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纳德组织本质的理解
——由饭野与加藤之争引发的再思考

2016-03-16 21:54:41朱明月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4期
关键词:加藤本质协作

朱明月

对巴纳德组织本质的理解
——由饭野与加藤之争引发的再思考

朱明月

理论其本身是人类对现象世界的一种解释方式,是从一个维度的视角形成了一个视界。20世纪巴纳德组织管理理论的出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自此之后对组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至今依然未能找到组织学的基本问题,这说明我们对组织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仍需不断地对历史进行回顾、挖掘和提炼。本文拟从日本著名学者饭野春树在《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一书中对组织概念的理解入手,通过对比反驳其观点的加藤胜康,同时结合巴纳德理论组织的本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协作系统和非正式组织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理解,通过有机系统论的逻辑分析,研究组织概念的两重性,并得出巴纳德组织理论中组织本身存在意识的结论。

巴纳德;组织本质;饭野与加藤之争;协作系统;非正式组织

一、争论产生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争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著名组织社会学家巴纳德应用了帕累托、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以及怀特黑德的哲学思想于组织协作系统的分析中,终身致力于对组织本质以及目标的理解,对组织管理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著名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如同凯恩斯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因此引发全球各地学者对巴纳德组织理论的狂热研究。著名的日本学者饭野春树称赞:“可以说,巴纳德的代表作已经确立了在管理学上的经典地位。”在日本有一大批学者对巴纳德进行了相当深刻地研究分析。譬如,筱崎恒夫的《巴纳德的人性与组织论》;平雄之的《巴纳德理论的基本问题:回答饭野春树教授的批判》;山本安次郎的《巴纳德组织理论的经营学意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饭野春树和加藤胜康两位学者对巴纳德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引发了“组织是否存在意识”的争论,并且一直影响至今。

2.问题的提出

对于巴纳德正式组织概念在其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中的定义,参考1997年孙耀君的中译本“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2]日本的饭野春树在《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一书中将其理解为“两个人以上的人群,被有意识地总括在一起的活动和各种力量的系统”。[1]而日本另一位学者加藤胜康却认为“组织”应该理解为“经过自觉地统制的”。所以,虽然定义中“总括”和“统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争论的重点在于主体是谁,即“组织是否存在意识”。同时两者对“意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饭野认为“意识”不是组织成员的意识,而是组织自身的意识;加藤则认为“意识”是成员意识的总和。

除了饭野和加藤对“组织是否存在意识”这一本质问题有不同理解之外,在日本还有众多学者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些激烈争论,值得关注的是20年后加藤对饭野的观点不再是全面否定了。加藤在1996年出版的《巴纳德与亨德森》中写道:“围绕巴纳德的正式组织定义中‘组织’的调整主体是谁的问题,学术界曾展开激烈的争论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以“饭野与加藤之争”为契机,引发了许多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论证。通过反复思考和论证来循序渐进地促进这个值得推敲定义问题的解决,收获良多。只有通过逻辑分析将诸多解释拿到组织现象中一一检验证实,才具有说服力。在加藤的只字片语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自己的犹豫以及妥协。在之后20多年的研究中,不断有日本学者加入研究巴纳德的浪潮中,虽说加藤的观点已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其著作中他并没有明确肯定或者否定“组织存在意识”这个命题。

由于众多学者对组织理解的不同,因此需要对正式组织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组织本质意识的理解把握,即“组织是否存在意识”。

二、巴纳德组织理论中的组织概念

任何一个词语都不能孤立、静止的理解,必须深挖其本质并且联系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充分理解协作系统和非正式组织等相关概念,从而进行连续的、动态的理解分析。

1.组织的本质

法约尔认为组织是由人和物质两部分所组成的,但是巴纳德却认为物质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组织的一部分。所以巴纳德认为组织的含义中不应该包含物质组织,而应该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构成的系统。

传统意义上也有不少人认为组织是由个人和个人所构成的集团构成的,但是巴纳德并不同意此种观点。其原因是“集团”这个概念本身存在内在矛盾性和模糊不确定性。“集团”的内在矛盾性体现在它比较重视成员身份而非作为组织实质中的相互协作的关系,因此会将某些为组织做出了重大成绩的贡献者排除在外。“集团”的模糊不确定性表现在它存在诸多变数,产生诸多的结果。如果不能将变量这项限定住,就不可能将它拿出来作为一个实用性概念进行讨论。

2.产生背景

20世纪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同时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为了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梅奥进行了霍桑实验,不久之后的1938年巴纳德理论也出现了。在这段管理学发展阶段,人的因素登上了历史舞台。首先在巴纳德理论产生的这个时期,不少学者开始对泰罗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进行怀疑甚至否定,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非正式组织的逐渐认识,开始形成了对正式组织的研究分析。但在当时的研究环境中对正式组织地探索和追问明显不够深入。巴纳德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不像传统组织研究那样罗列归纳组织的共性,而是不断回顾、深挖和追问,试图从组织的起源接近其本质。正是由于战后的社会背景、人本地位的逐渐提高以及对非正式组织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巴纳德组织理论。

3.协作系统

巴纳德将自己所熟悉的“组织”,基于一般读者的理解必要,导入协作系统的概念,并从协作系统中抽象出组织。协作体系中有一种叫做“组织”的体系,其中包括“两个以上的协作”这句话。[2]巴纳德把物质因素、社会因素,甚至个人因素从协作系统的概念中去除,抽象出有秩序系统的,通过“两个以上的人的协作”所表现出来的“组织”。这种概念描述似乎给人不现实、不实用的印象,但如果不把组织概念抽象,那么就很难构筑理论。巴纳德还特别强调,组织是整体性的,“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以某种重要方式同体系所包含其他部分关联着。”[2]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组织已然是一个不同于原有各组成部分的新事物,它能够创造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大于、小于或不同于其组成部分努力的总和。巴纳德因此指出,一旦在一个体系中,如果各个组成部分变得很多、很大,那么它们就很可能会组合成一些次级的或局部的体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维克提出了松散结合系统理论,事实上巴纳德在30年代就已注意到组织的这一特性,只是没有采用松散结合系统理论这一说法而已。

4.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最早是由梅奥通过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提出来的,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以爱好、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组织。在“贮藏室布线观察实验”中,特别指出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动物。随即1983年巴纳德在自己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阐述道:“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存在着与正式组织有关的非正式组织,这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组织使正式组织得以产生,而正式组织为任何一个大的非正式组织或社会组织所必需。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则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相互联系。一方面,其区别主要是在非正式组织中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同时也没有强制性的命令。另一方面,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一是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前提;二是非正式组织的热情氛围可以激励正式组织的有效沟通。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辅相成,对正式组织的本质理解大有裨益。

三、正式组织概念的两重性

1.组织是抽象的

正式组织是由三要素总括规定而来的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即系统。这些力要成为一个组织场,三要素必不可少。巴纳德理论中是以人性论和协作论为基础的理念型抽象组织论而区别于其他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巴纳德致力于深挖组织本质,从本质上去揭示组织的共性,这为组织学后来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组织的名称、规模、结构和形态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就不太容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索追问正式组织的本质,巴纳德通过将某些容易引起差异的变量放入人的系统、物的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中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得出了能够反映出组织中普遍规律的理念型抽象概念。

2.组织是具体的

这个具体可以理解为实体,因为组织可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也是具体层面上的组织论。巴纳德在组织理论的研究中采用“有机系统法”而去试图窥探组织的本质。正如巴纳德所说,“我把组织这种协作体系看成是社会生物,是活的,正如同我看待个别的人一样。”在“有机系统法”中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系统是开放性问题,其次是在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要理解整体是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当然这个“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既然组织是一个有机体,那么理所当然就会像所谓的有机体那样存在意识,同时这种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是独立于组织成员的。因此我们不能在对组织本质的理解上既肯定组织是一个有机体又否认组织存在意识。所以可以得出在“正式组织”定义中的原文所指的调整主体是组织而不是组织成员这个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巴纳德理论的“有机系统法”肯定了组织本身存在意识这个观点。同时也就说明在对组织本质的把握上,相比于加藤胜康的观点,饭野春树的理解更为准确。日本由于对中国关注的程度高,所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有关中国的信息介绍可以说已经达到近似于泛滥的状态。但是反观中国,有关日本的信息很难说是充分的。巴纳德理论的价值非常之大,不仅在管理学,而且在管理哲学、社会组织改革、大数据管理等研究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与组织的关系”直至今日仍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研究组织的概念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他国多交流,不断地回顾、拷问、提炼和探索,并实践于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以期促进中国在组织学这一领域的不断完善。

[1]饭野春树,著.王利平,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3-20.

[2]C·I·巴纳德,著.孙耀君,译.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3-22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15

猜你喜欢
加藤本质协作
团结协作成功易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协作
读者(2017年14期)2017-06-27 12:27:06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日媒追忆亲中政治家加藤纮一
环球时报(2016-09-12)2016-09-12 06:33:48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
协作
读写算(下)(2016年9期)2016-02-27 08:46:31
著名围棋大师系列之十五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