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逻辑对比下的英语学习策略

2016-03-15 13:22:39郑书耘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序英汉汉语言

郑书耘

(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引言

近年来,中西语言差异的比较研究倍受关注。不少学者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1];有的学者探寻汉字着重想象、英语词汇更具功能的构成,分析英语强调理性和逻辑的特点[2];也有学者从思维方式异同,剖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3]。有些同行从中西文化差异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体现,关注英语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4]。这些研究见仁见智,形成了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显而易见,在语言学讨论平台中,仅就英汉语言比较课题就蕴含着极大的研究空间,让后来者作进一步的追求和探索。同时,就目前所见的讨论中,还鲜有涉及到较全面地阐述英汉逻辑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应对的学习策略等有关文献。为此,本文通过教学中典型例句的逻辑分析,揭示英汉语言逻辑差异的表现,并基于此提出防犯“汉语英化,英语汉化”错误的办法,同时对英汉语言之间的正确转换和学习方法提出建议。

二、英汉语言的逻辑与差异辨析

英汉语言学的理论认为:英汉逻辑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形成之时的两条不同发展路径。汉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始终是把整体性放在第一位,把个体放在从属的位置。因此,中国人思维也必然按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然而英、美等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核心是“天赋人权”[5],与其相适应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即按由小到大的逻辑进行。汉语有它的逻辑,有它的语法格式。但是汉语往往一个词汇的意思可以有多样的表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汉语灵动、随意的表达方式不够严谨,语言偏人文伦理。英语则不然,语言逻辑具有规范、严密、确定的特点。英语句子之间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段落结构清晰,段与段之间层层递进,具有精确性的特征,语言偏理性逻辑。英汉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体现在逻辑的差异上。我们可以发现从简单的词汇到复杂的语句的成分构成,再到地道的语用,两种语言的逻辑差异是很大的。可以说,中国人学习英语,相比读懂每句话,更加重要的是掌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此,有必要展开以下的讨论。

英汉语言的逻辑差异几乎涵盖了这两种语言的各个方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仅就“语言的语序”,“意合与形合”,“严密性对比”的语言逻辑现象进行辨析对比。

(一)英汉语言语序的逻辑

语序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语序是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英语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但在实际应用中,会因语法结构的需要,或是为了强调而有所变动。我们必须学会英民族的逻辑描述,从而掌握英语的表达。

1. 英汉叙事的语序逻辑对比

对叙事的表述英汉语言逻辑有不少差别。英语是先说近期发生的事,汉语则先说以往发生的事。这是英汉语序逻辑区别之一。从以下 2个例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英汉语序逻辑的这种差别。

例1.“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

汉语叙事的逻辑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即先说前面发生的事,再说后面发生的事。“不高兴”在“听到坏消息”之后。故先说“听到那个坏消息”再说“我很不高兴。”。英语的逻辑与之相反。上面这句话按英语语序逻辑表达则是:

“I was unhappy when I heard the bad news.”

即,先说“I was unhappy”

再说“when I heard the bad news.”

例 2.“He is very happy to know that he will be able to attend the party tomorrow.”

英语的叙事逻辑顺序是先说最近发生的事“He is very happy”,再说以前发生的事“he will be able to attend the party tomorrow.”。可是,这句英语转换为汉语时应为:“知道明天可以参加聚会,他就十分高兴。”

2. 信封书写的语序逻辑对比

我们给国外英美人士写信时,信封上首先写收信人的姓名,然后是地址。地址应从小写到大,即,先写门牌号码,随后写街道、城镇,再就是省或州及邮政编码,最后才是国家名称。这种书写方式恰好与中国人的书写逻辑习惯相反。从一个信封就可折射出中国人把整体性放在第一位个体放在从属位置,西方人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此外,在个人简历的描述上,英语简历中的个人情况是从现在写到过去,汉语简历则是从过去写到现在。地名的排序在汉语中是由大到小,英语中却是由小到大。这方面大家已经熟悉,不再赘言。

3. 表述事物现象的语言逻辑对比

用英汉语对某些事作表述时,也会有顺序不同的逻辑差异。比如,中国人在进出门或进餐等场合请人先行的客套语会说你先走、先吃等。另外,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汉语与英语的逻辑也截然不同。我们用以下两例来说明:

例 1.“After you,sir.”

汉语意思为:先生,你先请。但英语的逻辑顺序完全相反。英语用“After”表示了汉语中的“先”。

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诗句)

诗中的“前”是指以往,“后”则指未来。汉英转换时,不能用forward和back来与之对应,而要用before和future。故译为:

“Before the ancients,not see the future.”

英语中,地点状语经常放在时间状语之前。

例 3.“He was born in Quanzhou on May 12,1989.”

英语句中的地点“Quanzhou”放在时间“ May 12,1989.”之前;而汉语的逻辑是地点状语在时间状语之后。即,“他1989年5月12日出生在泉州。”。

英汉的语序存在着诸多不同的逻辑表达,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4.“语言重点”的语序逻辑对比:西方人习惯于第一时间表达最重要的内容,与国人的“好戏在后头”的逻辑方式正好相反。所以,英语的逻辑是将要强调的话放在句子最前面,而汉语的逻辑会把要强调的话放在句子的最后面。这也是英汉语言逻辑最容易引发初学者出错的地方。看下例:

例 1.“The convenient traffic in downtown and suburb.”

这句话的重点是 “交通便利”。所以,英语的逻辑习惯是将“The convenient traffic”放在句首。但是中国人不会说成“交通便利在城市和乡村。”,而是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句末,说成:“城市和乡村交通便利。” 由此可见,句子重点的逻辑顺序不同,在语言转换时内容应加以调整。

例2.“他正在房间里睡觉。”

“睡觉”是这句话要强调的。在汉语,要将它放在句子的后面。

在英语,这句话却说成“He is sleeping in the bedroom.”。将重点“is sleeping”置于句子之前。

如果该句汉语按英语逻辑语序,将重点“睡觉”放在句首,就会说成:“他睡觉在房间。”,就不符合汉语的逻辑语序习惯。

(二)意合与形合的英汉语言逻辑 意合,就是追求语言意义的整合,不求逻辑严密。形合即形式的合拍,就要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由于英语句法重形合,而汉语句法重意合,这两种语言逻辑结构上的差异,在英汉转换时常会遇到,因此要特别注意调整句子的结构[6]。

1. 意、形合的语言逻辑对比

英汉语的形合意合表现是多方面的。汉语的意合主要用语序和紧凑方式来实现;英语的形合通过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形容词比较级来体现。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而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偏重于语意。

例 1.“Another attempt,and you’ll succeed.”

译为汉语:“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本句是一个由 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在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习惯于不译。

例2.“晚饭后我给你去叫出租车。”

汉语的句子成分是依照时间顺序的先后的语序逻辑安排的。所以句中“晚饭”在前,“叫出租车”在后。英语则不然,一般说成“I’ll go to call a taxi for you after dinner.”。

2. 语言连接手段的逻辑对比

英汉在运用语言连接手段方面有较大区别。英语异常强调细节,而且必须表达出细节与细节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细节与细节之间要有逻辑结构来连接;而汉语偏重语义的内聚手段,无需衔接手段。

以下采用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说的一句话为例。

例 1.“一年一次,冬季进行,时间要短,任务是检查工作,总结工作经验,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借以教育干部。”

这句话简洁工整,体现了汉语紧凑的优势。说明汉语只要确定一个话题,后面的句子不需要任何的衔接手段就可以形成连贯。

再看这段话的英语表达:

“ This move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ce every winter for a short period,the aim is to review our work, sum up experience, enhance achievements and overcome mistakes and shortcomings and thus educate the cadres.”

可以看出,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枝条,语言成分象一串串果实用语法和连接词等外显的衔接手段附着在主干上,表达的逻辑关系明显。

我们再用例 2来说明形合的英语和意合的汉语表达语义的不同手段。

例2.“Which is more difficult to learn,English or Chinese?”

英语在等级比较时,形容词或副词要用比较级“more difficult”,句子要用比较格式;汉语不需比较结构,译为“英语难学,还是汉语难学?”即可。英汉语言的逻辑差异可见一斑。

(三)逻辑严密性分析

英语句子的逻辑很缜密,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很紧凑,各句之间都由一些表明逻辑关系的连词或介词等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而汉语则喜欢使用短句,句与句之间的结构也比较松散,主要靠各句本身的意义来衔接。

1. 严密性的逻辑对比

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够严谨,随意。英语逻辑规范、严密、具有确定的特点。汉语的一句话有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看下例,可以带给我们许多遐想。

例1.“李小敏不来,我来。”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1)(如果)李小敏不来,(那么)我来。英语表述是“If Li Xiaomin doesn't come, then I'll come.”

(2)(因为)李小敏不来,(所以)我(才)来。英语表述是“Because Li Xiaomin doesn't come,that's why I am here.”

(3)李小敏不来,(但是)我来。英语表述是“Li Xiaomin won't come, but I'll come.”

以上三种理解,在英语来说,就必须用不同的关系词构成的三句话来表述,逻辑表达比汉语更准确,更完整,更严密。

再看下例:

例2.“壶里水开了。”

用英语表达为:“The kettle is boiling.”

汉语的水开了,有完成的意思。而英语用“is boiling”表示水还在开着。英语表达得更完备,更严密。

2. 主谓结构的逻辑对比 英语强调“主谓一致”;汉语的主谓关系较松散,而且无主句广泛存在。比如“文章写完了”,这一无主句读上去很自然,丝毫没有病句之感。然而它在英语里,由于“文章”是主语,就必须使用被动态。

另外,汉语往往习惯于按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遣词造句,句中的内容与视点如水之流动,逻辑松散。语言的主谓语则多隐性。从“中国地大物博”的英语表述 “China is vast and abundant.”就不难看出端倪。

看以下两例:

例 1.“必须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在汉语,这无主句的语义是明确的。但转换为英语时必须加上明显的主语。如用人称或物称(Specialties)做主语。故应译为:

“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例2.“今年将会产出更多粮食。”

按逻辑分析,“今年”是不能“产出粮食”的,显示汉语在于意,不在于逻辑。上句如用英语表达,就成为主谓一致,逻辑严谨的一句话:

“We will produce more grain this year.”

通过以上对比,说明英语句子主、谓、宾结构紧凑,汉语则表现得流动松散;英语重形式逻辑,汉语的逻辑重在整体语义的明确。

3. 主、被动语态的逻辑对比 英语在构句时常让事物以客观的面貌逻辑地呈现,因此,被动语态较常见。汉语的主体性表现在人的主观感受上,不注重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描摹。如:

例 1.“By the end of last year,another new gymnasium had been

completed in Beijing.”

句中,英语用被动语态“had been completed”,将“体育馆已经建成”这一客观面貌逻辑的呈现出来。若用汉语表达,就用主动语态说“去年年底,另一个新的体育馆在北京已经建成。”

例2. “在报告厅,人们不仅要文雅,还应该有严谨的态度。”

句中汉语的表达用主动语态,“不仅...应该”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用英语说这句话“Not only politeness but a serious attitude of reverence is demanded in the lecture hall.”。这里的被动语态“is demanded”,用来说明行为主客体的逻辑关系。

这提醒我们注意,不注意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形式,误用语态,对英语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4. 抽象与具体的逻辑取向对比 汉语重直觉与具象。汉字具有象形性,如“马”酷像四足站立的马。此外,汉语爱用具体表示抽象,如:用“蚕食”表达了渐渐的侵吞。英语常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词,如 freedom, fun, anger, value,health...,常以抽象表达具体,逻辑取向相反。

例 1.“如果你仔细比较这两种生活方式,你将会发现前者比后者优越。”

例句可以译为:“If you compare 2 ways of life carefully,you will find the former is superior to the latter.” 但若用上抽象名词:“Careful comparison of 2 ways of life will show the superiority the former over the latter.”效果显然大不一样。因此在英语中,若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常常让人感觉更符合英语逻辑的品味。

庄子为了解释“领会了深文妙义后,表达它的言语可以忘掉”这一思想,用了捕鱼这件事来加以说明。他说,鱼捕到了,可以忘掉渔具。“得鱼忘筌”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例2. “得鱼忘筌。”

鱼和筌在汉语中是具体的物,以具体的“鱼、筌”抽象说明庄子这一深邃的思想。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得鱼忘筌”说成英语呢?显然我们必须领会其中汉语以鱼、筌所表达出来的抽象思想含义,要在抽象和具体间作准确相互转换。所以应说成:“To forget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d is attained.”

三、英汉逻辑对比下的英语学习策略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汉语的表达方式灵动、随意、不严谨,语言偏人文伦理;英语句子之间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段落结构清晰,段与段之间层层递进,具有精确性,语言偏理性逻辑。

(一) 英汉语言逻辑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逻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语序、语言重心不同,给英汉语言之间转换带来混乱,使译文生硬拗口;

(2)形合、意合的逻辑不同,致使在英汉语言之间转换层次不清;

(3)语态误用,语言衔接手段混乱,主题不明确等问题,造成语义错误。

因此,语言逻辑差异在教学中应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的学习策略。

(二)防犯“汉语英化,英语汉化”的学习策略

由于英汉语言逻辑的诸多差异,因此学习者不注意,就会出现“汉语英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注重英汉语言的逻辑关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提醒学生认识英汉语言逻辑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训练学生英语逻辑的表达,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新生作有关的专题讲解,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英汉语言的逻辑差异。

第二,加强实践练习,提高英语能力 学习语言,交流是目的。在交流中,我们才能认识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不一样的意思。因此,只有通过大量的交流实践,我们才能在学习中自由、灵活地在两种语言的逻辑中转换。

此外,大量的阅读往往被我们的学生所忽视。阅读的目的在于建立知识面。有了较广博的知识面所对应的词库,才可能在必要时形成唤起。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是历史和习惯的产物,只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语感和足够频度的重复,加强练习,将英汉转换技巧内化,才能有效避免中西方语言逻辑差异引发的鸿沟。

第三,英语教学中应兼顾其理科和文科属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兼顾英语的文科属性和理科属性。英语是语言,固然属于文科,但其严格的逻辑性,又酷似理科。所以,教师应通过英汉语言逻辑差异各个层面的分析、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差异的生成机制,以便更好地把握英语的遣词、造句。

第四,养成英语逻辑思维方式。学习外语的最高境界就是养成该语种的逻辑思维方式。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语法翻译法”,这是绝大多数人学不好英文的原因之一。有效的方法是:当具有一定的英语语法、词汇等基础后,果断地抛弃英汉词典,改用英英字典。同时,有一定英语基础后就要开始阅读原文,并且果断抛弃中文译文,用英语逻辑思考来理解。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达到较好的英语水平。

第五,应掌握基本的逻辑学规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7]。但是笔者认为,至今我们的教育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学训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基本逻辑学知识的缺失。因此在不同的两种语言逻辑面前,很难准确、灵活地在两种语言间实现转换。建议教育部门应考虑从中学起就对学生进行逻辑学训练,让学生补上基本的逻辑学知识。

结语

英汉语言的逻辑差异几乎涵盖了这两种语言的各个领域。笔者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做一些探讨,提供了部分英汉语言逻辑差异的分析和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逻辑差异带给学习者的负面影响;提出防犯“汉语英化,英语汉化”的措施;对英汉语言之间如何正确转换的注意点和训练方法提出建议。这些对比分析、建议难免挂一漏万,仅作抛砖引玉而已。谨望同仁、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语序英汉汉语言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语序类语法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as引导状语从句的倒装语序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 17:32:09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