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创新中心建设谁最有担当
■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破除创新障碍的不二选择。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十三五”开局之际,各省区市纷纷提出和明确了各自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包括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天津、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创新创业中心(广东、成都等),展现出一幅万类霜天竞创新的生动图景。
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探索建立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机制
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
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
在国家战略布局、上海自身有基础有望突破且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领域,基于“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结合的作用,实施一批上海市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解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高端装备领域,完成窄体客机发动机验证机研制,开展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重型燃机关键技术,建设燃气轮机试验电站
推进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的“双自”联动优势,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创新集聚区。实施“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完善创新服务,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
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
◎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建设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布局建设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科技专项
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提升产业科技开放创新水平
◎打造高效众创空间
◎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
◎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
◎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推进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
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健全鼓励企业创新投入制度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创新
目标定位
通过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江苏成为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健全、区域创新开放有序、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志在必得
力争通过3年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入国际先进高科技园区行列。2020年前,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
江苏: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水平;第二步,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达到或超过中国制造2025规定目标,部分创新指标跨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特别关注
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当仁不让
◎五大行动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实施知识创新中心计划,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程,构建国家创新驱动先行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新格局;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长远发展强基固本 推动首都高校组建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首批13个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形成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北京模式”。颁布实施《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着力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撑起“高精尖”新业态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先导与优势材料、数字化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领域实施八大技术跨越工程,引领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发展。
即将出台《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众创空间近200家,各类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150余家,服务创业企业超过2万家;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首家“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成为青年创业的新摇篮;吸引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超过1000家。
天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舍我其谁
立足天津示范区先进制造产业基础优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四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先进制造业向智能化、
服务化转型,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广东: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中心建设蓄势待发
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探索,着力完善珠三角地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战略,深化科技、金融、产业创新融合,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壮大发展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突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提升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一批核心知识产权
◎提升工业设计技术水平
◎强化工业“四基”发展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
◎以“互联网+制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开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
◎探索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服务深度融合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推进“四众”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创客和创业者。
率先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批一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创新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支持发展新型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率先建设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支持金融机构在珠三角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资源集聚地区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
率先建设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高地
推动珠三角各市及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全覆盖,开展高新区及孵化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形成覆盖整个创新链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增强创新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支持珠三角各高新区布局海外创新平台,深化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
◎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 ◎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
◎加快建设各类高水平创新载体
◎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科研机构
◎实施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创新项目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
◎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 ◎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
◎全面落实国家税收政策
强化对外合作,打造开放创新引领区
◎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深化深港创新合作
◎促进军民创新融合
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区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保障创新型产业用地
◎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发展
◎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
◎提升创新文化软实力
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筑国字号“创新基地”
“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依托中国科大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合肥将打造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提升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新建聚变工程实验堆、先进光源、先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超导质子医学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形成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建设的主力军。
建六大重大创新平台——高精尖技术破解人类发展难题
创新科技攻坚,掌握清洁能源。拟建的“超导核聚变工程”是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搭建世界一流的大型聚变工程综合测试与应用平台,为未来建成首个1GW商用核聚变发电站提供支撑。
量子技术保障,通信高效高质。拟建的“国家量子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大,包括潘建伟院士的量子通信团队、郭光灿院士的量子计算和量子存储研究团队,以及中科大先研院在建的“京沪干线合肥总控中心”和计划建设的互联网数据量子IDC数据中心。
建立高精网络,实时互联互通。拟建的“空地一体化网络”,将依托天基综合信息网,搭建未来互联网试验示范网,并与移动通信网互联互通,建成三网合一的信息网络,打造综合测运控中心、综合数据中心和综合网络化服务中心。
发展电子科技,仪器更加精密。拟建的“国家级联合微电子中心”,将依托中电科38所和中科大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微电子学院,加快人才培养。筹建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图像传感器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液晶显示屏驱动芯片等量产。
攻克人类顽疾,科技治愈癌症。拟建的“离子医学中心”,将依托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质子治疗系统,建设国内首个超导紧凑回旋加速器治疗装置,同时建立国内质子治疗培训中心,努力打造并拓展合肥医疗健康产业链。
光伏产业升级,构筑“智慧能源”。拟建的“分布式智慧能源集成创新平台”,将依托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高效太阳能电池、高效逆变、先进储能等技术创新,建立智慧能源集成示范基地,集中展示未来智慧能源的形态,带动上下游产业。
上深海圳::建打设造张世江界综一合流性科国技家创科新学中中心心
3月18日,深圳市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含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等四个方面共62条措施,其中47条属于新增政策,15条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加大了支持力度。
合肥:向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发
合肥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国家量子中心、超导核聚变工程、空地一体化网络、国家级联合微电子中心、中俄超导质子研究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六大重大创新平台,为合肥跨越发展注入了动力。
许勤:深圳为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会付出100%的努力
日前,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能力建设,不是简单的引入一项科技成果或者一个创新团队,而是系统化、整体性提升创新能力。这里包含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深圳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其中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运算速度曾经是世界第二位,有力支撑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智能化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国家基因库,将储存世界上动物、人类的数据和实物标本,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的基因库。
第二个层次,超常规建设各类创新载体。重点是瞄准未来产业、技术方向,全面布局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015年深圳全市创新载体达到了128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这些创新载体,既是人才孵化器,也是科技成果孵化器,它们与科技计划形成配套,使得每个创新载体成为人才的集聚地,成为科技成果新的产出点。
第三个层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深圳市场机制相对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科技成果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第四个层次,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体系。这里所说的创新要素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政策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等等。通过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使各类创新要素形成全面互动和正向激荡,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激情,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武汉: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到202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国家创新中心;到2049年建成世界级大学之城,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高端要素配置中心、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今年2月,成都研究制定《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成都将启动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等十大工程,目标直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十大工程”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
推动成都高新区先行发展;带动全域成都联动发展;促进成都经济区协同发展
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
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布局重大创新研发平台;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体系
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发平台;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
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创业天府圆梦工程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加快聚集创业要素;着力打造创业品牌
东湖高新区“光谷梦”:建设全球有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
●建设自由创新区,打造创新升级版
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实施“光谷合伙人”计划;推进资本特区建设,打造“天使光谷”;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技术转移转化“光谷模式”;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实施“光谷众创”计划
●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
突出光电特色,提升全球竞争优势;加强前瞻布局,培育原创性新兴产业;推进跨界融合,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注重生态宜居,打造城市升级版
加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加强改革创新,打造服务升级版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加强应用示范,建设智慧光谷;倡导包容创新,弘扬光谷文化
武汉“创谷计划”:三年至少建成10个“创谷”
“创谷计划”是武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今年2月,武汉开发区“南太子湖创新谷”、“联想星空·智慧谷”作为武汉市首批2个“创谷”正式启动建设。5月23日,市委书记阮成发召开专题会议,审议武汉第二批“创谷”建设方案。
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三个阶段
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培育领军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催生小微企业
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工程
推进高端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聚集科技金融主体;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知识产权强市工程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增强知识产权运用
制度创新保障工程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城市开放创新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