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乡和异乡中游走
——虹影小说的跨国界书写及其意义

2016-03-15 19:53:37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虹影原乡异乡

刘 俐



在原乡和异乡中游走
——虹影小说的跨国界书写及其意义

刘俐

虹影,惊鸿之影。2004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丛书,名为“海外流散文学”,其中收有虹影的小说集《那年纽约咖啡红》。赵毅衡在介绍这本小说集时说:“虹影在这批作家中,情况比较特殊。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能长年靠写作谋生的,恐怕只有高行健,严歌苓,虹影三人。这一套丛书,有虹影的一本小说集,主要是中篇《那年纽约咖啡红》。”[1]从赵毅衡的介绍中,可以想见虹影的作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认可度。由于长期旅居国外,虹影被人们称为“流散”作家。“流散”一词源于希腊语,最初属史学范畴,特指两次犹太战争中犹太人被迫在世界各地的散居。后来,“流散”现象也在其他民族出现,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流散文学”是伴随着“流散”现象而产生的[2]。“流散”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变迁与流动,更重要的是空间的跨越带来的文化环境的改变。处在两种文化交汇处的作家,既有对原生长环境的深刻把握,又有接触异域文化的可能与优势。因此,不同文化在作家心里碰撞产生的火花往往能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新鲜别样的风采。本文探讨旅欧华人虹影在跨地域、跨文化的背景下对原乡和异乡的不同叙事,并揭示其作品的世界性意义。

一、对原乡的书写: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曲

“原乡”对于常年身处海外的华人来说,常常是一声叹息,而叹息的背后则是对母国的深情缱绻。虹影便是这样一位将创作的根基锚定在母国的作家。虹影书写原乡的作品有《饥饿的女儿》《孔雀的叫喊》《绿袖子》《鹤止步》等。这些作品,有的以童年经验为写作素材来揭示时代的伤痕,有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来展开叙事。

童年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童年经验常常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源。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对于一个作家创作的重要性,“把文学的动因都归诸于受到压抑的无意识的童年经验”[3]。虹影有两部小说与她的童年经验有关,即《饥饿的女儿》和《孔雀的叫喊》。

虹影的自传式小说《饥饿的女儿》,用第一人称描写平民在文革中的遭遇。作者在小说后叙中说道:“从文体来说,它是自传的。从外观和整体上说,它是我的整体生活。”[4]虹影生于1962年,大饥荒的年代,身体的饥饿是其深刻的记忆。小说主人公“六六”是其母亲与另一个非婚男人的私生子。由于自己屈辱的身世,作者不仅仅感受到身体的饥饿,而且还有温暖的稀缺带来的情感上的“饥饿”。民族的浩劫给个人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孔雀的叫喊》用第三人称描写知识分子层在“文革”中的遭遇,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反映了作者童年时期所目睹的极端政治背景下的悲剧。《孔雀的叫喊》以修建三峡大坝为时空背景,叙说了一个转世轮回的离奇故事。这部贯注人性关怀的寓言叙说了两代人的命运纠葛。红色弥漫的天空下信任崩塌、亲情沦丧,让柳璀万分迷惑:三峡风景秀美脱俗,人们却折腾出那么多仇恨。小说的结尾,柳璀“头也不回地冲进雨水狂泻的世界中”。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戕害在作者跨时空的叙述中展露无遗。至此,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记忆中的“文革”进行了书写。

除了以童年经验为基础表现人的苦难和时代的伤痛外,虹影对原乡的书写还有历史的维度,试图通过援引传统文化中的素材增加小说的厚重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作者取材和用材的角度独特。

《K- 英国情人》取材于中国传统房中术,作者却将其放置在东西性文化背景下来讨论。小说写的是弗吉利亚·伍尔夫的侄子裘利安·贝尔在二战中来到中国参加革命,与青岛大学系主任闵发生的一段婚外情。小说对根据道家玄学推演的性交养身术有着详尽的描写。《玉房经》是传统文化中不可言说的部分,虹影却将其作为整个中西方文化碰撞的重点来处理,显示了作家取材的诡谲。

《绿袖子》讲述了抗战时期中日混血的女演员玉子与中俄混血少年的爱情故事。玉子参演的电影《绿衣》既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根红线,也是戏中戏电影。《绿衣》的片名取自《诗经·邶风·绿衣》,歌词也仿《诗经》的四言句式:“你我相遇,满心欢悦/绿兮袖兮,绿袖翼兮/冰凉如夜,月引泪痕/绿袖流荡,宛若仙鹤/飘飘来兮,焰光暖兮。”[5]小说虽然以战争为背景,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与诗意。

《鹤止步》在讲述现代故事时借鉴古代笔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古今相互阐发,其灵感来自明代王同轨的《耳谈》。《鹤止步》共有8个现代短篇故事,每篇故事后附有一则古代笔记小说。现代故事与古代小说在情节上相对应,古今对照,显示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在作品中写道:“我走了一个圆圈,少女时爱读中国古典小说,开始写诗时,大量阅读西方的小说诗歌,一头扎进里面。等到自己动手写小说,我发现中国古典小说的好处,便走到以前喜欢的那些诗词和小说里,重读《老残游记》,重读《红楼梦》,尤其是重读笔记小说。像冯梦龙《情史》,那么短短的一个故事,讲得像一首诗。”[6]这种文体上的大胆尝试使传统小说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对异乡的书写:国际化视野

跨地域的人生经历为虹影积累了讲述异域故事的经验。虹影展现异域风采的作品有《K-英国情人》《女子有行》《阿难》等。这些小说都有国际化的视野,将背景设置于天南海北,有纵横数万里的想象力。异域因素的添加,作为一种写作策略,一方面在更加宽阔的背景中增强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张力;另一方面增强小说的可读性,满足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

例如,小说《阿难》中作为女作家的“我”,应香港传媒界著名女大亨的要求,寻找一位歌手,故事的地点涉及印度、北京和南方的海岛。虹影采用侦探小说的模式,让故事中的人物穿行在印度的土地上,从加尔各答到婆罗尼斯,沿着恒河寻找阿难。在地理空间的大转换中读者可以领略印度的风俗人情。

《女子有行》写一位中国女子,在未来行走于上海、纽约、布拉格之间,有着离奇的人生经历。小说分为三部分:《康乃馨俱乐部》《逃出纽约》和《城市的陷落》,分别对应上海、纽约和布拉格三个城市。小说中的“我”在三地分别陷入领袖、佛母、政敌的斗争漩涡,显示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力。如作者自己所说:“想想我自己的生活,从80年代离家到现在,可以说一直都在路上,直到我走到西方。前后花了二十年,经历过很多奇事怪事。对写作者来说,住什么地方其实一点也不重要。但眼界和心境却不同。”[7]

作者长期的旅居经历,一方面为其掌握异国文化资源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使其文学创作的视野超越了一地、一国,而投向多地域、多文明。

不过,与其他海外华文作家相比,虹影旅居海外的时间较短,海外生活也比较封闭,因此,她的作品并没有深度融入异国文化。虽然其作品言及异乡见闻,但并未向读者展示异乡文化中的深层次内容,比如民族性格、价值取向等等。在《穿木屐过SOHO》中,作者写道:“这几天英国足球队长的丑闻弄得大街小巷纷纷扬扬。此队长每年七八十万英镑的高薪,已婚,却骗一脱衣舞娘和一幼儿园护士,说自己尚是单身,郑重地向他们求婚,与他们同时有染,弄出丑闻。”[8]199这一段叙述说明了英国性文化的开放,其目的却是为了表现受到该种文化冲击的中国男性的心态,得出中国男性“吃中国菜,娶中国女人,做中国绅士。就此而已,对生活很满足”[8]203的结论。作者的环境设定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写英国性解放的状况是为了设置一个充满性诱惑的环境,为人物描写做铺陈。

与虹影相比,严歌苓的作品不单单展现了美国的富强与自由,更说明了这种民主所带来的个体的孤独感。[9]她的《橙血》、《蛋铺里的安娜》等小说,均以外国人为故事的主角,叙述的是外国人的境遇,揭示的是外国人的生存环境。

三、虹影作品的世界性

所谓世界性,即文学书写不拘囿于个人体验,作品中的异质使作品能够被他民族广泛接受。根据2009年《小说评论》统计,虹影小说被译成20种语言,1989年至2005年共获11个国内外奖项,另外还有一些奖项不在《小说评论》的统计范围内。虹影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正说明其作品具有世界性。

虹影游走在原乡和异乡中,既延续母国文化的血脉,又能拿异域文化资源为己所用,因此其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首先,其创作体现了多文化交融,适应了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其次,作品对个人生存困境、民族苦难的关注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和意义。

虹影作品常将多文化因素放置于同一布景下。如,在国外译介数量较多的也最为典型的《K- 英国情人》,一方面将“性”作为东西文化碰撞的点,另一方面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东西方知识分子层之间的交流。 因此,“在写作上就可以看到流散文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它实际上不是‘移民文学’这样简呼所能概括,它体现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10]。文学源于生活,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增多,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作品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除此之外,虹影的作品展现了对“弱”的关注。《饥饿的女儿》着眼于政治灾难下贫困人民的生活,《绿袖子》写的是中日混血、中俄混血的边缘人。虹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你只要一到长江边,你就可以看见长江两岸那些老百姓的生活,真需要更多人的一种关怀。我闭上眼就好像听见他们在喊,他们在需要一种实在的目光对他们进行关注。”[11]281对弱者的理解和同情,是各民族文学中普遍共存的特质,也能唤起其他民族的共鸣。“中国作家关心如何使中国人摆脱中国的庸常;世界作家要让各国人都能找到共同的出口。”[11]278因此,虹影作为一个华文作家,其作品不仅具有中国属性,还有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世界属性。

“流散”一词有着流落和散失的凄凉意味,从文化的归属地出走,意味着身份确认的艰难。而这恰恰也促生了文学创作,诚如王干所说:“很多女性到国外以后,特别是学文科,很快就搞创作,原先不搞的也搞。什么原因?一是对母语的热爱,一是有闲暇,再一是用文字思乡、怀念,因为出去后与周围文化很隔膜,很孤独,只有文学表达内心的焦虑、安慰。”[7]不同的流散者由于其出国前的经历,出国的动因,出国后的遭遇等因素,面对着原乡和异乡文化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虹影的处理方式便是扎根原乡文化,同时又拾取异乡资源为己所用,别具一格的创作内容与风格使其作品能够向全世界敞开,被众多民族接受。

[参考文献]

[1]虹影.那年纽约咖啡红[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刘洪一.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J].中国比较文学,2006(2):103-116.

[3]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37.

[4]虹影.饥饿的女儿[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339.

[5]虹影.绿袖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9.

[6]虹影.鹤止步[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7]虹影与王干的对话[EB/OL].(2005-05-31)[2016-03-20].http://culture.163.com/culture/editor/interview/050531/050531_147855.html.

[8]虹影.火狐虹影[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9]吕强. 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形象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013.

[10]虹影,止庵.关于流散文学、泰比特测试以及异国爱情的对话——虹影与止庵对谈录[J].作家,2001(12):107-110.

[11]虹影.K-中国情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虹影原乡异乡
虹影,我的诗人朋友
原乡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女性的河流——虹影词典40则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38
异乡的植文字士
动漫星空(2020年11期)2020-11-09 03:51:38
异乡的植文字士
动漫星空(2020年10期)2020-10-29 06:54:38
异乡的植文字士
动漫星空(2020年2期)2020-10-10 05:25:02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空山》新论
阿来研究(2016年2期)2017-01-15 13:31:33
白鬃马穿过甘南——论扎西才让的原乡写作
西藏研究(2016年6期)2016-02-28 2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