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昱
校同临,男,汉族,1933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93年2月15日病故),祖籍河南省中牟县东漳乡东漳村(今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家族排行“临”字辈,因与其父属相和生月相同,所以取名“同临”。中专学历,中共党员,水利专家,高级工程师。
校同临五官端正,皮肤白皙,手指修长,丹凤眼,不吸烟,喝酒也只喝一小酒盅。校同临喜爱音乐,识乐谱,会拉小提琴、喜爱摄影、字干净漂亮、有写日记的习惯,直到患病住院,不能握笔后依然口述让子女代劳。
校同临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校秉璋,字鄂辰,秀才,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民国六年至十年(1917年-1921年),曾任大总统徐世昌、总理朱铁林等子女的教书先生。校同临的父亲校云程(1897年-1953年),字伯举,秀才,写得一手好字。曾先后任许昌、开封、郑州等地法院书记官或书记官长。1943年患病,卧床10年,去世。他的母亲万景云(1910年-2002年),河南省中牟县大孟乡沙岗王村人,出身大户人家,性情耿直。
1939年7月,六岁的校同临开始在郑州上小学,1946年夏毕业于东漳乡小学。他的母亲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哥哥姐姐们又在外求学,家中虽然有几十亩黄河岸边沙滩地,却无劳力耕种,只好将土地出租,用微薄的租金来维持生计和担负学费。艰难时期,他的母亲经常起早贪黑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开封,买彩线、布料,缝、绣手工制品再到开封集市上去卖,挣钱养家糊口。小学毕业后考入开封初中。后内战爆发,随学校南迁,几经周折,重返开封。1950年8月,毕业于开封一中,考入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1952年9月,随学校一起调入黄河水利学校农田水利专业。1953年7月毕业,8月分配到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工作。
1956年9月,校同临与一起分配到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的同班同学芦菊梅女士结为夫妻。
芦菊梅,汉族,1932年10月出生于郑州城南十里铺村。中专学历,水利专家,工程师。她的父亲曾经在郑州工作,1943年担任西安国民党军政部第二交通分处胶东大队少尉。芦菊梅自1941年2月起,跟随父亲先后在十铺村、郑州、西安等地上学。1947年7月,毕业于西安市私立进化小学。1947年9月至1950年7月,在西安尊德女子中学上学。后因家庭缘故回到郑州,1950年9月,考入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1952年9月,随学校调入黄河水利学校农田水利专业,1953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工作。
1957年12月,校同临夫妇为响应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一支坚强的基层干部队伍”的号召,到安阳专署水利局工作。1958年3月,又双双调到安阳县水利局工作。1979年10月,校同临任安阳县水利局副局长,兼任安阳县科研协会副主任、水利协会主任。
安阳县西部山丘地区严重缺水,人畜吃水极为困难,千百年来只能“靠天吃饭”。 1942至1943年,连续干旱,2000多户人家外出逃荒要饭的达1200多户,断壁残垣,十室九空,一片悲凉。1954年6月,安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引漳河水,灌安阳田”的议案因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故定名为“跃进渠”。跃进渠工程于1958年3月破土动工,1960年,受“三年困难时期”影响被迫停工,后又因“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再次停建。1968年11月,实现第三次誓师复工。校同临夫妇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投入跃进渠建设的。校同临是跃进渠工程的总技术负责人,并承担东方红渡槽的设计与施工工作。他学习查阅各种资料,结合情况、对比方案、边干边学,白天到工地勘察、测量,夜晚在煤油灯下设计、制图。没有现代化机械,他们设计出完全以人工为动力的起重机械——摇头吊,跃进渠称“灵机扒杆”。为了解决关系到渡槽运用寿命长短的防渗漏水、伸缩缝止水问题,校同临发明了“桐油水泥浆橡皮止水”工艺。经试验,效果良好。东方红渡槽于1971年10月胜利竣工,从其高度、跨度到内部结构在当时河南省水利工程中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也属先进技术。经过40多年通水考验,至今依然运行完好,滴水不漏。
当新闻工作者到来采访时,他却避开,不愿意抛头露面。当时正值“文革”,校同临家庭成份地主,又因内战时期随学校南迁,落得“南逃学生”罪名,被扣上“臭老九”“臭知识分子”的帽子,饱受歧视,精神上备受压抑。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还被拉去开批斗会。经多方调查核实,属子虚乌有。直到1980年11月才得到平反通知。
校同临的妻子芦菊梅是跃进渠建设技术人员中唯一的女性,肩负跃进渠东干渠的规划设计任务,并负责东干渠铁路渡槽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她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对原设计渠线进行改道,根据地形、地质等情况对原设计方案加以改进,不仅使工程省时、省力,而且节约了大量资金。芦菊梅同样也由于“地富”子女受到批判,被硬性逼供,否则不让去跃进渠工作,1980年11月平反。
1984年2月,校同临从安阳县水利局调到安阳市水利局工作,1987年12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89年10月,河南省重点工程彰武、南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校同临再次挂帅出征,任彰武、南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工程师兼彰武、南海水库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1992年11月29日,校同临突然腹泻,身体急剧消瘦。因要出差和其他事情耽搁,直到12月18日经安阳市地区医院检查时已是肝癌晚期。安阳市水利局副局长、彰武南海水库建管局局长郭国钦亲自陪同他和亲属一起到北京总后302医院,请全国最权威的肝病专家会诊,但为时已晚。返回安阳市肿瘤医院住院,医治无效,于1993年2月15日凌晨6点10分去世,享年60岁(清晨小雨)。就医期间,亲友始终隐瞒病情,直到最后,他可能有所察觉,互相都没有说破。
听到校同临病故的消息,亲友、同学、同事,但凡知道他的人,无不感到难以置信,为他扼腕叹息。他去世后,安阳市水利局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火化后,校同临的骨灰暂时安放在安阳市烈士陵园。
校同临的一生都诠释着“要还知识于党和人民”的理念。1963年,安阳市发大水,校同临过家门而不入,是安阳县水利局派人把一家老小接到局里。等水退了,回到家,房子的后墙被水冲倒了,校同临的母亲和孩子们就在露天的房子里住了近一个月时间。他期待南水北调工程早日实施,再次尽忠报国,却没有等到那一天。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工作,弥留之际还让子女准备笔、纸记录工作安排,可当孩子们准备好,他又昏迷过去。怕80多岁的老母亲难过,只能挂念于心、无法言语。白发人送黑发人,含辛茹苦一生的万氏,晚年又承受丧子之痛。她一生勤劳,默默地支撑着两个家庭的重任,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从不抱怨,为家庭立下了汗马功劳。
校同临夫妇都从事水利工作,1982年安阳市发大水,校同临的妻子芦菊梅已经是50岁,仍下到齐腰深的水里检查水情。他们很少顾家,大女儿一岁多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一条腿终身残疾,令校同临夫妇遗憾终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虽成绩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却因残没被录取。二女儿小时候,随他们夫妇住在安阳县水利局后院宿舍,晚上女儿睡觉后,他们再到前院办公室加班。宿舍后面临着厕所,有人上厕所时,都会到宿舍门口听一听有没有哭声。可有一次,女儿还是从床上掉下来,头部摔了一个大包,半年多才好。老三是男孩,因家里实在无人照料,从小寄养在别人家,三岁多才回来。
2000年春末夏初,芦菊梅患急性白血病,在安阳市地区医院住院治疗。医治无效,于2000年7月10日去世。
2005年清明节,校同临的子女将他们夫妇二人的骨灰迁至安阳市韩陵山公墓,入土为安。每逢过年过节子女们前去祭奠以寄托哀思。
在校同临夫妇的教育和影响下,他们的子女们在各行各业积极进取、踏实工作。
编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史志内容,用根亲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记述追慕先贤功德,反映一个时代孝文化的历史足迹,传承祖辈先贤的良好家风,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丛书。
《百姓史志》主要记载两方面人物: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树碑立传,便于子孙后代了解、追念先辈;为60岁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传,以彰显其一生功德、业绩。
本期,本刊继续精选《百姓史志》人物小传刊发,以激励、鞭策、启迪后人。同时,本刊向全社会发出号召,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可入选《百姓史志》的人物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