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佳瑞 左振魁 孙新宇 张玉峰
四诊能力在临床教学中的培养*
韩佳瑞1左振魁2△孙新宇1张玉峰1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辨证论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在临床带教中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在临床带教中对于中医技能的培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系统掌握,在注重其全面性时,也要注意四诊各自的要点,选取典型病例,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现将临床带教中四诊能力培养的重点加以阐释。
四诊;中医临床;教学研究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诊治的前提,也是中医学生应具备的中医临床技能[1]。在《中医诊断学》理论课程学习之后,成为临床实习中重点培养的中医技能。因此,在临床带教中不仅仅加深学生对以往中医诊断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重视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同时,结合具体病人,给予学生独立接诊的机会,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中医四诊的能力。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概括为“息”“声”“味”“语”。“息”即注意患者的呼吸气息,包括呼吸的快慢、气息的强弱、喘息等;“声”即指声音,如患者说话、呼吸、咳嗽、喘息、呻吟等所发出的声音强弱等信息;“味”即气味,要注意患者散发的各种异常气味,包括体气、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等。口臭的形成,主要与胃热、食积、痰热、瘀血、阴虚、劳累等因素相关[3]。如尿毒症患者口气中特殊的氨味,其浓淡不仅提示患者病情的轻重,亦提示患者湿浊毒邪的轻重。“语”即“言语”,不仅应注意患者言语声音的高低,也应重视患者言语的逻辑感,是否有语无伦次、谵语、自语等,可反映患者的神志,提示病情的轻重。如患者语声低微、喃喃自语、语无伦次,可提示患者气虚痰蒙神窍。
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疾病的诸多情况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如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诊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史、家族史等等,这些对于疾病的判断是极其重要的信息,也是医生辨证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某些疾病的早期,患者尚未出现客观体征时,问诊所得到的可靠信息对于医生抓住疾病的线索,作出正确诊断治疗显得更为重要[4]。问诊内容具体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工作单位、现住址等)、主诉、现病史(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既往史(既往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家族史。在问诊时除注意其全面性外,更应抓住其主要线索进行详细的问诊,便于得到辨证的有效信息。例如患者为中年女性,长期低热,发热前略有微冷,发热有时,先冷后热,这些就为少阳郁热的辨证提供了有效信息。问诊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医生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患有疾病的人。患者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等等各不相同,这也就决定其沟通和接受信息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问诊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有效沟通,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以取得相对全面客观的信息,更是一种能力的反映[5]。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以将其中的重点、技巧等知识教授给学生,也进行模拟诊疗,现场进行问诊训练,但仍不能很好的反映现实诊疗情况。因此,在临床带教中,必须需要学生多临床,多实践,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提升相关能力。
切诊包括切脉外,还包括切头、腹、足(即全身体格检查)。切诊的学习除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外,更需要临床多实践,多体会,反复思考,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指下分明。切脉时需要注意诊脉的时间,一般应在50次脉动以上。诊脉时间过短,不能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等变化,脉诊时间过长,也会因指压过久使脉象发生变化,所诊之脉可能失真。而且在诊脉过程中应严肃认真,不可随意触按,草草了事,正如张仲景所曰:“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此外,也要注意双手寸、关、尺三部脉象的合诊与分诊。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紧、结、代、促、长、短、缓、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动、疾等二十八种。在临床带教中应首先熟练掌握其中最常见的脉象,如浮、沉、迟、数、弦、滑、细、大、结、促、代脉。在切脉过程中不但要掌握脉象,还应注意仔细体会脉的“胃、神、根”,它是辨识脉象常与变之要领,对于审察正气,辨识病脉有着重要作用。所谓脉象指的是手指感觉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脉之“胃”指的是从脉中可以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以及全身气血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终始》云:“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景岳全书·脉神》则云:“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雍容和缓之态,便是有胃气之脉”。因此,脉中胃气充沛,则表现为脉来从容和缓,在脉象要素的各个方面都呈“中和”之态,而且能随四时等内外因素作相应的调节,无太过、无不及。关于“脉神”的理解,《景岳全书·脉神》云:“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陈士铎认为:“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序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实而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因此,脉的神气具有应指有力、柔和从容,井然有序,节律整齐。脉之“根”与肾密切关联。《难经》曰:“夫脉之有根,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因此脉之有“根”主要变现为三部脉沉取有力或尺脉沉取有力。除需要重视脉诊外,切头、切腹、切足等查体也同样给诊疗提供重要信息,如患者腹部是否扪及包块,是否有按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等异常体征,结合其它三诊的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辨证。
切脉虽然是中医诊疗技能的一大特点,但只凭借脉诊去进行辨证论治是片面的,在临床中时常存在“舍症存脉”或“舍脉存症”。因此,临床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归纳总结,相互佐证,才能辨证准确,辨证准确是有效治病的前提。正如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言:“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症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四诊在教学阶段是可以分开来学,但在临床运用时,必定是要四诊互参,密切结合的。这在临床教学中必须重点阐释。在临床带教中对于中医技能的培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系统掌握,在注重其全面性时,也要注意四诊各自的要点,选取典型病例,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独立临床的机会,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最终才能不断提高其中医临床水平。
[1] 李红,王全年.四诊信息的三元体系分类[J].光明中医,2014,29(5):900-901.
[2] 朱文锋,袁肇凯.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0.
[3] 白利锐,白利云.口臭病因及其预防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6):211.
[4] 霍勤. 试探中医问诊的认识论特点[J].光明中医,2009,24(8):1415-1416.
[5] 何磊,樊尊峰,崔利宏.加强中医问诊培训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如何培养中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光明中医,2013,28(9):1964-1965.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No.[2014]-JKGHC-0096)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肛肠科(郑州 450002)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1.070
1003-8914(2016)-21-3214-02
�鸿
2016-03-08)