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探析

2016-03-14 09:52:40胡睿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北京1011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管理

□胡睿(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0)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探析

□胡睿(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0)

本文借助客观理性的手段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对国内体育场馆未来的发展大胆的假设与探讨,为相关单位在对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进行运营和管理时可以作为理论参考。再从国内关于公共体育场运营管理模式着手,深度解析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意在找出制约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问题所在,结合当前的理论成果,提出建议完善现有成果。

公共体育场馆 运营 管理 问题 对策

1、引言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飞速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者和专家对国外和国内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并且假设整理出未来我国体育场馆行业将会遇见的问题,积极面对、小心应对。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施行的是计划经济,公共体育场馆都是国家出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现在,我国处在市场经济阶段,要把以前作为公共事业具有国家属性的公共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可能会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不一定就能做到完全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要建立符合带有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体制,要做的市场调查与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唯一不变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我国目前针对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文献基本没有,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方面也没有针对性的政策与规定,使得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与管理方面没有相关政策为保障,呈现出的结果就是国内目前再此领域中产生了阶段性的空白。本文由此作为基础进行研究,希望借鉴国外的先进操作模式结合国内本土的国情及目前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状况,整理出符合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方面发展的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促使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与管理方面的改革有效、顺利的进行。

2、公共体育场馆概述

现阶段,在国内对于公共体育事业研究方面的书籍相当少,因此只能从相关的资料文献处着手研究课题,寻找答案。

2.1、公共体育场馆概念

“公共”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记载中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公共的意思就是共同拥有的、公用的、大家的,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共同进行平均分配”。综上所述,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得出:公共体育场馆就是群众共同拥有的体育场馆,它是由政府出资筹划兴建的,用来充实群众的生活,满足群总对体育运动、健身等方面的需求,是影响我国体育事业进程的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2.2、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性质研究

结合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的属性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一方面是国家出资建造的,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内部的物品有部分是国家提供的,有部分属于私人的,所以不能单纯的将公共体育场馆归为体育事业单位或者体育企业单位。公共体育场馆可以是由国家或者非营利性机构(例如:学校)直接进行运营管理的,也可以由民间组织或个人来运营管理。

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现状

3.1、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2015年12月26日,《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正式公布,根据公布数据现实: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场面积19.92亿平方米。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 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将近翻了一倍,用地面积增加17.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1.84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6.62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个。

3.2、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都是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的,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运营管理模式,转变为采取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运营管理方式,比如:事业类型运营管理模式、企业类型运营管理模式、半企业型运营管理模式等,在现阶段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模式中,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采用的是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4、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做为带有“公共”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上是不收取进馆群众的费用的,而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比发达国家低的太多,现阶段国内公共体育场馆无论在“量”和“质”方面,还是在运营管理体质方面都暂时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4.1、体育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体制问题

国内的公共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管理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也不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再来,作为公共体育场馆自身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资本量大、运营成本高、管理不规范等,还有税费方面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这些问题促使公共体育场馆在利润方面相当低,使得场馆对普通性质的经营事项,特别是比赛与健身类方面不会做过多关注,这些都明显的表现出现阶段急需处理的正常问题关键就在税收政策方面和财政政策方面。

伴随着国内的改革逐步加深的过程,国内公共体育事业也面临着体制改革,从行政性质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经营性质的管理模式过渡。可是因为各个公共体育场馆在客观因素方面的局限,使得各场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现在各个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质方面也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4.2、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体育行政人员、退役的运动员等与体育相关的人员,甚至还有部分的水工、电工等与体育不相关的人员。小型的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比如社区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的人员很多都是外聘的,或者就是退休人员、社区居民等。学校的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就更加简单了,可能直接就是体育老师管理的。他们所能够承担的只有简单性质的运营管理,还有体育设备的简单日常维护维修方面,他们有的是伴随着体育系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有的可能根本没接触过体育行业,而且他们一般在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方面考虑的比较简单和单一,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现代体育运营管理理念,不懂如何市场运作、不懂如何进行管理。国内体育市场的人才缺乏是导致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少、使用率不高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数量比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多了很多,但是人均占有量不高。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用来做运动员训练、体育赛事的举行、公众的日常体育锻炼和文艺表演等,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公共体育场馆来说除了能够提供公众的日常体育锻炼之外,基本上不会有专业运动员来训练,也很少有举办体育赛事和文艺表演的条件和机会,再加上公共体育场馆内部服务公众的意识较差,体育设施也固定化和单一化,只能暂时缓解公众的日常需求,不足以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虽然除了极少数用于比赛和训练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之外,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开放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太短,很多体育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就更无人问津,这就造成了公共体育场馆在实际运营中利用率过低的状况。

5、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对策

5.1、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体制

在经济方面,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在经济方面的支持,可以采取减少税收、视情况减免税等,用来填补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公共活动方面的亏损,用经济手段宏观调控,促使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方面逐渐迈向正轨。

公共体育场馆也应该享有与企业一样的“融资”机会,通过融资可以经过政府机构促使国内民间资本大量的投入,也可以吸收国外的资本投入我国的体育市场,通过这样可以缓解在经济方面的供求矛盾,弥补公共体育场馆资金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优化我国体育市场的投资结构,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吸收国外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有益的经验,优化和完善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和体制。

公共体育场馆也可以制定符合自身状况的收费政策,以此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运营的积极性。

在管理方面,应制定和逐步完善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法规,创造和谐美好的市场运营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以保证体育场馆健康有益的发展。

5.2、加大人力成本的投入,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

国内应该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教育支持还是财政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在内部也应该培养相关的运营管理人才,鼓励职工在运营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进修,增加在职职工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还可以与运营管理相关专业类院校进行合作交流,请专业的教授或者老师前来给在职员工进行运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把公共体育场馆纳入合作院校的实习单位,一方面优秀的学生给场馆带来了最新的运营管理知识,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果场馆和学生双方面都满意,毕业以后还可以考虑加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队伍里,这是双方共赢的事情。除了这些以外,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把在运营管理方面有成熟工作经验的引进来,充实和壮大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队伍。

5.3、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馆,提高使用率

未来需要加快新建公共体育场馆的速度、加大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惠民力度,扩展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对于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可以考虑分日期分时段向公众开放,采取免费或者低收费模式吸引公众,也可以自主举办各类赛事以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使用率。对于中小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如何提高使用效率,要考虑要地理位置因素和受众范围因素两大因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积极开展适合周围受众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规划、有针对性的服务大众。

6、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对文化体育方面的热衷也空前高涨,这促使着我国的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迅猛。作为体育产业里面的代表体育馆业首当其冲的要面对体制改革,以适应公众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不管是国家直接运营管理的还是企业单位运营管理的亦或者是个人运营管理的体育场馆,都不能改变的一项事实就是: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不管体育场馆的性质是怎样的,都应该不断的改变自身的运营管理理念以适应市场。

[1]叶加宝.公共体育场管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报,2014.

[2]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8(8).

[3]陈立基.试论体育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2014.

G818

A

1006-8902-(2016)-06-SY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
地方立法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