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素
浅谈《温病学》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施
郑春素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以教师为主,易形成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小,学习效果不理想等。为了提高《温病学》的教学效果,笔者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尝试从授课态度、授课对象、授课形式、授课方法等方面探讨《温病教学》教学的新措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前课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温病学》;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被动学习
《温病学》归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课程,对引导学生进入中医临床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有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又要学会运用温病的辨证方法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技能。这就要求《温病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批判思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所知道交给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较好地掌控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往往因为灌输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掌握知识的情况都不理想,更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经过5年甚至8年的专业学习之后,走入临床仍然不会看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师要对每一堂课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突出重点、引出问题,解决难点问题,在课堂中发挥组织教学,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作用,强调学生不只是学习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新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以致用的能力。《温病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运用温病的辨治体系诊治临床疾病,达到为患者、为社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的。
2.1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要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前对学生要有定位,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授课对象的教学手段、方法及知识点要有所区分。比如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温病学》课程前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基本掌握,因此,在学习《温病学》课程的时候应该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在回顾其他课程知识的同时明确《温病学》的特色,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对中医的临证思维有更清晰的认识。中医学课程的学习是系统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把所学的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马上面临临床实习,所以要不断通过病案分析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常见温病的诊疗,学会应用中医思维诊病。如果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对基础课程与《温病学》课程的学习同时进行,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听天书”或者厌学的情绪,教师有必要对涉及到的《方剂学》、《黄帝内经》等知识进行适当讲解,尤其在学习《温病学》中温病的治疗及中篇各个病种的辨证论治等内容时。总之,教师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要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研究利用何种讲法让学生更明白,理解得更透彻,促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
2.2 逐层引导,培养能力 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逐层引导,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目标的掌握,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比如,学习《温病学》下篇原文第5条:“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的课堂中,通过提出“斑出是否都是热解”,“斑与热有何关系”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斑出热不解的机理。通过提出“胃津亡是什么意思”,“斑出热不解的原因是否仅限胃津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斑出热不解机理的同时发现斑出热解与斑出热不解的关键区别是什么。通过提出“斑出热不解应该如何用药”“轻重有什么关系”“临床上如何判断轻或重”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温病发斑的过程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治疗中应该会见到何种变化,学会用动态的观点、理论联系临床分析、解决发斑的问题。通过提出原文中“如玉女煎”是否可以去掉“如”字,让学生思考二者的区别,回忆玉女煎的药物组成,结合温病发斑的机理,得出“如”字的必要性,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温病发斑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提出“在治疗斑出热不解的时候是否只用甘寒,如果不是还需考虑哪些因素”“肾阴亏虚,推而广之,先安未受邪之地包括的范围还有哪些” 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疾病的发生内外因的关系,中医的标本兼治,联系温病的具体特点得出肾阴素亏体质的准确治疗原则和用药。最后设置问题“通过此条原文的学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现代医家有何发挥”三个问题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拓展学生对本次课内容理解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把握教学主线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抛出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对比、总结、归纳,提高学习效果及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2.3 辅导答疑,互相提高 尽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者,《温病学》内容既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又有深奥的原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须重视辅导和答疑工作,在课程进度的安排上最好在课程过半和课程结束时各安排一次辅导和答疑,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查遗补缺和深化理解,而且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讲解。此外,每次课结束后最好能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出答案。辅导答疑是师生间互相提高、完善,教学相长的过程。
2.4 教法灵活,提高效果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十分重要,每节课的讲授应该根据具体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温病的诊法中斑疹的内容,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比如中医与西医对斑的认识有何不同、中医如何理解胃与肌肉的关系、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体质是否会导致病变的深化、如何体现未病先防,从而引出温病发斑的病因病机、治疗及禁忌。在讲解温病的常见症状章节时,因为这部分的知识学生在中医诊断和中医基础课程中已有学习,所以可以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先预习,然后选派学生代表来讲解,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加深理解,同时,教师通过体验学生的角色更能理解学生的需求及班级的动态。在讲解中篇具体疾病时,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既要穿插救治成功的病例,同时要选取误治的病例让学生分析,并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授风温章节时,要注意运用回顾式教学法,先让学生回顾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温病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温病概念的四个要素结合病邪的致病特点归纳出风温的概念及诊断依据;让学生回顾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知识,归纳出风温病在卫气营血阶段可能出现的证型;让学生回顾温病的治疗,归纳风温总的治疗原则,这样既深化了以前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分析医案时可以运用角色互换式教学法,让擅长表演的学生分别演绎医生和患者的角色,生动再现诊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
2.5 尊重学生,为人师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教师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习温病学家的一丝不苟、治病救人、谦虚治学、甘愿奉献的精神,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现代的教育理念对《温病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温病学》课程的教师,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要深入挖掘温病原著的精髓、温病学家的理论,又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教书育人,通过组织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1] 艾军.对温病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 26(6):64-65.
[2] 童瑶.中医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3,22(1):28-30.
[3] 宋健,董正华,史传道,等.开展中医经典教学、强化中医临床技能、提高中医人才质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14(11):223-224.
[4] 屠燕捷,杨爱东,方肇勤. 融合温病学文化内涵的温病学教学探索[J].中医教育,2016, 35(2):27-29.
[5] 洪国萍,蔡宇泽,刘岩,等.如何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9,31(1):23-24.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65
1003-8914(2016)-23-3522-02
�静
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