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琰东 尹平 谭方
电火针为主综合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探讨
陈琰东 尹平 谭方
目的 观察电火针、温针灸、刺络放血加雷火灸等治疗面肌痉挛的作用,探讨以电火针为主综合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电火针、温针灸、刺络放血加雷火灸等治疗方法治疗面肌痉挛36例。结果 经1~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1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结论 以电火针为主综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明显,而且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瞤;面肌痉挛;电火针;综合疗法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肌肉疾患,表现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面肌抽动,多限于一侧,两侧受累较少。起病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每次抽动数秒至数分钟。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伴有疼痛。神经系统检查除面肌阵发性抽动外,无其他阳性体征。晚期面肌轻度无力和萎缩[1]。由于病因未明,治疗效果难使人满意,故而棘手。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讨以电火针为主综合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来自2010年4月—2014年7月保山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1]①病史及面肌阵发性抽动特点;②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③肌电图可见肌纤维震颤及肌束震颤波。
1.2.2 中医诊断标准[2]诊断依据:胞轮振跳,牵及眉际或面颊,时作时止,不能自主控制,重者振跳频繁,甚则可伴口角牵动。证候分类:①血虚生风:胞睑振跳牵拽面颊,眉紧肉跳,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紧;②心脾两虚:胞睑跳动,时疏时频,劳累或情绪紧张时加重,虚烦失眠,怔忡健忘。舌质淡,脉细弱;③肝风内动:胞轮振跳,牵拽面颊或口角,耳鸣头胀,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1.3 面肌痉挛的分级评定标准[3]
1.3.1 西医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方案探讨;分级评定标准:1级:局限于眼睑,可间歇停止,静止时不影响眼部形态;2级:眼肌与同侧面肌痉挛联动,可间歇停止,间歇时不影响眼面形态;3级:眼肌与同侧面肌痉挛联动,致眼肌强直痉挛而眼裂变小,同侧面肌强直痉挛而使口角偏向患侧,使面部形象发生改变;4级:3级症状伴颈部肌肉痉挛抽搐,或双侧面部肌肉痉挛频繁发作,致眼裂,口裂均变小,且不可逆,睁眼、喝水、进食、语言交流发生障碍。
1.3.2 中医证型分型[2]①血虚生风:胞睑振跳牵拽面颊,眉紧肉跳,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紧;②心脾两虚:胞睑跳动,时疏时频,劳累或情绪紧张时加重,虚烦失眠,怔忡健忘。舌质淡,脉细弱;③肝风内动:胞轮振跳,牵拽面颊或口角,耳鸣头胀,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血虚生风证、心脾两虚证、肝风内动证;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患有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1.5 治疗方法
1.5.1 电火针 取穴:阿是穴,即局部肌肉痉挛跳动处。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床,取穴严格消毒,采用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提供的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电压5~9V,打开短火,采用笔触式操作,触头选择30号毫针,医者以左手轻抚阿是穴周围,右手持握触笔,将电火针迅速刺入阿是穴1~3秒,手持无菌干棉签压迫针孔片刻,每个阿是穴点刺1下,每隔1天治疗一次,5次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休息2天,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2 针刺加温针灸 原则:局部取穴精、简、少,行针手法以柔和轻刺为主,配合远端辨证取穴。针刺取穴:主穴:印堂、人中、迎香、翳风(患侧)、牵正(患侧)、率谷(患侧)、神门(患侧)、合谷(对侧)。血虚生风:血海、三阴交;心脾两虚:内关、阴陵泉;肝风内动:太冲、阳陵泉。温针灸:取双侧足三里,患侧颧髎、下关穴,针刺得气后加以直径与高均为2cm艾柱施灸。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3 刺络放血 取穴:阳白、完骨、大椎、膈腧、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床,穴区严格消毒,采用梅花针多次叩刺,致穴区出现多个血点后,再用小号火罐拔穴位,留罐5~8min,取罐后碘伏消毒。5日一次,每次2~3穴,2次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4 雷火灸 取穴:阿是穴(面部肌肉痉挛抽动处)。操作方法:采用直径为3cm的大艾条点燃后置于艾灸盒中,右手持握灸盒,循面部肌肉抽动处悬灸,至局部红晕,微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6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1~3个疗程后面积痉挛停止发作,自觉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治疗后症状缓解,抽动次数减少,或3级患者面部强直抽搐得到缓解,形态不引起面容的改变;无效:各种治疗对各级患者均不能阻止发作,症状体征无改变。
2.1 治疗结果 痊愈1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
2.2 病案举例 患者,女,38岁,2014年2月3日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睑处不自主跳动,跳动次数为每天3~5次,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周来上症逐渐加重,眼睑跳动次数增加为每2小时跳动1次。扩展至左侧口角,甚至颈部胸锁乳突肌,跳动次数由每天3~4次逐渐增加至每隔几秒跳动一次。遂来我科就诊。症见:左侧眼睑面颊不自主抽动,时发时止,劳累或紧张时加重,休息或睡后缓解,伴心慌,心烦失眠,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见患者左侧眼睑不自主跳动,局部感觉正常,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为心脾两虚,治拟健脾和胃,补血养心,宁心安神。
电火针:取穴阿是穴,即局部肌肉痉挛跳动处及该肌肉起止点。采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电压7V,打开短火,采用笔触式操作,触头选择30号毫针,医者以左手轻抚阿是穴周围,右手持握触笔,将电火针迅速刺入阿是穴1~3秒,手持无菌干棉签压迫针孔片刻,2日一次;针刺取穴:印堂、人中、迎香、翳风(患侧)、牵正(患侧)、率谷(患侧)、神门(患侧)、合谷(对侧)、内关、三阴交,得气后留针30min。温针灸:取双侧足三里、颧髎(患侧)、下关穴,针刺得气后加以直径与高均为2cm艾柱施灸,留针30min。刺络放血:阳白(左)、完骨、大椎、膈腧、阿是穴,每次选取2~3穴梅花针多次扣刺出血后以小号火罐拔罐,留罐7min,取罐后碘伏消毒,5日一次;雷火灸:阿是穴(面部肌肉痉挛抽动处)。采用直径为3cm的大艾条点燃后置于艾灸盒中,右手持握灸盒,循面部肌肉抽动处悬灸,至局部红晕,微热为度,每日1次。
第一疗程(10日)后,患者面部眼睑跳动次数减少,频率减低(每天跳动3~5次),眉弓处肌肉紧张症状缓解。故第二疗程治疗同前。第二疗程(10日)后,患者面部眼睑及口角抽动次数减少,频率降低(2天跳动一次),故第三个疗程治疗每周2次。第三疗程(5周)后患者眼睑跳动的症状逐渐消失。3个月后随访,症状未复发。
面肌痉挛,常见以上下眼睑不自主的跳动为首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并波及临近面部肌肉。在中医属于“目瞤”“胞轮振跳”“眼睑瞤动”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4]面瞤多从风治,病因病机为血虚生风,心脾两虚,肝风内动,并与肝、肾、脾等脏密切相关。临床以平肝熄风,祛风通络,补气养血,滋肾柔肝,补血养心,健脾和胃等治法。《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阳之筋……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5]可见面部几乎所有肌肉都为足阳明、足太阳经筋范围,“面瞤”属于阳明、太阳经筋病变。火针,是古代九针中所提及的“大针”,又称“燔针”“焠针”。《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并指出火针的适应症为痹症、寒症、经筋病症、骨病。面瞤多以风邪为患,火针疗法具有祛风止痉、散寒通络之效,故尤适宜治疗面瞤。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材质的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火针疗法在现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由于传统火针疗法需要将专用火针烧红后刺入人体,针体较粗,火针后容易留下较大的疤痕,处理稍不恰当便容易引起感染,特别不适合用于颜面部针刺治疗。电火针采用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提供的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分为长火、短火两种模式,长火适合浅刺,短火适合深刺,采用笔触式操作,触头选择30号毫针,针刺既能达到火针所需温度也能避免传统火针留下疤痕和易感染的缺点。面瞤多从风治,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刺络放血选穴,血海,膈腧(血会);输血所在,主治所能,完骨、阳白为局部取穴,可改善面部气血运行。雷火灸于面部,能行气活血,舒经通络。
我科治疗面肌痉挛特点是以电火针为主,配合针刺艾灸、雷火灸及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于2010年开始开展以电火针为主综合治疗面肌痉挛,较2010年前对于面肌痉挛未开展电火针的疗效有明显提高。对于眼轮匝肌抽动未牵扯口轮匝肌的面肌痉挛相对眼轮匝肌牵扯口轮匝肌的面肌痉挛治疗效果要稍好。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2] 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99-100.
[3] 杨万章,张敏,吴芳,等.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408.
[4]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77.
[5]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5.
中和医派基本学术观点
中医定义:中医,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信息,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
中医药五大特色:个性化的辨证论治 求衡性的防治原则 人性化的治疗方法 多样化的给药途径 天然化的用药取向
中医药六大优势: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造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养生总则三个字: 和则安
养生要诀三个词: 上善 中和 下畅
养心法则三句话: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
养生方法四点:童心 蚁食 猴行 龟欲
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效法自然 和谐平衡 济世活人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三点:主题是突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关键是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 重点是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
临床学术观点:扶正祛邪益中和 存正抑邪助中和 护正防邪固中和
临床基本原则:慈悲为本 仁爱为先 一视同仁 中和乃根
临床思辨特点:调气血 平升降 衡出入 达中和
临床基本处方:调气活血抑邪汤
中和医派临床三要:一要善于调气血 二要善于平升降 三要善于衡出入
中医“治未病”“三强调”特征:强调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强调形与神俱,和谐平衡,强调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中医药文献研究“四有”原则:有渊源 有依据 有类比 有归纳
中医药文献研究要有“四强”:可信性强 导向性强 实用性强 拓展性强
——摘自《明医薪传——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传承》
【中西医结合】
云南省保山市中医医院针推科(保山 678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48
1003-8914(2016)-23-3483-03
�慧琼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