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玲(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辽宁 盘锦 124114)
欢东双油田下台阶开发层系适应性分析
孔祥玲(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辽宁盘锦124114)
本次研究通过对区块的整体研究和评价,对开发层系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开发意见,从而使区块达到最好的开发效果。
开发层系;开发阶段;开发特征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是否合理,是决定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要充分考虑到油藏类型、油水分布、压力系统和流体性质等,由于种种原因,区块内并没有实施保护区定为原则的开发方式,而是依靠天然能量即弹性溶解气驱方式进行开发,所有气顶全部打开,地层压力快速下降,从而导致油藏能量快速衰竭,因而对油藏开发层系的适应性研究要进行系统、综合性的评价。
1.1弹性驱动开发阶段
划分依据是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此阶段为油田投产初期,生产层位以莲花油层为主,气顶未动用,生产井数较少。本阶段的主要生产特点是:随着投产井数增加,井区日产能力上升,综合含水较低,生产气油比相对稳定,保持在原始气油比左右,地层压力逐渐下降,平均单井产油量阶段性下降,因无能量补充,压降曲线近直线状态。说明该油藏天然能量不足,边底水不活跃,依靠天然能量不能实现高效稳定开发。
1.2溶解气驱开发阶段
划分依据是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油层开始脱气,生产油气比高于原始油气比。本阶段生产层系陆续开发,采油井数明显增多,全区日产油量达到高峰,此后各层系气顶开始逐步动用,随着井数增多,生产时间变长,地层压力渐渐低于饱和压力,地层已开始脱气,地下亏空变大,加之气顶的动用,加快了地层压力衰减的进程,又由于注水时间短,注水量少,导致该阶段地层压力和产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加大。全区地层压力下降到原始地层压力的一半左右。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气油比大幅度上升,地层压力和产油量大幅度下降。
1.3能量近衰竭阶段
划分依据是生产气油比下降到低于原始气油比。本阶段多数油井因无油而关闭。地层能量接近衰竭,产量降低,生产气油比下降到原始气油比之下,因单井产气量过低,绝大多数井没有计量天然气,缺少气油比资料。由于早期射开气顶,采气速度高,采出气量大,能量衰竭快,油层中部分游离汽窜到气顶,导致大部分油井驱动能量衰竭而停产。这一阶段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压力水平低,采气、采油速度低,油气藏近停产状态,因而地层压力变化不大。
由于层系间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各层系间开发特征不同,现将各层系的开发特征分述如下:
2.1莲花层系
2.1.1投产初期产能较高,但天然能量开采,能量不足,产量、压力下降快
从整个层系来看,生产井初期多为自喷生产,全面投入开发后,初期日产能力最高达321t,但生产近两年后,产量下降了60%;从整个层系的压力变化状况看,生产6年后地层压力降到饱和压力附近;从典型井的压力变化状况看,统计投产较早的两口井,地层压力降到饱和压力仅用了14个月左右,此阶段生产气油比保持在初期生产水平;从生产井的产水状况看,产水能力不高,边水不活跃。上述生产特征充分说明,该层系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天然能量开采能量不足,产量、压力下降快。
2.2油区和气顶同事降压开采,油气区压力不均衡,油区开发状况差
在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油区开发状况比较差,一是生产压差增大,采油指数明显降低。以区块内油井为例,该井投产初期生产压差小,为3.29MPa,采油指数高,为18.8t/d MPa;地层脱气初期生产压差4.85MPa,采油指数5.4t/d MPa;地层大量脱气后生产压差加大到6.87MPa,比脱气前加大3.58MPa,采油指数降低到1.9t/d MPa,比脱气前减小16.9/d MPa。二是产油量递减速度加快,统计上莲花油层脱气初期油藏年递减率14.9%,油层大量脱气后油藏年自然递减24.2%,分别比油层脱气前增加3.3和12.6个百分点。三是油藏低速、低效开发时间长,二十年的生产历程中,87.9%的生产时间采油速度低于1.0%,单井日产油低。四是原油采出程度低,油藏能量近于衰竭。
主要由于受气顶开采程度的影响,油气相对富集区气顶采出程度高,压力衰竭快,对油田开发影响较大。气顶采出程度高时,离气井较近油井开采状况差,离气井较远油井采出程度高;气顶采出程度低时,不论离气井远近,只要原油富集,开采状况就好。
区块初期开采动态表明各套油层应分层系开采,才能更好地发挥油层潜力,同时分采也具备足够的物质基础,但每套开发层系的生产厚度应为多少更为合适,利用采油强度数据进行分析。
据统计33口油井的采油强度与射开有效厚度数据可以看出,采油强度数值的大小与射开有效厚度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因此射开有效厚度的大小不是制约采油强度大小的因素,但最好不要超过50米。
研究区的四套油层必须分采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产潜力,各套油层在单采的情况下不但具备独立的生产能力,也具备足够的物质基础,有的油层天然生产能力低,可以通过压裂改造提高其自身的生产能力。
[1]李志军,王青梅.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探讨及应用研究[J].青海石油,2010,16(4):32-36.
[2]支继强.鄯善油田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效果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2009,19(2):154-158.
[3]李玉梅.水驱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综合潜力评价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2003,22(1):32-34.
[4]王雨.萨中开发区各类油层剩余油潜力与动用状况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2010,03(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