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L1及人端粒酶RNA基因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子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

2016-03-15 06:46:34王佩红涂权梅
中国性科学 2016年2期

王佩红 涂权梅

【摘要】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患者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L1基因(L1)及人端粒酶RNA基因(hTERC)的表达情况。方法:自就诊于我院和温州医科大学二附院HP-HPV阳性者中,选取90例宫颈组织正常者作为A组,选取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者作为B组,选取90例宫颈癌者作为C组,对比分析三组间L1及hTERC表达情况。结果:三组间L1位点中CpG-1、CpG-2及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均以C组水平最低,以A组水平最高(P<005)。三组间hTERC阳性表达率存在显著差异,C组阳性表达率为8333%最高,A组阳性表达率为2667%最低(P<005)。结论:在HP-HPV阳性者中,以宫颈癌者L1位点中CpG-1、CpG-2及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hTERC阳性表达率最高。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L1基因;人端粒酶RNA基因;子宫颈脱落细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志码】A

宫颈癌为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临床有研究显示,早期的诊断及及时的治疗对于宫颈癌的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4]。但目前对于宫颈癌的诊断仍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此种检查方法属有创检查方式,临床常不宜用于早期诊断[5]。故本研究为可更为及时有效的对本病进行诊断,将L1及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以初步探讨L1及hTERC基因表达情况对宫颈癌诊断的作用。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就诊于我院和温州医科大学二附院的HP-HPV阳性者中,选取90例宫颈组织正常者作为A组,选取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者作为B组,选取90例宫颈癌者作为C组。所有入选者宫颈组织正常、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诊断均需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6],同时入选者均需完全了解本研究,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入选者中,A组患者年龄35~85岁,平均(5031±1323)岁;B组患者年龄36~84岁,平均(5267±1411)岁;C组患者年龄35~84岁,平均(5196±1691)岁。三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方法

分别留取所有入选者的子宫颈脱落细胞,分别对各组间L1位点中CpG-1、CpG-2、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hTERC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对比三组间L1位点中CpG-1、CpG-2、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间差异及hTERC阳性表达率间差异。

13检查方法

L1位点中CpG-1、CpG-2、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检测应用酚-氯仿抽提法联合焦磷酸测序法进行检测。首先应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子宫颈脱落细胞中的DNA成分,并进行DNA体外扩增。成分留取并扩增子宫颈脱落细胞中的DNA后,应用焦磷酸测序法对L1位点中CpG-1、CpG-2、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进行测定[7,8]。hTERC阳性表达率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测定,首先应用宫颈液基(TCT)低渗法制作子宫颈脱落细胞涂片,随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测定涂片中hTERC基因拷贝数,确定hTERC阳性表达率[9]。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数据表示形式为均数±标准差,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表示形式为百分率,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统计结果中,以P<005作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三组间L1位点甲基化水平分析

三组间L1位点中CpG-1、CpG-2及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均以C组水平最低,以A组水平最高(P<005)。见表1。

22三组间hTERC阳性表达率分析

三组间hTERC阳性表达率存在显著差异,以C组阳性表达率最高,以A组阳性表达率最低(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人乳头瘤病毒(HPV)为可导致宫颈上皮发生不典型增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0,11]。而在HPV中,16型及18型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已被证实为导致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12]。故本研究为更好的诊断宫颈癌,通过对L1基因及hTERC基因在HR-HPV阳性的不同疾病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为全面的探讨在HR-HPV阳性者中L1基因及hTERC基因表达情况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L1基因在人类基因组织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临床研究显示,在人体正常组织中,L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较高,而在包括胃癌、结肠癌及膀胱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中,其病变组织中的L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较低[13]。故本研究留取子宫颈脱落细胞,以探讨HR-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中子宫颈脱落细胞内L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结果显示:不同疾病的三组间L1位点中CpG-1、CpG-2及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均以宫颈癌患者的C组其L1各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最低,以宫颈组织正常者组成的A组其L1各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最高(P<005)。可见在HR-HPV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中,其L1位点中CpG-1、CpG-2及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有显著的降低的趋势。而hTERC基因为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重要模板,而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在非典型增生的宫颈细胞中,hTERC基因均有着显著的扩增。且已有学者研究显示,hTERC基因检查在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也随之显著的升高[14-16]。故本研究也将hTERC基因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三组间hTERC阳性表达率存在显著差异,C组阳性表达率为8333%最高,A组阳性表达率为2667%最低(P<005)。由此可见在HP-HPV阳性的宫颈癌患者的子宫颈脱落细胞内L1基因甲基化程度显著偏低,而hTERC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则显著偏高。

综上所述:在HP-HPV阳性者中,以宫颈癌者L1位点中CpG-1、CpG-2及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hTERC阳性表达率最高。在本研究中选取270例研究对象对L1基因及hTERC基因表达情况对HP-HPV阳性者宫颈癌诊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对象较多,因此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是未对L1基因及hTERC基因表达情况对HP-HPV阳性者宫颈癌诊断的诊断价值进行进一步探讨,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舒桐,白萍,张蓉,等.106例Ⅰa-Ⅱb期宫颈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中华肿瘤志,2014,36(9):703-707.

[2]王銮虹,李俊东.B23和Ki67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河北医学,2015(1):3-6.

[3]朱前勇,郭伟平,申沛,等.腹腔镜下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38例.重庆医学,2011,40(21):2128-2130.

[4]翟振波,张秀珍,宋丽,等.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183例临床分析.现代肿瘤医学,201,21(10):2319-2321.

[5]张晓梅,聂秀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与阴道镜病理学活检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比较.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9):30-33.

[6]高莉,朱炎,刘素萍,等.人端粒酶RNA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在宫颈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2):104-107.

[7]Patchsung M, Boonla C, Amnattrakul P, et al. 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 hypomethyl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correlation and bladder cancer diagnostic potential. PLoS One,2012, 7(5):e37009.

[8]王宏,潘世扬,庞智睿,等.子宫颈癌和CIN患者血浆APC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的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12):929-934.

[9]Eid MM, Nossair HM, Ismeal MT,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TERC and C-Myc genes amplification in a group of Egyptian patients with cancer cervix. Gulf J Oncolog, 2011,1(10):18-26.

[10]李亚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武警医学,2012,23(2):93-96.

[11]胡滨,崔金全,邓克红,等.宫颈癌组织高危型HPV感染与HWAPL蛋白表达的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6(6):862-865.

[12]曾新,韩一栩,吴丽香.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意义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127-128.

[13]胡元晶,曲芃芃.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甲基化与其致病性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8):607-610.

[14]杨梅,高琨,王燕娇,等.宫颈端粒酶hTERC基因的表达和人乳头瘤病毒的型别关系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4):581-583.

[15]黄斌,李瑞珍,汤惠茹,等.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末端酶基因的扩增及临床意义.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46-1649.

[16]傅亚平,陈林海.α-干扰素栓联合微波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中国性科学,2014,23(6):51-53.

(收稿日期: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