。依据“治坡先治水”的原则,在变形体后缘设置截水沟,坡面纵向及横向设置排水沟,对已有裂缝进行封闭,同时尽量使坡面平整、密实,减少地表水下渗。

(3)钢管桩加固。钢管桩具有承载能力大,结构简单,施工便捷等特点,在边坡临时支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减小该变形体对主体工程进度的影响,选择了钢管桩临时加固锁口措施。

在后缘高程2 405 m变形范围内设置了两排钢管桩,梅花形布置,桩径30 cm,桩深以桩端口入基岩为准,桩间距1.5 m,钢管内灌满素混凝土(图5、6)。

图4 监测点加密前后对比图

图5 钢管桩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6 钢管桩施工及削坡减载后的地貌

(4)削坡减载。减载是边坡治理中应优先考虑的加固措施。在后缘钢管桩施工完毕,结合现场变形的范围和地形,自高程2 381 m开始向下削坡减载,开挖坡比为1∶1,每10~15 m坡高设宽5 m的马道,在2 330 m高程形成宽约10 m的马道(图6),有利于上部边坡稳定。

(5)加强预警及应急管理。加强巡视,做好预警工作,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应急管理。

以上措施实施后,向临空面的速率由应急处理前的10~37 mm/d减小至小于1.5 mm/d,变形体的变形速率明显降低(图7)。

5结语

(1)蠕滑变形体已构成该主体工程的一大危险源,与主体工程的工程进度相矛盾。为了消除危险源,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灵活采用了截水排水、削坡减载、钢管桩临时加固、加强监测、加强预警及应急管理等措施。实践证明,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料场开采赢得了时间,为工程进度增添了保障。

(2)在文中探讨并采取的各种应急处理措

图7 应急措施实施后变形区外部变形监测点位移曲线图

施对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一定能探索出更为经济有效、方便快捷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土标.水利发电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S].

曹建平(1957-),男,云南曲靖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从事水电工程勘察技术工作;

彭仕良(1965-),男,四川眉山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工作.

(责任编辑:李燕辉)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6-01-04

文章编号:1001-2184(2016)01-0068-03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TV7;TV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